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立法制度变迁的梳理与批判性思考.docx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854267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立法制度变迁的梳理与批判性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3年立法制度变迁的梳理与批判性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3年立法制度变迁的梳理与批判性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3年立法制度变迁的梳理与批判性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3年立法制度变迁的梳理与批判性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2023年立法制度变迁的梳理与批判性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立法制度变迁的梳理与批判性思考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推进,各级公安机关不断加强行政案件办案程序的标准化建设,严格依法行使调查措施,保证了办案质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一些在办案过程中必须采取的调查措施,在法律依据与标准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缺失,造成很多民警办案缩手缩脚、惧怕被诉(告),或者胆大妄为、恣意行事、越权违法,群众对此反映也比较强烈。 为解决上述问题,2022年4月2日由公安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了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以下简称“程序规定),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该规章对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中经常使用的传唤、检查、鉴定、收缴等行政调查措施作了比较详细、较

2、为切合实际的规定,经过一年多的实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实践也反映出一些立法与执法上存在的问题。1 备受媒体、公众关注的治安管理处分法(草案)于2022年2023月22日提交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首次审议(有关草案以下简称“一审草案稿),于2023年6月27日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进行第二次审议(有关草案以下简称“二审草案稿),并于2023年8月28日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于2023年3月1日起实施(正式通过的法律以下简称“正式稿)。其中在处分的程序,包括调查措施等方面大量地吸收了“程序规定的内容,在法标准的调整效果上与“程序规定有着相当的重叠。 上述

3、法律与规章彼此之间构成了上下位阶的层次性法律架构,而且有着制度上的延续和变革关系,其中任何一个细微、乃至宏观的变化都为基层公安机关所特别关注。本文将追寻历史沿革的足迹,对有关调查措施的立法制度变迁作初步的梳理和批判性思考,以期发现实践上反响的问题到底解决得怎样,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方向。 二、传唤与流动人口问题 传唤是通知违反治安管理的人到指定地点接受询问的措施。“程序规定在传唤措施的规定上,与治安管理处分条例有关规定相比,最大的进步与开展,就是规定了“公安机关讯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十二小时,但对案情复杂,违法行为依照法律规定适用行政拘留处分的,经公安机关办案部门以上负责人批准,讯问查证的时间可

4、以延长至二十四小时、“不得以连续传唤的形式变相拘禁违法嫌疑人(第48条)。其意义是区分治安案件情形,限定传唤时间;非因调查实质性问题之需要,禁止长时间限制相对人的人身自由。 但是,基层派出所、尤其是那些在旅游风景区、流动人口比较多的派出所不断遇到一些棘手问题:外来流动人口因为琐事打架斗殴,受害人的伤势鉴定在传唤的时间内出不来。传唤时间到了以后,如果派出所不放人,属于程序违法;如果放人,违法嫌疑人就会跑掉,受害人因赔偿无着、愤懑难平而不断上访、上告。之所以会产生上述问题,主要是因为: 第一,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开展,人口流动加剧,原来的户籍制度对人的控制能力大为下降,公安机关对流动人口的

5、信息情况的掌控也变弱,违法嫌疑人一旦摆脱公安机关的控制,就很难再缉拿归案,或者调查本钱极高。 第二,治安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明显低于刑事犯罪,没有必要规定过多的强制措施。在调查阶段对当事人采取的限制人身自由的调查措施,不应该比最后作出的行政处分还要严厉。这种理念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正是由于前一个原因,就造成了公安机关事实上后续强制手段的缺乏,有些涉及流动人口作案的案件不好办。 怎么处理呢。在与基层民警的交流中发现,实践中采取的应对方法主要有三种: 一是让违法嫌疑人在当地找保人或者交保证金。当然,这是没有法律依据的。但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应付将来违法嫌疑人跑了,受害人的赔偿费用能够有着落。 二是如

6、果从现有伤势判断,很可能已经构成轻伤或者轻微伤,而且初步证据也说明行为人构成治安违法,就先行做出治安处分裁决。等鉴定结果出来之后,如果原处分过轻的,追加处分。这种处理可能会冒一定风险,因为事实并非完全清楚,处分决定很可能会被法院撤销,公安机关就可能要承担相应的行政赔偿责任。另外也可能对行为人的处分过于严厉。 三是先采取盘查措施,待48小时结束后,再转为传唤措施,尽可能长时间拘禁违法嫌疑人,等待鉴定结果。这种做法明显不妥,盘查和传唤均为行政调查措施,具有同样的实效,但适用的对象和条件却是不同的,所以,不能够交替混用。2 我成认上述情况确实不好处理,没有有效的合法方法。公安机关可以考虑的对策是,由

7、于伤害鉴定还没有出来,可以将治安责任的追究放一边,先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责任问题。可以考虑让违法嫌疑人先拿出一笔钱,垫付受害人的医疗费。在确定数额上,可以适当考虑以后的赔偿问题。但要注意,这不是用行政裁决的方式来解决,而是用调解的方式、商量的方式来解决。由于违法嫌疑人在传唤之中对其治安责任的大小还有所顾忌,所以,上述调解活动一般可以奏效。这种处理方法和实践中的做法相比,效果是一样的,但可能更加合法。假设解除传唤之后,违法嫌疑人逃逸,无法追究其治安违法责任,受害人因此有意见,公安机关只能向受害人的解释,这是目前法律上的一个漏洞,是一个“硬伤,只能等立法来完善。 对上述实践问题,治安管理处分法“一

8、审草案稿的回应就是进一步拉长限制人身自由的时间,最长时间延长到36小时。但是,这却遭到了强烈的批评,认为调查措施过于严厉。因此,在“二审草案稿中走了一个反向,进一步缩短传唤时间,一般不超过八小时,最长不超过12小时。对后一修改的妥当性我表示疑问,在目前基层派出所警力资源普遍缺乏、人口流动频繁、治安案件频发的情况下,强行缩短传唤时间,恐怕不仅无助于提高结案率,反而可能会大量出现违法超期询问办案等问题。“正式稿中,最长询问时间又回复到原来的不超过24小时,但是,把一般治安案件的询问时间缩短到8小时之内。这样的修改实际上非但没有解决上述实践上早已存在的问题,而且使得基层办理一般治安案件的难度加大。假

9、设警力配置和工作机制不能有相应的调整,恐怕对基层办案无异于“雪上加霜。当然,这只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推导出的结论。上述改动实际效益究竟如何,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从基层派出所对传唤时间不够的反映中,实际上折射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现阶段立法中,对流动人口违法问题应当给予特别的关注,要规定一些切实有效的制度。比方,对不吐露真实身份、地址的违法嫌疑人加重处分;要求寻找当地的保人;以及拘留与罚款的转换易科,3等等,以缓解实践中遇到的因人口流动而引起的诸多执法难题。当然,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还在于尽快建立有效的个人信息控制制度,以及全国共享的信息平台。 三、现场检查的批准程序 “程序规定刻意地在第6

10、7条第1款和第2款中分别使用了“场所和“单位,这意味着,一般情况下,对现场检查分成两种情况: 一是正常情况下检查,要先经过批准,取得检查证。 二是紧急情况下,必要的时候可以先检查后办手续。但是,对公民的住宅,不管是情况紧急与否,都必须先办手续,后检查。之所以如此,很可能是为了控制警察权对公民私生活的过分干预,防止警察权过于膨胀,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但是,我却对这样的规定持有异议。比方,现在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越来越隐秘,多是在住宅或者租赁的住房中实施。如果接到举报,情况属实而且紧急,来不及办理检查手续,警察是否就不能去检查。 从西方国家的经验看,控制警察对现场的检查权,主要是通过法院批准手续,

11、而不是限制检查的对象,并且,仍然容许警察在紧急情况下先行实施检查、后补办手续。比方,日本最高法院在判例中确立了一个根本原那么,即行政调查程序如与刑事程序有实质性联系,且有直接行使强制力的情形,必须有法官所发令状方可进行。但同时也认为,警察官职务执行法虽也授权警察有行使实力进入他人土地、建筑物或车船的权力,但因其属于“即时强制,而有其急迫性之要求,故不须有法官之令状。4美国法院在camara案的判决意见中指出,虽然找出可供个案裁决遵循的可行性准那么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多年以来法官对此也意见分歧,但是我们一向坚持的总的原那么就是,除开几类经过细心推敲界定的特定案件之外,未经相对人同意,任何对其私人财

12、产的检查都是不合理的,除非已经取得了有效的检查令。5 所以,在我看来,“程序规定第67条第1款和第2款之中刻意区别“单位和“场所,以此将公民住宅排除在紧急检查之外,这种立法处理的合理性似乎不大,说服力似乎不很强。我也赞成要控制警察权的滥用,特别是发生了像“夫妻看黄碟之类的案子以后,这方面的问题确实备受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异常敏感。但是,我们似乎没有必要因噎废食,甚至不允许警察在紧急情况下进入公民的住宅检查,可以转换一种思路,通过加强办案部门负责人的责任,以及要求要有较为充分的、合理的理由,来控制警察检查权的滥用。从我国的实践经验看,再辅之以公安机关内部的执法监督,其控权效果也相当不错。不见得一定

13、要采取像上述西方的法院控权模式。 令人遗憾的是,治安管理处分法两次审议草案稿对现场检查的规定,非但没有改进,反而比“程序规定倒退了一步。从“一审草案稿第34条、“二审草案稿第85条的规定看,不仅公民住宅、而且其他场所,不管情况是否紧急,只要是检查,就必须先办理有关手续。这样的规定在实践中恐怕是不可行的。在“正式稿中旋即予以纠正,第87条增加第2款规定:“对确有必要立即进行检查的,人民警察经出示工作证件,可以当场检查,但检查公民住所应当出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开具的检查证明文件。但是,这仅仅是恢复了“程序规定的水准,没有再往前进一步。 四、轻微伤与鉴定 治安管理处分条例第22条 (一)规定:

14、“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处以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地方公安机关在执行上述条款时必然会遇到轻微伤的衡量判断标准以及如何确认等问题。为此,公安部在关于如何认定轻微伤害问题的批复(2022年7月6日,公复字(2022)13号)中进一步解释道:“在实践中,认定轻微伤害,除应当有被害人的陈述、侵害人供述及证人证言等证据外,同时还必须有县级以上医疗单位的伤情诊断证明或者法医鉴定。对人体轻微伤害的鉴定,可以参考全国刑事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推荐性公共平安行业标准人体轻微伤害的鉴定(ga/t1461996)。实践上在执行上述规定时感到困难重重。 首先,是可行性问题。(更多精彩文章

15、来自“秘书不求人)由于公安机关的法医数量有限,而殴打他人案件在治安案件中又占据了很大一局部比例,据某市区的统计,2022年全区处理的各类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3228人,因殴打他人被拘留、罚款的有938人。占1/3强。据说,像这样的比例在全国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这么多的殴打他人案件,如果都要法医鉴定,不可能。另一方面,在偏远的农村,要为一件轻微伤害案件专门跑到县城医院做鉴定,也不很现实。受害人认为自己已经受到违法侵害,报案之后派出所却要求他自己花钱到县城去做鉴定,“不公正,坚决拒绝去做鉴定。所以,有些案件就不了了之,违法嫌疑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受害人对公安机关不满意。 其次,什么算是轻微伤害。标准不明确。比方,两人因为琐事争吵,一人打了另外一个人一个耳光,在脸上留下几个红指印,算不算轻微伤害。如果殴打他人几拳,但在身上没有留下痕迹,也没有造成皮下软组织挫伤,算不算轻微伤害。特别是后一种情况,如果不算,实践中对这种违法行为进行处分就失去了法律依据,这种行为就会因为得不到法律追究而变成“合法,或者至少是法律能够容忍。那么,社会治安秩序还怎么维护。受害人怎么可能对公安机关满意。 所以,有些公安机关在执行时就采取了变通的做法,对于明显属于轻微伤的,只要受害人就近到乡镇诊所做个诊断,有条件的派出所再给受害人拍照存档,就可以直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