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B15/T944-2015风蚀坑治理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风蚀坑规模划分、治理原则、治理技术措施及其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草原沙化风蚀坑和固定沙地活化形成的风蚀坑植被恢复。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B15/T283内蒙古自治区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DB15/T535流动沙地沙障设置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风蚀坑blowouts风蚀坑是指在原有的沙质沉积物上由于风蚀而形成的凹地。3.2风蚀破口 b
2、lowout pit风蚀坑形成初期,如果不继续扩展、能够自然恢复植被,且面积0.01hm2的小规模风蚀坑。4风蚀坑规模划分根据风蚀坑面积大小划分为三级:其中,I级为面积1hm2风蚀坑。5治理原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风蚀面及边坡同时治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6固定沙地风蚀坑治理技术1DB15/T944-20156.1I级风蚀坑治理技术6.1.1适用条件植被盖度15%。6.1.2技术措施6.1.2.1纱网沙障材料:孔隙10目-20目、宽度50cm的PE抗老化材料编制的纱网网片。配置:带状设置,间距2m4m,垂直于主风向,沿等高线设置。方法:在风蚀坑内平铺网片,中心部位下压10cm15cm,两
3、端翘起直立,翘起的网片间距离5cm左右,高度10cm左右。6.1.2.2植物覆盖材料:就地取材,采用风蚀坑周边的植物性材料,如杨柴、沙柳、黄柳、差巴嘎蒿等的枝条及柴草。配置:带状设置,间距2m4m,垂直于主风向,沿等高线设置。方法:将植物性材料平铺在风蚀坑内。6.1.2.3沙袋沙障材料:可降解聚乳酸纤维(PLA)长筒状袋,直径10cm,长20m。配置:带状设置,间距2m4m,垂直于主风向,沿等高线设置。方法:将沙袋一端打结,从另一端将流动风沙土填充到袋内,边装边沿线平铺,填满后扎紧。6.2级风蚀坑治理技术6.2.1适用条件植被盖度10%。6.2.2技术措施6.2.2.1直立式沙障材料:植物枯枝
4、,长35cm50cm配臀:带状设置,间距2m4m,垂直于主风向,沿等高线设置。方法:挖沟深15cm-20cm,将植物枯枝斜置于沟内,覆土,地面上露20cm。6.2.2.2纱网沙障按照本标准6.1.2.1执行。6.2.2.3沙袋沙障按照本标淮6.1.2.3执行。6.2.2.4直播造林种草植物品种:杨柴、沙蒿。直播时间:每年6月。DB15/T944-2015直播方式:采用单一植物种或两种植物种混播。沙障间距内宜撒播,沿沙障边缘背风侧宜采用条播。播种量:单播杨柴30kg/hm2,沙蒿7.5kg/hm2。混播播种量控制在30kg/hm2-40kg/hm2,杨柴、沙蒿混播比例为4:1。6.2.2.5植苗
5、造林造林树种:杨柴、樟子松等。造林时间:春季或雨季。造林密度:杨柴株行距为1m4m,樟子松株行距为2m4m。造林苗木:杨柴裸根苗,规格30cm及以上,一年生苗,等级1级2级。樟子松容器苗,苗木高度50cm60cm。造林方法:边挖坑边造林。6.3级风蚀坑治理技术6.3.1适用条件植被盖度10%。6.3.2技术措施6.3.2.1沙障设置按照本标准6.1.2.1、6.1.2.3、6.2.2.1执行。6.3.2.2直播造林种草按照本标准6.2.2.4执行。6.3.2.3植苗造林按照本标准6.2.2.5执行。6.3.2.4扦插造林造林树种:黄柳、沙柳。造林时间:春季。造林密度:株行距为1m4m。插条规格:2年3年生健康枝条,粗1cm2cm,长65cm。6.3.2.5直播生物沙障沙障材料:目的树种选择杨柴,伴生植物种选择小麦等。杨柴:小麦按2:10的比例进行混合,播种量为180kg/hm2。沙障规格:1m2m、2m2m和2m3m等不同的规格。直播时间:每年6月。直播方法:采用单人拉式直播机或其它播种工具进行直播,直播深度3cm,开沟宽度20cm,实现开沟整地、播种、覆土一次完成。7草原沙化风蚀坑治理技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