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社会市场经济下分配构成以及激励体制.docx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857185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社会市场经济下分配构成以及激励体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3年社会市场经济下分配构成以及激励体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3年社会市场经济下分配构成以及激励体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3年社会市场经济下分配构成以及激励体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3年社会市场经济下分配构成以及激励体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23年社会市场经济下分配构成以及激励体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社会市场经济下分配构成以及鼓励体制 一、“斯蒂格利茨命题与中国实践 20世纪90年代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剧变,给经济学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失败的经济根源是什么。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如何才能有效实施。中国从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失败中能得到何种启示。等等。 关于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受挫的原因,大多数人从经济制度、体制关系和宏观政策等偏重于宏观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与此不同,斯蒂格利茨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一书中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失败的原因过度集权、产品质量、鼓励机制、选择问题、会计核算与价格体系、竞争的缺乏、创新与适应性等具有微观经济的特征;“在社会主义经济失败的标准原因的序列中,没能提供有效

2、的鼓励被排在显著的位置上。也许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社会主义经济提供了鼓励但是这种鼓励并没有直接作用于提高经济效率。本文将之定义为“斯蒂格利茨命题。 “斯蒂格利茨命题的主要思想包括四个方面:(1)鼓励的实质是一个信息问题。如果一个组织或集权的机关具有某些信息来了解每个人此时正在做什么,或判断每个人应该做什么,而使产量最大化,那么就不存在鼓励问题了。(2)鼓励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率。直接作用于提高经济效率的鼓励结构被称为有效鼓励结构。(3)社会主义鼓励匮乏是指缺乏有效鼓励结构,其主要原因是:社会主义经济对平等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约束阻碍了有效鼓励结构的建立;政党体系不仅提供了一种报酬机制,

3、而且也提供了一种控制机制;政治体制充当经济鼓励机制的局部替代物,使鼓励的导向发生扭曲,即经济尺度衡量的晋升与业绩的相关程度要比政治标准差一些。(4)社会主义经济失败的其他原因都与鼓励相关。这些失败原因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构成鼓励匮乏的根底,包括过度集权、会计核算与价格体系不完备、竞争的缺乏等;另一类是鼓励匮乏的结果,包括产品质量低劣、缺乏创新与适应性等。因此,鼓励匮乏被排在社会主义经济失败标准原因序列中的显著位置上。 根据“斯蒂格利茨命题的观点,解决社会主义经济失败的主要路径是建立有效的鼓励结构,以改变鼓励匮乏的结果。如何建立有效的鼓励结构。斯蒂格利茨认为,“鼓励问题与分配问题是紧密相关的,

4、建立有效鼓励结构的关键在于选择正确的鼓励结构方向,其中,“鼓励结构的一个根本方向在于报酬必须按照绩效(必须可以衡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只有这样,才会使劳动者勤奋地工作,使决策者作出提高产品质量的选择,使技术、管理等创新者和创新使用者对创新有内在的动力和需求。田国强也认为,一种经济制度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检验一种经济机制或规那么是否运行良好的一个根本标准是,看它是否能够提供内在鼓励使人们努力工作并做出高质量的工作,鼓励决策者作出有利于他主管的经济组织的好决策,鼓励企业尽可能有效益地生产。 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方案经济体制下,中国与苏东社会主义国家一样,面临着经济运行中的鼓

5、励匮乏问题。为激活社会主义经济,两者都是从鼓励匮乏的根底上进行了改革,即实行由方案到市场的转型。但是,两者转型的经济和社会后果迥然不同:中国的改革取得了成功,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巨大的差异。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中国的改革选择了渐进式的道路,这一道路是一条代价低、风险小,又能及时带来收益的成功道路,它最接近于“帕累托改进或“卡尔多改进,有利于保持改革过程中速度和稳定这两种要求之间的平衡;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选择了相反的改革方式,产生了巨大的磨擦本钱和社会动乱。中国在鼓励匮乏根底上的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还在于传统的方案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原始积累中起过积极作用;特殊的历

6、史文化传统和初始条件,加上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中国社会主义的宪法制度通过改革在更大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开展要求;宪法制度和利益结构保持了相对均衡,作为改革领导者和发动者的党和政府能在稳定和开展中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转型。 无论是进行纵向比较,还是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横向比较,应该说,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成功的。但是,与兴旺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较,我国在成功的道路上还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因为,我们还没有创造出比这些国家更高的经济效率。正如列宁所说:“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可以被彻底战胜社会主义能造成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 中国市场经济运行

7、效率的提高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这是因为,我国的鼓励制度很不健全,而且已有的鼓励制度也没有完全作用于效率的提高,即尚未真正建立起有效的鼓励结构。例如,尽管我们一直强调按劳分配,但现实中平均主义分配的色彩还比较浓厚;在劳动力资源方面,一般劳动力大量过剩而高素质劳动力短缺;资本短缺与大量民间游资的存在是困扰我国经济开展的又一重大问题;人们都认识到技术创新对企业经济效率、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和国家经济开展、国际竞争力的作用,但我们却始终面临着技术创新缺乏或技术创新与技术使用者之间渠道不畅的难题;企业家是现代企业的驾驭者,是开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起飞的“先行资本之一,也是我国目前最稀缺的生产要素,而我国目前尚未

8、形成成熟的企业家成长机制。 这说明,如何建立有效鼓励结构,仍是我国学术界的重大研究课题。本文认为,除了人们一直在研究的如何克服平均主义,坚持并实现按劳分配的这一传统课题外,目前重点要研究的是以下两个重大问题:一是科学认识按劳分配的效率区间和非效率区间,并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解决这一制度在某些领域的非效率性问题;二是如何有效实现按要素分配,重点是建立按人力资本分配的机制;三是注重分配制度与个人行动的协调,使个人行动围绕组织目标的实现而运行。 二、按劳分配的效率区间分析 近几年来,学术界对按劳分配的效率问题讨论颇多,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论强调市场因素,但无视了非市场因素作用,遵

9、循的是效率优先原那么。按劳分配论,特别是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论,强调非市场因素,但无视了市场因素作用,遵循的是公平优先原那么。甚至有人还认为按劳分配“导致效率低下,利益受损,似乎按劳分配只讲公平而不表达效率。本文分析认为,按劳分配既表达了公平原那么,也表达了效率原那么。但是,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按劳分配理论相比较,在现实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面对按劳分配发挥作用的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其效率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或者说存在一个效率边界。我们既不能否认按劳分配在现实经济中的效率性,也不能将这一分配制度的效率无限夸大。 马克思对按劳分配理论的论述,是对未来社会的分配原那么所作的带有预见性的一般描述,或者说指出

10、了按劳分配的根本规定性。但是,经典按劳分配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前提根底上的,包括存在着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劳动是人们获得个人消费品的惟一手段;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因而不仅按劳分配采取直接的实现方式,而且不存在价值实现问题,只要付出劳动,都将得到相应的回报;劳动力由社会根据需要直接配置,而不需要通过市场等途径分配;劳动力充分就业,不存在失业状况及由此对按劳分配实现程度产生的消极影响。 在现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经典按劳分配模型运行的经济社会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使按劳分配的实现范围、实现过程、实现形式及其效率区间等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1)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发挥效率的分配制度,而现

11、实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多元的所有制结构。不仅如此,而且公有制经济也要探索多种实现形式。所有制方式决定分配方式,因此,无论是从全社会还是从公有制经济内部甚至从公有制企业内部来看,按劳分配必将与按生产要素并存,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情况下,按劳分配起主导作用。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经典按劳分配模型在实现形式上面临着一系列转型,即由“直接型转变为“间接型的实现方式,包括把劳动者的个人劳动通过市场这一曲折的途径转化为社会劳动,分配的中心环节由社会或国家转向企业,实行两个层次的按劳分配,分配尺度在形式上变换为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和企业平均劳动时间,分配的媒体采取货币这一劳动证书或劳动券的转化形式。

12、这样,不仅按劳分配的实现过程会发生变化,而且由于劳动力性质也呈现二重性,所以,劳动不仅作为按劳分配的尺度参与对“v的分配,而且,内在地派生出按劳动价值分配并参与“m的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有经济中劳动力的二重性也内在地派生出按劳动价值分配并使劳动参与“m的分配。这既是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低工资问题的需要,而且也符合国有经济工资改革的方向,即不仅企业的成果要经过市场评价,按劳分配的物质对象、劳动计量和实现过程还要与市场机制联系起来。更为主要的是,工资的形成、工资水平和工资管理也要逐步与市场接轨。 (3)从现实经济运行的角度看,经典按劳分配只是一种消费品的分配方式。而现实

13、中的分配是收入分配。对于个人来说,收入中一局部用于消费,一局部用于储蓄。所以,收入分配超出了消费品分配的范围,为发动居民储蓄并转化为投资,需要有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 从生产效率的角度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效率包括劳动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劳动效率表达为同量投入获得较大产出,或同量产出所需投入较小,或以最小投入获最大产出。资源配置效率表达为资源的有效利用,且同量资源由于合理配置而获得较大产出。一方面,生产活动是多种要素的结合,是一种联合生产,劳动只是其中的一种要素,而按劳分配是一种劳动者主导型的分配方式,它虽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但单靠这一分配制度不可能发动劳动者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向生产

14、过程投入资源。要解决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资本、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要素短缺的问题,有赖于按要素分配制度。另一方面,按劳分配事实上是以资源充分供给为前提的,其根本要求是劳动者所得与劳动投入成比例。这能够促使劳动者注重劳动效率的提高,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无视资源利用效率,导致在追求劳动成果量的扩张过程中的资源浪费。 (4)与经典按劳分配模型的假设前提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劳动者是通过竞争性劳动力市场进入企业的,而且劳动力市场存在普通劳动力市场和高素质劳动力市场这一双元结构,在普通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简单)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从总体情况看,在国有企业中,无论是高素质劳动者还是普通劳动者,他们

15、通过按劳分配所获得的收入都低于其对应的劳动力市场价格,面临市场的挑战,按劳分配的实现必须适应市场的要求进行调适。 为解决目前高素质劳动者的收入低于市场劳动力价格这一突出问题,按劳分配的实现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劳动力价格状况,把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有机结合起来。两者结合的现实要求就是:在同等条件下,通过按劳分配所得到的收入水平必须与高素质劳动力的市场价值相一致。为实现这一要求,可以选择多种途径。例如,把企业资产的一局部以“劳动股份形式分配给劳动者,或将企业局部资产以股份方式分配与劳动者出资入股相结合,使劳动者成为企业资产所有者之一;对于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成果转让的分成等

16、方式参与收益分配;对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企业家,除了成认其劳动报酬、经营风险收入外,通过期权鼓励等方式进行收入分配。 对于普通劳动者来说,首先要争取的是劳动的时机,然后才是公平的分配。也就是说,就业与分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这方面,需要通过政府制定开放性即流动性的分工和就业政策,制定连接市场的分工和就业的政策,以及大力引导和鼓励寻找空档的分工和就业等手段解决普通劳动者“劳的问题。同时,政府要通过相应的政策法规,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5)经典按劳分配理论考虑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无论是从思想、道德、精神等方面还带有旧社会的痕迹这一因素,但经典分配理论只是把这一因素当作按劳分配的存在具有必要性的理由,而没有考虑到这一因素的存在对按劳分配实现的影响。劳动者存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