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基于“五育融合”理念的高校劳动教育优化路径_聂勇.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498270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1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五育融合”理念的高校劳动教育优化路径_聂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于“五育融合”理念的高校劳动教育优化路径_聂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于“五育融合”理念的高校劳动教育优化路径_聂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0卷第6期2022 年12 月呼伦贝尔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lunbuir UniversityNo 6Vol 30Published in Dec 2022收稿日期:2022 03 31作者简介:聂勇(1987 ),男,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金项目:2021 年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创新研究”(gxyqZD2021080);2020 年安徽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提升策略研究 以安徽部分城市为例”(SK2020A0845);2021 年安徽国防科技职

2、业学院校级教研重点项目“五育融合 理念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研究”(gf2021jxyjz02)。基于“五育融合”理念的高校劳动教育优化路径聂勇(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安徽六安237011)摘要:“五育融合”理念主要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融合。高校劳动教育与“五育融合”理念的结合有助于更充分地发挥其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价值。然而在落实这一理念过程中存在劳动教育边缘化、劳动教育在实践育人中被虚化、劳动教育尚未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相关主体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等问题。对此,高校要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抓牢第二课堂,重视整体推进,调动全社会力量,全方位构建以劳育人新格局。关键词:五育融

3、合;高校;劳动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4601(2022)06 0038 052020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1。高校能否依托劳动教育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其完美融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促进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一大时代课题。新的课题

4、召唤“五育融合”这一新的理念。所谓“五育融合”,是指由以往德智体美劳“各行其是”的状态转向彼此渗透的融合状态。2 高校在“五育融合”理念下应该不断摸索和把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之间的融合点,构建融合机制。对于劳动教育,高校应正确理解“五育融合”理念重要意义,深入挖掘劳动教育的特有育人价值,牢固树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观,积极适应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开创高校人才培养新局面。一、高校基于“五育融合”理念优化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意见 指出,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五育融合”理念要求高校充分关注劳动教育的特点,在考虑高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德智体美各育与劳动教育

5、的结合方式与结合策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一)劳动教育之于树德的价值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对于培养和提升人的道德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劳动教育能够增强广大青年学生对社会、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大学生群体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系统的劳动教育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影响,勇敢地同不良思潮做斗争,提升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将个人价值统一到83社会价值中,实现“小我”和“大我”的统一;其次,劳动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充分体会与感悟艰苦奋斗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和家国情怀,体悟中国特色社

6、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3 最后,高校基于“五育融合”理念优化劳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引导他们树立恪尽职守、脚踏实地、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渐养成辛勤劳动的习惯和良好品质。(二)劳动教育之于增智的价值劳动提升人的道德修养的同时对人的智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其一,劳动教育本身就在向学生传授劳动知识,增长学生的劳动智慧。信息时代,产业技术的更新换代要求劳动者掌握综合技能。五育融合工作的开展可以均衡高校在体力劳动教育与脑力劳动教育过程中的重视程度,促进高校大学生劳动智慧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高校基于“五育融

7、合”理念优化劳动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让大学生学会劳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对各类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在教师的讲解中,形成自身对世界规律性的认识,从而熟练运用劳动知识,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促使学生积累劳动智慧;4 其二,大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有利于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推动学生的智力发展。具体而言,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给予学生的思维拓展和智力发展以无限可能,引导大学生对所学知识坚持不懈地探索与钻研。(三)劳动教育之于强体的价值劳动教育是强健人的体魄、提高人的身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在劳动实践中改变着客观世界。这里的“客观世界”就包括人自身,即人的身体素质。

8、远古时代的原始人正是依靠双手和辛勤劳动,克服重重困难,才得以生存并抚育后代。一方面,劳动锻炼能够激发人的身体潜力,高校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各育之间的融合可以在学生日常的学习与工作中充分融入劳动教育因素,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参与劳动教育实践的方式调动人的各项身体机能,使人的身心和体能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适度的体力劳动锻炼可以强健人的体魄,传统高校各项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侧重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掌握,德智体美各育与劳动教育的结合可以在理论知识学习之余掌握其实践技巧,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身体机能,使人的身体素质和各项机能在锻炼中逐渐增强。(四)劳动教育之于育美的价值劳动教育与美

9、育息息相关。学生在劳动锻炼过程中会对客观世界进行反复的情绪体验,推动学生情感乃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变化。一言以蔽之,劳动教育可以提升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一方面,学生在劳动锻炼中能够亲身感悟劳动成果带来的成就感,树立劳动伟大的审美观,激发学生热爱劳动、愿意劳动的主观能动意识,调动学生参与体力劳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劳动锻炼中体验快乐,提升学生理解美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参与体力劳动锻炼可以在收获成果的同时,激发劳动创造的积极性,提升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5 同时,劳动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劳动审美观,推动高校学生在实际学习与生活过

10、程中充分践行相关的劳动教育理念,促进其审美能力的提升与全面发展。二、高校基于“五育融合”理念优化劳动教育面临的问题在 意见 出台后,高校劳动教育取得较大进展。但是从“五育融合”理念的视角来看,部分高校优化劳动教育仍然面临边缘化倾向、在实践育人中被虚化、尚未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相关主体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部分高校劳动教育呈边缘化倾向当前,部分高校劳动教育呈明显的边缘化倾向,弱化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其一,在思想认识方面,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缺乏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一些高校片面地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等活动等同于劳动教育,劳动成为学生习得某项技能的手段,弱化体力劳动,不少

11、大学生选择回避累活、脏活,这明显与“五育融合”育人理念背道而驰;6 其二,部分高校过于关注学生文化课成绩,不重视劳动教育课程,不仅造成学生没能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很难做到劳动自立,而且导致不少学生缺失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更谈不上奉献社会、服务人民;7 93其三,家庭、企业和相关社会团体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普遍不够重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各育的融合不仅局限在校园环境中,还包括学生在家庭环境以及企业实习环境中劳动知识的掌握以及劳动能力的培养。但具体“五育融合”过程中,部分高校在德智体美各育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忽视劳动教育的情况,难以提升大学生专业性、创新性的劳动能力,直接影响

12、“五育融合”育人合力的形成。(二)劳动教育在实践育人中被虚化当前,部分高校劳动教育在实践教学中存在被虚化的情况。部分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混淆目的和手段,紧盯活动开展是否顺利、相关安全保障是否到位,忽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与勤劳品质的培养,不够重视发挥“以劳育人”的功能。其一,部分高校在实习实训教学中存在“走过场”现象,甚至仅安排一两天的参观时间,不少学生如此短的时间里只能走马观花,缺乏实质性亲身劳动体验,难以充分发挥实习实训的实效;8 其二,“五育融合”过程中劳动教育专业训练安排科学性有待提升。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过程中的运用需要高校安排专业的劳动实践环节,但不少大学生反映在实习实训中的动手机会明

13、显不够,体会不到体力劳动的真正乐趣,难以通过劳动领悟实践内涵,直接降低了实训教育的质量,阻碍“五育融合”进程的推进。(三)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五育融合”视角下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高校具备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通过劳动教育与其他各育之间的协调配合,进一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但实际课程体系建设并不理想。首先,高校在劳动教育课程的安排科学性上有待提升。部分高校在课程安排上存在重德智体美,轻劳动教育倾向,劳动教育课程时长较短且主要集中于下午,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注意力有限,不利于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中学习效率的提升;其二,在课程设置方面,部分高校在课程类型的确定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较为随意

14、,不仅没有充分考虑本校师生对于劳动教育内容的意见与想法,也没有邀请相关专业对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进行论证,没有结合学生特点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对各门课程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挖掘不充分,难以发挥“五育融合”的育人效力。(四)“五育融合”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五育融合”视角下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科学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通过对高校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学习行为的综合评价提升高校劳动教育质量。但实际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建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其一,劳动教育评价理念有待更新。部分高校在劳动教育评价过程中仍然坚持传统的评价理念,忽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各育之间的联系,只对劳动教育内容与方式进行评价,不仅阻碍了“

15、五育融合”这一理念作用的发挥,同样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其二,在评价标准方面,不少高校既没有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标准规范劳动教育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没有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学生在劳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高校师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教学与学习行为无法收到及时的反馈,导致高校师生对“五育融合”理念理解与落实不充分,直接降低了“五育融合”的育人效力,制约了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9 三、高校基于“五育融合”理念优化劳动教育的路径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优化劳动教育必须体现“五育融合”,杜绝分离、割裂五育,用好课堂主渠道,抓好第二课堂,重视整体推进,调动全社会力量,全方位构建以

16、劳育人新格局。(一)用好课堂主渠道,促进劳动教育融入其他课程高校基于“五育融合”理念优化劳动教育,要在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党委领导机制与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制定总体规划、开展全面部署,推动形成劳动教育常态化长效机制。其中,特别要用好课堂主渠道,促进劳动教育融入其他课程。1 高校要根据本校劳动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劳动课程教学大纲,分学段设置劳动课程类型,分层次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明确劳动教育课程的学时和学分。高校可以将劳动教育课程分成劳动理论、劳动技能与劳动实践三类。针对不同专业,可将劳动教育课程分为普及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专业类劳动教育课程应紧密结合专业课04教学实际,有机融合劳动教育内容。10 2 为了更好地落实“五育融合”理念,高校应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他课程。首先,高校要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实现以劳树德。思政课教师要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广大青年学生的劳动观念,大力推动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进课堂、进教材,使大学生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高校要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其他课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知行统一。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手脑结合深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