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教案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docx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581906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教案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3年教案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23年教案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23年教案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23年教案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2023年教案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案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理解孟子所倡导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缘故。2.背诵课文。才能目的1.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2.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德育目的结合本文学习,联络历史材料,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阻碍。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背诵课文。教学难点1.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包括朗读和背诵。要求

2、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活动方式力求生动爽朗,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番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粗浅,内涵却较艰深。为此,在背景材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老师须相机点拨指导,防止学生囫囵吞枣。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展,充分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具预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相关文字材料。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3.初步理解孟子“仁

3、政思想。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师生共同分析14段,背诵14段。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援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非常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阻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说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文题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学生结合注释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理解孟子。老师适当补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鼓吹性善,反对功利

4、,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情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认识、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背景材料多媒体显示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局部的第三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炽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乱。势力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构成。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

5、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严重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拢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那么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峻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咨询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比照,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完毕:文王关爱百姓

6、,百姓爱戴他,因此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仇恨他,因此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理解,因此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咨询答。学生阅读、把握背景。四、熟读课文1.放录音两遍。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留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留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3.老师出示投影,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1选出加点字音、形正确的一项 A.养生丧死 不可胜食 庠序之教B.饿莩 龟玉毁于犊中 孝悌之义C.数罟不入污池 然而不王者D.鸡豚狗彘之畜 数罟2以下加点词解释全错的一项为哪一项 A.河内凶

7、荒年 曳拖着兵 谷稻谷 不可胜尽食B.庠序学校 孝悌孝敬父母 斧斤砍伐树木 洿浊水不流池C.饿莩死人 王无罪岁年岁 狗彘母狗 鸡豚养猪D.勿夺抢夺其时 移粟泛指谷物 涂通“途,道路有饿莩选两名学生答复,明确1AB.莩;犊椟;悌。C.数;污洿;王。D.豚。2CA.谷:粮食。B.孝:孝敬父母;悌:亲爱兄长;斧斤:斧子。D.全对。C.饿莩:饿死的人;罪岁:归罪于岁;彘:猪;豚:小猪。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5.结合注解朗读,理解文意。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咨询题,向小组其他成员提出,组内自行处理,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6.全班同学

8、齐读课文。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1.提咨询:这篇课文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围绕什么咨询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加多。提咨询: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学生明确。老师出示投影,全文构造自然呈现。投影:请同学们用本人的话概括每局部的主要内容。不要求准确,同意有不同表达明确: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咨询孟子“民不加多的缘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本人的主张来答复梁惠王的疑咨询。2.研习第1段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2理清背诵思路。提咨询: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本人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详细做法有哪些?学生明确:河内凶,那

9、么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提咨询: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受如何?学生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提咨询:梁惠王面临怎么样的困惑?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板书:梁惠王-于国用心 移民移粟-民不加多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3朗读指导梁惠王觉得本人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因此“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表委婉、伤感的语气。“河内四句直承上句,“移民“移粟两句并列而又互相补充,应一气读完,“河东凶亦然是省略的文字,故“亦然应重读,起强调作用。“察邻国之政两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说明本人用心良苦,为下文提

10、咨询作铺垫。最后“何也要读出疑咨询语气,突出其困惑不解之意。老师范读本段,学生试读。提咨询: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对待今天的人口国策?学生讨论并交流。明确: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消费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到达富国强兵、拓扩疆土、咨询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操纵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开展消费力。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消费力开展的必定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所以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即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打算生育,倡导晚

11、婚、晚育、少生、优生,操纵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根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3.研习第2、3、4段1学生齐读2、3、4段。2理清背诵思路。提咨询:孟子对梁惠王的疑咨询是如何考虑的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提咨询:孟子是怎么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明确:孟子不直截了当答复“民不加多的咨询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如此便于启发对方。提咨询: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学生考虑、讨论。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

12、圈套,因此孟子说:“王如知此,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答复了“民不加多的缘故。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方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板书:梁惠王 孟子民不加多?- 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移民移粟 设圈套|不可-无望民之多于邻国走进圈套3朗读指导面对梁惠王的提咨询,孟子事实上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设喻一段应读得慢一些,语气应平缓。“那么何如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惠王不知是计,答复“不可语气平常。当梁惠王进了圈套之后,孟子曰:“王如知此,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有潜台词,读时语气要沉着。老师示范朗读,学生

13、低和。学生尝试背诵2、3、4段。老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填然鼓之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六、布置作业1.背诵14段。2.理解掌握重点词语。3.熟读5、6、7段。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习5、6、7段,理清背诵思路,老师适当作朗读指导。背诵5、6、7段。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一名学生独背。二、导入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启发梁惠王,指出他与邻国的本质是一样的,那怎么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本人的“仁政主张。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1.研习第5、6段1女生齐读第5段,男生齐读第6段2理清背诵思路提咨询:孟子的“仁政思想的详细内容是

14、什么?包括几个方面?学生看课文,考虑。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提咨询:怎么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答复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提咨询: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开展消费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明确:“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提咨询: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要求学生找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答复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能够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能够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能够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四组排比句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妙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板书:措施 效果不可胜食也。 养生丧死无憾不可胜食也。 |不可胜用也。 王道之始措施效果王亩之宅,树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案课件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