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xx县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docx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519648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xx县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3年xx县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3年xx县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3年xx县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天道酬勤XX县金融效劳乡村振兴示范区创立工作方案XX县金融效劳乡村振兴示范区创立工作方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全面落实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力度,提升效劳质量与水平,推动金融效劳乡村振兴工作在我县有序推进,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 按照“政府主导、人行主抓、金融机构主办、多方参与、稳步推进、支农惠农的思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开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供应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进以信贷产品和效劳的创新促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实现全县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快速、健康、协调开展。二、工作目标 通过全面试点推广,进一步完善配

2、套根底工作,形成多合力的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工作机制,多方式的风险分担、补偿和处置机制以及多层面的政策鼓励协调配合机制。试点期内各项贷款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涉农贷款增速高于贷款平均增速,且涉农贷款余额占比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涉农贷款平均利率逐年下降。金融产品不断丰富,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增信机制逐步成型。金融效劳覆盖面不断加大,助农取款效劳实现可持续开展,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在农村地区得到普及应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得到持续推进。2023年-2023年,努力实现金融支农资源持续集聚、 信贷投放持续增加、金融效劳持续改善、金融环境持续优化,形成金融效劳乡村振兴的“XX模式。三、具体工作安

3、排 一打造四个区特色品牌 1.XX革命老区围绕传承“红色铁军精神,实行“工程化融资模式效劳。为加快新型小城镇、茶场、特色田园乡村、家庭农场集聚区等工程建设提供特色信贷支持。2.全域文化旅游特色区围绕坚持“绿色持续开展,实行“商标品牌+经营权融资模式效劳。依托“XX龙虾“XX龙虾香米“鲍贡蟹“XX水库鱼“雨山茶叶“XX西瓜等知名农产品品牌,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和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推广“农业+文旅+度假新型乡村产业经营业态,对示范乡村引进的新型产业实行优惠的金融政策。3.西南岗等重点扶贫片区围绕脱贫“青色良性固守,实行“安居+乐业融资模式效劳。聚焦XX西南岗片区和XX

4、革命老区整体开发,加快关键性工程建设,推动根底设施、产业开展和民生实事等工程的全面实施,尽早发挥效益,为当地居民居住条件改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脱贫攻坚提供支持。4.宁淮特别合作区围绕打造“金色融合链接,实行“智能支撑融资效劳模式。加强XX镇与宁淮产业园的融 合开展,探索“智慧+应用、“效劳+共享等协同开展模式,聚焦产业链,提供智能融合效劳。二推动五大建设 1.以产业集聚推动“助推器建设。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农村新型业态开展,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等,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新型信贷模式,围绕虾稻共生基

5、地标准化建设,统筹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引导开展龙虾米加工企业,建立产业引导基金、编制产业工程目录,落实到具体银行对接帮办、重点支持。2.以金融创新推动“新引擎建设。围绕乡村振兴金融需求,创新银行内部信贷管理机制和金融产品,创新以农民住房条件改善为主的“安居贷、以农村家庭为主的“一家贷、以大数据信息共享并讲信守信为主的“信易贷“快易贷、以引进农村高端人才为主的“人才贷、以农地经营为主的“农地贷、以女企业家和创业女性为主的“巾帼荣誉贷等,创新适应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开展的保险产品和效劳。探索推动厂房、大型农机具、圈舍和活体畜禽抵押、水域滩涂养殖权抵押、应收账款质押、农业保单融资等信贷业务,推广“政银

6、保合作融资模式,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农村资产抵质押融资模式。积极稳妥推广农地抵押贷款业务,继续完善确权颁证、价值评估、流转处置、风险补 偿等配套制度建设。结合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进展,稳妥开展农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业务。结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进展,加大对具有独立法人地位、集体资产清晰、现金流稳定的集体经济组织的金融支持力度。3.以正向赋能推动“信用户建设。加大农民金融素养提升。加大信用宣传引导与培植。持续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依托江苏省农村经济主体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全面采集农村经济主体信用信息,稳步推进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效劳组织、农村企业等主体电子信用档案建设,

7、完善信用评价与共享机制,推进信用信息在信贷管理和社会管理中的综合应用。开展“百村千企万家信用创立活动,建立信贷信用鼓励与约束方法,防范农村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4.以精准扶贫推动“造血池建设。为打牢扶贫根底,防止出现新贫、返贫,对脱贫农民加大创业就业支持,加大农村消费信贷,加大投资理财效劳。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引导信贷资金向西南岗、XX等重点片区叠加倾斜,大力开展土地综合治理、现代农业根底设施建设、居民集中居住和村居生活环境改善,不断推动城乡融合开展。5.以普惠供应推动“便民点建设。围绕“互联网+农村金融效劳,推动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的普及应用,鼓励各类支付效劳主体到农村地区开展业务。探索将

8、支持助 农取款效劳、金融综合效劳站建设与信息进村入户、农村电商、城乡社会保障等合作共建,不断拓展和提升效劳站点的网络价值。强化现金效劳示范区建设,指导涉农金融银行金融机构切实加大自助机具配置和维护,标准效劳内容和形式,构建共享信息平台,统一效劳标准,努力夯实农村地区银行金融金融机构提供优质高效现金效劳的工作根底。三建立六大机制 1.建立金融效劳“三农贷款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实施产业基金引导和贷款担保倾斜,推行农村贷款保证保险。建立涉农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设立涉农信贷再担保资金,不断完善信贷风险补偿方法,创新试点虾稻共生、农产品质量平安保证保险等。2.建立平台效劳机制。开发建设乡村振兴金融效劳平台

9、,完善农村产权交易效劳平台,完善农户信用信息效劳平台,建立农村金融司法快速通道,探索建立县域不良资产统一处置平台,完善金融效劳乡村机构体系等。3.建立信用环境建设机制。创新传导渠道,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定向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实行重点支持,以优惠的贷款利率投放涉农企业和农户贷款。进一步推动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创新农村金融知识普及方式方法。4.建立差异化监管机制。上下联动,联合市银保监、市县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结合乡村实际,施行差异化的监管措 施。5.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建立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统计指标监测体系,将涉农贷款、精准扶贫贷款以及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等情况,农村金融综合效劳站、金融消费权益

10、保护、现金效劳示范区建设、金融机构网点数、金融知识宣传等金融效劳情况,资产质量、农业保险、农村信用创立、金融改革、金融产品创新等金融生态指标纳入监测评估体系。6.建立结果运用机制。每季度跟踪反响一次、每半年检查通报一次、每年考核评比和表彰总结一次。考核结果作为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宏观审慎评估、央行金融机构评级、央行综合评价、差异化监管、政府鼓励、财政支持等重要参考依据。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金融的副县长任组长,人行XX县支行、县政府办金融办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县农业农村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信用中心、各镇街道的分管负责人以

11、及各银行机构和局部保险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金融效劳乡村振兴示范区创立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在人行XX县支行,明确各单位联络员,建立工作职责、宣传引导、动态监测、考核鼓励、检查监督等相关工作制度。二强化宣传引导。各镇街道、相关部门、各金融机构要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认识其重要性,采取符合农业生产和生活特点的宣传方式和载体,普及相关政策和金融知识,宣传试点推广工作意义、重要性及目标要求,提高各方面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深入推进农村改革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三坚持试点原那么。积极稳妥推进试点工作,坚持以“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开展为核心,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

12、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银行机构的整体联动,放大经济薄弱地区试点效应。四明确工作责任。各镇街道和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承当主体责任。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全县试点工作要求,出台相应的信贷管理制度和实施细那么,在绩效评价、资源配置、信贷授权等方面做好配套制度安排,并向人行XX县支行报备。同时,加大贷款利率、期限、额度、担保、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产品和效劳创新,通过多种方式创新融资产品,切实满足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对金融效劳的有效需求。五开展跟踪考核。县政府办金融办将金融效劳乡村振兴试点推广工作的具体目标任务纳入到全年金融考核中。人行XX县支行牵头建立统计监测制度,对试点工作 进行跟踪、监督、指导和跟踪评估,按季进行动态监测和督查,并开展年度综合考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民生 > 工作方案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