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文艺学学科建设与教材建设的思考.doc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572783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文艺学学科建设与教材建设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3年文艺学学科建设与教材建设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3年文艺学学科建设与教材建设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3年文艺学学科建设与教材建设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3年文艺学学科建设与教材建设的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艺学学科建设与教材建设的思考 李珺平 90年代文艺学界最引人瞩目的现象之一,就是学科建设的迅猛开展。但轰轰烈烈的学科建设下面隐藏着不容回避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的关系。 学科建设一般以教材建设为支撑。这里,我把类似于韦勒克文学理论、伊格尔顿文学原理等著作,都一概视为教材。没有经典性教材为依托,学科建设与开展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任何学科,只要作为“学科存在,都依赖于相对确定的研究对象、相对独特的方法论、相对独立的命题,这些,只能由这个学科赖以名世的最根本的教材来统领、说明和承当1。 在比拟传统的教材中,内容的切换、观点的提炼,都相对因循、滞后,仿佛是苏联教材改头换面的移植

2、;而在较为新潮的教材中,虽然新名词频繁闪烁,域外观点不断引入,但整体框架根本未变,使得新东西并没有成为新教材的有机成分,反倒由于杂糅而显得异常刺目。 因此,文艺学教材建设实际上正面临着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这就是:建国至今,我们究竟积累了多少属于自己的观点?即使有,又有多少真正进入了现实的教材? 文艺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从域外引进的。“文史哲不分家是中国传统,古代学术的薪火传递从来没有什么专门的文艺学。近代仿照西方大学建制所创立的京师大学堂,不管是师范馆还是国学门,也没有文艺学。“五四之后,新文学如火如荼,刺激着文学知识的需求,但还是没有独立的文艺学。如果核查图书馆所能找到的几乎所有资料,可以发现

3、,作为学科门类或学术概念的“文艺学,只能追溯到苏联。严格地说,是1953年,伴随着查良铮对1948年莫斯科教育教学书局出版的季摩菲耶夫文学原理的翻译,它才从苏联进入中国。据译者说,这是当时“唯一的一本大学文学理论教科书。 季氏文学原理影响非常之大,这不仅因为它适应政治气候,第一次以相对片面地,急功近利式地对于马、恩、列、斯言论的理解为根底,把文艺学的播种,把对于文学原理的阐述等,放置在政治宣传之下,开启了文学理论为政治效劳的先河,而且还因为,它在政治上的立足点,相对畸形的学术理路、框架,乃至根本观点等,都直接标准、限制着苏联、中国的文艺学。其后出现的毕达可夫文艺学引论,谢皮洛娃文艺学概论、柯乐

4、尊文艺学概论等3,大体都是对它的重复或局部发挥。 这几部教材在中国发行量极为惊人。据笔者初步计算,仅从1953到195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累计印行便达119,500册,足使彼时屈指可数的大学中文系师、生,加上中央、省市从事文学研究者人手一册外,还绰绰有余。 实事求是地说,季氏文学原理试图建立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初衷应当肯定,对文艺学研究范围确实立,文学研究对象的厘定等,也具有开创意义。但事隔半个多世纪以后,从学理上重新审视,就会发现,它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理解不够,或根本上不理解,例如把“意识形态同“党性等同起来。另外,从书前引言和书中反复强调的言论可知,其根本主题是斯大林主义或日丹

5、诺夫主义。 由于它将具有强烈实用性的“对民众进行共产主义教育视为论述目标4,所以理论根底存在的问题更多。在哲学上,为了符合唯物论,它只肯定亚里斯多德诗学,有限地肯定黑格尔,对其他人一概持批判态度。在文学本质上,只成认文学是一种思维反映、一种认识5,而无视其他功能。为了说明如何思维、如何认识,它把文学视为生活的形象化形式,说形象性是文学的唯一特点。为了证实这一点,又以偏概全,将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作为典范,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极致。 在人为的、扭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至作用也不禁疑心起来:“把主要从分析现实主义文学所得的结论应用到一般文学上,我们难道没有违背历史主义的原那么吗?6但马上自我抚慰说,

6、文学有不同潮流,我们的结论自然和它们不符合,但文学的普遍品质在现实主义作品中表现得最清楚7。 这样一来,它就不自觉地陷入了狭隘政治主义、民族主义的泥坑。其所使用的材料,除革命导师及其所肯定者外,大都来自俄罗斯。例如,政治观点是斯大林、日丹诺夫的,文学观点是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波罗留勃夫的,例证来自普希金、莱蒙托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陀斯妥耶夫斯基、冈察洛夫等作家的作品。 毕达可夫和柯尔尊作为苏联专家,分别于1954至1955、1956至1957年,在中国当时两所最著名的大学中文系北大、北师大中文系讲学,其文艺学引论和文艺学概论根本上步季靡菲耶夫文学原理后尘,创意较少。 毕氏参加过卫国战

7、争,失掉了右臂,所以政治、民族热情更高。在长达43万余字的文艺学引论中,每讲授一点文学理论,前前后后都要停下来,作长篇大论的政治的、民族主义的宣传,把斯大林、日丹诺夫、加里宁的演说和论文,说成是“给马克思主义美学以极大帮助,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推崇为“世界文艺开展中最新、最高的阶段8。柯氏政治热情亦不低,日丹诺夫言论同样具有凌驾一切的地位,认为苏联共产党必须加强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开展中的领导作用。此外,由于面对的是中国学生,他们讲授中偶而也出现毛泽东、鲁迅、周立波的名字。 谢皮洛娃文艺学概论除将季氏“艺术方法改为“创作方法,给典型论加上阶级色彩之外,其余几乎全是对季氏的重复。 这些教材被相对逼

8、仄的政治视野所限制,依据极为有限的文学例证,采取强迫事实服从路线、政策的方法求得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其论述是否有效、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可想而知。但就是这些非常不成熟的教材,在当时政治气氛中,竟充当了中国文艺学教材建设的开山鼻祖、武库和典范。 1961年召开全国文科教材会议,中国文艺学教材建设进入学步时期。其表征是,成立了由蔡仪、以群领衔的写作班子,其成果是,1963-1964年之际出现的文学概论和文学的根本原理。 这是当代文坛第一次规模宏大、体系完备的文艺学教材,尽管由摹仿而来,但初创之功不可磨灭。相对于苏式教材,有三点较明显的创获:一、章节较多、命题相对明确、论述更集中。二、增加了文学起

9、源论、鉴赏论和批评论。三、尽量从古今中外尤其是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甚至当代文艺作品寻找、补充材料,使之带有浓郁的中国作风和民族气派。但由于指导思想、理论体系、根本命题大都来自苏联,加上“庐山会议、“反右后知识分子心有余悸的社会、心理背景,以及“社教运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阶级斗争风声鹤唳的气氛等,这两本教材存在着许多问题。最主要是,“左的内容没有清理,反而增强了“阶级论色彩,而文学本质、文学作品分析、文学开展过程探讨几无深入,似乎只是苏式教材打乱后的重新编排。 这两本教材并没有来得及大面积使用,“文革就开始了。并且,“四人帮仍认为“左得不够而在报刊点名批判,导致以群含冤去世。我们今天见到

10、的,大都是1978、1979年的改编本。 改革开放之初,文艺学教材建设进入转折、开展时期,其间有三部值得注意的教材问世:一是十四院校编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的文学理论根底;二是北师大文艺理论教研室编写、北师大出版社1984年版的文学概论;三是童庆炳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的文学概论。 第一部曾被许多高校选作教材。第三部至今还是全国自学考试的正式教本。第二部更具有特殊意义,它虽出版于80年代,实际上好多年前就以油印、铅印形式成为北师大文艺学正式教材。这三部教材在不同领域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可以作为80年代文艺学教材的经典文本予以分析。 但遗憾的是,这几部教材除删掉一些过“左的、长篇

11、累牍、不合时宜的政治性套话,谨慎地、带有批判意味地引进西方一些观点,添加一些更富于人情、人性、文学性的新鲜例证,将起源论、创作论讲得更通俗,更适于教学外,其余一切,根本都徘徊在蔡仪、以群的界域里。 随着思想解放潮流不可逆转,学术、理论上与国际接轨的呼声也逐渐高涨。80年代末、90年代初,文艺学作为感受时代脉搏较敏锐的学科,其教材建设又开始受到重视。国家教育部曾出面,或延聘主编,或委托出版社,组织教材编写。成果陆续出版后,渐次在各高校使用,反响较好。于是,2023年通过社科新书目、中华读书报等发布指导性意见,将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陈传才、周文柏文学理论新编和吴中杰文艺学导论,或作为“面向21世纪

12、教材,或作为推荐教材,向全国推广。 它们似可称为“第三代教材,其出版时间不同都做过修订,故理论视角、吸收新成果的范围、程度不同,但都保有当时条件所能容许的思想锐气。 吴本80年代末出现,开始了剖判百家、力去陈言的新气象。评价再现论、表现论说“错误的理论也有合理的成分,谈形象问题说“由于受苏联文论的影响,较强调文艺的形象性,而忽略其情感因素,谈文艺与生活关系说“革命文学家往往以革命先觉自居,以为革命运动是他鼓吹起来的,其实不过反映了群众蕴藏的情绪而已,谈创作过程说“作家如果变成机器上的齿轮、螺丝钉,成为领导手中的驯服工具,自我已经丧失,何谈主体意识的发挥?此类闪光话语很多,以前教材根本找不到。

13、童本出现于1992年,由于被许多大学同时采用,曾引起过轰动。又由于其视角独特、理论多元、体例变化,而被称为“换代教材。其突出特点是,大胆吸取“方法论年1985年以来中国和世界文艺学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新方法,调整思路,以马克思意识形态论、人类活动论、生产消费论为支点,把文学放在三束理论的光照下,予以综合处理。从意识形态论看,文学虽决定于经济根底,却不同于其他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从人类活动论看,文学活动是人类生活活动物质,精神生活的组成局部,有特殊的质的规定性;从生产消费论看,文学创作、文本流通、欣赏与产生社会作用,都具有物质、精神生产与消费的二重性。各章节

14、既相对独立,又尽可能整合在一个根底上,体现出开放性与一致性的统一。 陈本出现于1994年。其出发点亦是人类活动论,由此综合意识形态论、生产消费论等。其对原始人实用品生产与艺术品生产之间“中间环的寻求、分析,意味深长。它认为,两者之间的“中间环不是“一个,而是“许多,因而古今中外关于此问题的考古学、人类学、心理学、文化学、美学、文艺学探索,都从某一方面或某一角度深化了对文艺发生、文艺本质的理解。此外,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沿革、内涵的辨析,对作家与生产者的区分等,也不无意识。陈本对马克思主义烂熟于心并灵活运用,表现出摒弃独断论,呼唤包容性的努力。 但吴、童、陈本同样存在沿袭、杂糅问题。对于文艺学范围

15、的界定,吴本自觉沿袭季摩菲耶夫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的三分法,童本增加了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两个分支,但仍是一种延伸。陈本不提学科范围,但内在理路一样,重点放在文学理论上。不仅如此,它们在词句、体例、框架、引文、乃至个别分析中虽有刷新,但关于文学本质、特征、生成、开展、鉴赏、批评等观点,却没有什么变化,从中可以发现蔡仪、以群理论的灰踪蛇线,甚至还能找到季摩菲耶夫的影子。由于“旧的尚未摆脱就急于出“新,它们都很难解决一个根本性问题,即站在某种创造性的立场意识或基点上,将马列文论、中国古典文论、西方文论等三个互隔的系统令人信服地统一、交融起来。 综上可知,建国以来文艺学教材建设至少经历了四个阶段:1政治宣传中的引进苏联教材翻译;2阶级斗争推动下的萌芽以群、蔡仪;3“小动大不动,以匆忙适应教学的转折;4用沉重的翅膀艰难起飞而进行第三代教材建设。尽管有失误,有回潮,但不能持虚无主义态度,否认一切。通观之,文艺学教材建设逐步前进,成绩很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材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