1、国家创新体系提质增效的制度保障与完善路径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赵鑫(中国政法大学 民商经济法学院,北京 )摘要党的二十大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深度优化提供了一套系统的中国方案,从中汲取方向性指引,对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尽管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仍然面临国家创新人才供给不足、政府与市场关系定位模糊、公众参与国家创新体系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事实上,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具有多元的制度保障,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健全的党的领导制度、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共同构成了新时期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经济依托、政治基础与法治支撑。在党的二十大的指引下,今后我国理应积极
2、优化人才培育与引进战略、增强国家创新体系的民主参与、营造完善的合规科技体系、加强产学研全面融合,推动我国国家创新体系迈向一个新台阶。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党的二十大;人才强国;举国创新体制;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国家创新体系不仅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引擎,也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如何将国家创新体系予以理论化和制度化始终备受国内外学者重视。自 世纪 年代以来,包括郎德威尔、弗里曼和纳尔逊等在内的国外学者以及柳卸林、王春法、王亚刚、郑琳琳、姚东旻等在内的国内学者先
3、后立足于不同阶段、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对国家创新体系进行理论设计,相关探讨为我国系统认知国家创新体系,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愈发重视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健全,包括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教育科研等在内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质的跨越,与此同时,我们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时代性、区域性和民族性色彩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但步入新时代之后,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也开始面临新的形势、新的目标以及新的要求,这期间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方向、成果评估、重点难点以及制度保障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系统化回应,业已成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提质增效的重要掣肘。在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4、的关键时刻,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并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深度优化提供了一套系统解决方案,其关于 年月第 卷第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者简介 赵鑫,男,四川成都人,中国政法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学。基金项目 国家铁路局委托课题“铁路 八五 普法宣传”()。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人民日报,()王春法 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思考 中国软科学,()柳卸林国家创新体系的引入及对中国的意义中国科技论坛,()王春法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八个基本假定 科学学研究,()王亚刚,席酉民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与评估: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系统
5、探讨 中国软科学,()郑琳琳三大技术创新主体科技成果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基于国家创新体系与 模型的实证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冯泽,陈凯华,陈光 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在中国:演化与未来展望 科学学研究,()姚东旻,李静“十四五”时期财政支持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理论指引与取向选择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等见解为我国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方向性指引。在此背景下,反思当前我国国家创新体系面临的不足,并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汲取养分,以此强化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制度保障,优化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完
6、善路径,最终实现国家创新体系的新发展就尤为重要。一、当前阻碍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提质增效的问题反思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来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国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并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但在充分肯定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当前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人才供给相对不足事实证明,改革开放以来,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理念的影响下,科技人才在我国经济发展、技术革新、社会治理以及国力竞争方面的能动性上与日俱增,但与此同时,我国的人才供给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我国人才自主培育机制有待改良。改革开放后,我国在本国人才培育上取
7、得了重大成就。据教育部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超过 亿人口具备了大学文化程度,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科研教育都发生了质的转变,并成功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但与此同时,我国距离党的二十大所绘制的科教兴国理想蓝图仍存在一定距离,这包括并不限于:其一,我国义务教育总体上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的问题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动手能力始终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致使学生后期投入科学研究的自主性、自发性受到严重影响;其二,在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过程中,我国课程设计、人才培育与实践需要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教材的问题导向与实践导向相对不足,课程内容普遍滞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研
8、激励机制、沟通交流机制等尚不完善,产学研链条的契合度和完整度亟待改观;其三,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相对单一,科研人员严重受制于项目申报数量、论文发表数量等形式评价标准,科研人员的工作重心也被迫脱离实践需要,无法专注于真正的学生培养与科学研发。除此之外,我国科研人员的工作待遇、工作环境、人才晋升机制等也存在一些不足,在这些问题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的人才自主培养很难与当前国家创新体系完美衔接。第二,国际战略人才引入机制还待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在创新驱动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以及科技人才引进战略的贯彻实施下,我国的人才引进同样有所作为,但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在人才引进机制上仍然存在一些短板,这集中表现为:一方
9、面,我国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单一,我国的人才政策更多是以科研经费投入、生活待遇保障为主,引进人才某种程度上时常转变为“购买人才”,受制于中东西部的人才引进能力的不均衡,使得我国人才引进的吸引力和可持续性受到了严重影响;另一方面,我国人才引进更多遵循传统的政府计划型,缺乏市场要素的有效供给,这使得我国人才引进时常陷入重视数量,轻视质量的“粗线条”陷阱之中,人才的留用比例和产出比例始终无法得到提升,在此情形下,如何回应党的二十大所要求的“规模与质量”双效益,促使人才“引的来、留得住、用得好”就成为今后我国人才引进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三,高精尖顶级人才比例相对匮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诺贝尔奖
10、、图灵奖、克霄夫特奖、沃尔夫数学奖、维特勒森奖、泰勒奖的获得者屈指可数,与我国人口和高校的数量比愈发不对称。甚至此前 年 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 我国也仅是跻身第 位,与排名前三的瑞士、新加第期赵鑫:国家创新体系提质增效的制度保障与完善路径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魏立才,田恩舜,胡炳仙 我国海外理工科人才引进政策变迁 基于政策“目标工具阶段”框架的分析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坡、美国相去甚远。战略型顶尖人才的缺乏不仅使我国在宏观科技视野和科技战略规划上捉襟见肘,更为我国微观高精尖技术的研发和突破埋下了隐患,业已成为困扰我国国家创新体
11、系的重要因素。(二)政府与市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关系定位不清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健全是政府与市场综合作用的结果,不仅关系到宏观层面上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定位,更关系到微观层面上我国高精尖技术的攻克。然而,当前在国家创新体系领域,政府和市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都存在一定局限性,这集中表现为:一方面,就政府而言,政府作为国家创新计划的制定者与实施者,理应保持基本的理性与克制,但实践中,却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一,过度干预市场,影响高科技产业的市场配置规律。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时常使用税收、价格以及监管机制过度介入高科技市场,甚至亲力亲为地参与产业建设,严重干扰了高科技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给高科技市场的
12、活力和可持续性都带来了不利影响。其二,为响应中央号召,盲目投资科技产业。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特定政治业绩,在未对自身科技资源禀赋进行充分认知的情况下就盲目进行投资,以至于时常陷入“烂尾”的尴尬境地。这种非理性的“响应式投资”并不适应高科技产业自身的发展轨迹,因此亟待进行改观。另一方面,就市场而言,受制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余波,其并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其一,过度依赖政府,缺乏基本的自主性。我国受制于高科技市场发展历程缓慢,经验不足等因素,市场在高科技产业中往往存在一定的被动性,即前期依赖国家出台相关高科技战略部署,后期依赖国家出台相关高科技扶持政策,这种被动依赖局面给我国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埋下了诸多隐
13、患。其二,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市场失灵,科技合规风险不可控。所谓合规科技,是指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前沿技术为依托,以提高合规运营和国家创新能力为价值导向,以创新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科技监管秩序。高科技产业竞争不仅涉及技术、人力、财力等硬性资源,同时还涉及国内外监管法律、市场竞争规则等软资源。年中兴通讯的“合规事件”值得所有中国科技企业铭记和反思,这让我们意识到,市场依然是存在局限性的,即受制于信息不对称、涉外法制理念不成熟、自身趋利性和短视性等因素,相关科技企业往往并不能合理制定自身的经营决策,以至于很容易陷入失灵的状态之中。(三)公众参与国家创新体系的积极性不高党的二十大高度重视国
14、家创新体系的民众参与,其明确提出要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不仅如此,党的二十大还进一步强化了“全过程民主”以及“共建共治共享”的公众参与思想。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动态反馈系统,不仅需要加强科学共同体的内部建设,同时更需要以群众为中心,建立整体性的平面网络结构。但总体而言,普通民众作为科学技术的受众非但没有有效参与其中,反而被愈发边缘化。这集中表现为:一方面,政府缺乏合作创新的价值理念。由于我国长期政治体制的影响与公民参与意识的薄弱,国家创新体系建立更多情况下仍然延续着全能型政府管控模式,这种带有权力本位主义和包办主义特征的政府管制并
15、未得到根本改观;另一方面,相关社会性主体的自身力量和动能不足。就公民而言,受制于文化水平、科研能力以及参与意识等影响,其多数情况下保持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并未积极参与到国家创新体系的研发、创造、传播以及应用中来。就科技行业协会和特定科技公益组织而言,这些协会和组织大多存在独立性差、功能不全、人才匮乏等问题,在缺乏政府的有效支持和配合下,很难在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有所作为,更无法充当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缓冲带”。更重要的是,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过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孙锐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若干问题研究中国软科学,()刘海颖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角色定位研
16、究 河南社会科学,()马明亮 合规科技在企业整改中的价值与实现路径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作为中国第二大通讯设备制造商的中兴通讯因违反美国出口管制规定,被迫接受与美国商务部达成新和解协议,根据协议要求,中兴需要支付 亿美元罚款,并且准备亿美元保证金由第三方保管,再加上 年月中兴接受的 亿罚金,中兴累计罚款总额 亿美金。刘宁评 科学和参与科学技术:议题与困境 科技进步与对策,()中,政府与社会性主体间明显缺乏足够信任,不仅相关科技无法同步,不同社会性主体内部以及外部组织间缺乏良性沟通、充分尊重和相互信任,这种局部性、碎片化的参与方式很难形成统一的社会共识,以至于这些社会力量被无形消解,并最终为我国打造“政府主导、企业配合、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局面埋下隐患。二、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提质增效的多元制度保障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的科学战略部署离不开配套的制度保障。事实证明,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健全的党的领导制度、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共同构成了新时期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经济依托、政治基础与法治保障。(一)经济依托: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健全、提质增效的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