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为优秀文秘编辑员的老师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提高学习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前人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但必须充分结合自己的特点。下面就是优秀文秘编辑员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矩形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别条件。2.提高对矩形的性质和判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索矩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开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主观探索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根本方法。2.知道解决矩形问题的根本思想是化为三角
2、形问题来解决,渗透转化归思想。情感与态度目标:1.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对矩形的的认识,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2.通过对矩形的探索学习,体会它的内在美和应用美。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综合应用。教学方法:分析启发法教具准备:像框,平行四边形框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演示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引入课题。二、讲授新课:1.归纳矩形的定义:问题:从上面的演示过程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学生思考、答复。)结论: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2.探究矩形的性质:(1)问题:像框除了“有一个
3、内角是直角外,还具有哪些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备的性质(学生思考、答复.)结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2)探索矩形对角线的性质: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后,思考以下问题:(幻灯片展示)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随着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当是锐角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当是钝角时呢当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归纳。)结论: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3)议一议:(展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如果不是,简述
4、你的理由.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你能用矩形的有关性质解释这结论吗(4)归纳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归纳,并体会矩形的“对称美)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矩形是轴对称图形.例解:(性质的运用,渗透矩形对角线的“化归功能)如图,在矩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B=OA=4厘米,求BD与AD的长。(引导学生分析、解答)探索矩形的判别条件:(由修理桌子引出)(5)想一想:(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学习)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为什么结论: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理由可由师生共同分析,然后用幻灯片展示完整过
5、程.)(6)归纳矩形的判别方法:(引导学生归纳)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三、课堂练习:(出示P98随堂练习题,学生思考、解答。)四、新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师生共同从知识与思想方法两方面小结。)五、作业设计:P99习题4.6第1、2、3题。板书设计:1.矩形矩形的定义:矩形的性质:前面知识的小系统图示:2.矩形的判别条件:例1课后反思:在平行四边形及菱形的教学后。学生已经学会自主探索的方法,自己动手猜测验证一些矩形的特殊性质。一些相关矩形的计算也学会应用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总的看来这节课学生掌握的还不错。当然合情推理的能力要
6、慢慢的熟练。不可能一下就掌握熟练。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梯形教案教学目标:情意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能力目标:能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简单的几何计算、证明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认知目标:了解梯形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索;难点: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教学课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教学方法:启发法、学习方法:讨论法、合作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图片,说出每辆汽车车窗形状(投影)2、板书课题:5梯形3、练习:以以下图形中哪些图形是梯形(投影)4、总结梯形概念:一组对边平行另以组对边不平行
7、的四边形是梯形。5、指出图形中各部位的名称:上底、下底、腰、高、对角线。(投影)6、特殊梯形的.分类:(投影)(二)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究【探究性质一】思考:在等腰梯形中,如果将一腰AB沿AD的方向平移到DE的位置,那么所得的DEC是怎样的三角形(投影)猜测:由此你能得到等腰梯形的内角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操作、讨论、作答)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求证:B=C想一想:等腰梯形ABCD中,A与D是否相等为什么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同一条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操练】(1)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B=60o,BC=10cm,AD=4cm,那么腰AB=cm
8、。(投影)(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CA平分BCD,求证:B=2E.(投影)【探究性质二】如果连接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图中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哪些线段相等(学生操作、讨论、作答)如上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AC、BD相交于O,求证:AC=BD。(投影)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探究性质三】问题一:延长等腰梯形的两腰,哪些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呢(学生操作、作答)问题二:等腰梯是否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是什么(重点讨论)等腰梯形性质:同以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三)质疑反思、小结让
9、学生回忆本课教学内容,并提出尚存问题;学生小结,教师视具体情况给予提示:性质(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等角度总结)、解题方法(化梯形问题为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问题)、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方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因式分解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2、掌握提公因式法和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综合运用。3、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教学难点:高次指数的转化,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的灵活运用。教学案例:我们数学组的观课议课主题:1、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2、如何使学困生能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在精心备课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提示:1、
10、整式乘法中的平方差公式是_,如何用语言描述把上述公式反过来就得到_,如何用语言描述2、以下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吗假设能,请写出分解过程,假设不能,说出为什么-x2+y2-x2-y24-9x2(x+y)2-(x-y)2a4-b43、试总结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条件是什么4、仿照例4的分析及旁白你能把x3y-xy因式分解吗5、试总结因式分解的步骤是什么师巡回指导,生自主探究后交流合作。生交流热情很高,但把全部问题分析完已用了30分钟。生展示自学成果。生1:-x2+y2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可分解为(y+x)(y-x)生2:-x2+y2=-(x2-y2)=-(x+y)(x-y)师:这两种方法
11、都可以,但第二种方法提出负号后,一定要注意括号里的各项要变号。生3:4-9x2也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可分解为(2+9x)(2-9x)生4:不对,应分解为(2+3x)(2-3x),要运用平方差公式必须化为两个数或整式的平方差的形式。生5:a4-b4可分解为(a2+b2)(a2-b2)生6:不对,a2-b2还能继续分解为a+b)(a-b)师:大家争论的很好,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必须化为两个数或两个整式的平方的差的形式,另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反思:这节课我备课比拟认真,自学提示的设计也动了一番脑筋,为让学生顺利得出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条件,我设计了问题2,为让学生能更容易总结因
12、式分解的步骤,我又设计了问题4,自认为,本节课一定会上的非常成功,学生的交流、合作,自学展示一定会很精彩,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本节课没有按方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练习很少,作业有很大一局部同学不能独立完成,反思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我在备课时,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问题2中的、多数学生刚预习后不能熟练解答,导致在小组交流时,多数学生都在交流这几题该怎样分解,耽误了珍贵的时间,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导致难点、重点不突出,假设能把问题2改为:以下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吗为什么可能效果会更好。(2)教师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能力水平,真正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13、安排习题要循序渐进,切莫过于心急,过分追求课堂容量、习题类型全等等,例如在问题2的设计时可写一些简单的,像、可到练习时再出现,发现问题后再强调、归纳,效果也可能会更好。我及时调整了自学提示的内容,在另一个班也上了这节课。果然,学生的讨论有了重点,很快(大约10分钟)便合作得出了结论,课堂气氛非常活泼,练习量大,准确率高,但随之我又发现我在处理课后练习时有点不能应对自如。例如:师:下面我们把课后练习做一下,话音刚落,大家纷纷拿着本到我面前批改。师:都完了生:全完了。我很兴奋。来:“我们再做几题试试。生又开始紧张地练习下课后,无意间发现竟还有好几个同学课后题没做。原因是预习时不会,上课又没时间,还有几位同学练习题竟然有误,也没改正,原因是上课慌着展示自己,没顾上改。看来,以后上课不能单听学生的齐答,要发挥组长的职责,注重过关落实。给学生一点机动时间,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时机释疑,练习不在于多,要注意融会贯穿,会举一反三。确实,“学海无涯,教海无边。我们备课再认真,预设再周全,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情,仍然会产生新的问题,“没有,只有更好!我会一直探索、努力,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更新教育观念,直到永远你也可以在优秀文秘编辑员为你整理的其他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