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德育工作的缺乏与思考 对当前高校德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大学生道德品质开展总体情况较好,但一些问题也突出存在:大学生道德主体迷失;大学生对高校德育课程冷淡;高校德育队伍建设存在偏差等。相应的对策:加强高校德育实践活动,找回迷失的道德主体;构建合理的高校德育课程,唤起大学生对德育课程的热爱;优化高校德育师资队伍建设,为德育高质量实施提供保障。 关键词:高校德育;道德品质开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32023-5194(202223)02-0132-03 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校德育的本义就在于满足个体道德成长的需要,促进个
2、体精神境界的提升而成就德性。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取得了开展,思想道德及价值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在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也面临着困境,表层的、容易引起警觉的有赌博、暴力等社会恶习的蔓延,深层的那么是社会的“道德底线难以坚守1。因此必须加强对高校德育问题的研究。 一、当前高校德育的困境现状 本文的研究对象。以XX市某高校(以下称a校)本科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共抽取被试805名,涉及大一至大四的所有年级,年龄段为19-25岁,平均年龄21.911.3。该校的办学背景以及学校道德教育情况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一)大学生道德主体迷失 一些大学生道德行为存在失范。表1的情况说明,该校大学
3、生的道德品质根本情况较好,这与笔者在实地观察以及访谈的情况较为吻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心理素质、法制纪律素质得分偏低,而得分较高的是专业知识素质和政治素质。 一些大学生道德主体迷失。大学生面对多元文化的价值,而又受传统道德教育资源的封闭以及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限制,一些学生缺乏选择的能力,不知该何去何从,甚至随波逐流,实那么是面对多元的价值,缺乏自觉能力、独立自主性、目的自主性,即道德主体的迷失2。 同时,由于主流价值观的弱化和主流价值体系尚待重建,带来了现实道德混沌和在道德选择上的茫然。主流价值观还必须时时吸收各种价值观中相对合理的成分以补充、改造和反思主流价值取向,在不断地选择和扬弃中逐渐建
4、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体系。在这“选择的时代中生活的人,必然需要有强烈的自主选择意识、自主选择需要、自主选择能力,清晰地明了自己的权利、自由和相应的责任3。本调查也发现,一些学生对道德问题认识的迷茫,例如,“你认为目前大学生考试中,考试舞弊行为的情况如何。认为“极少数的8%,“一般占31%,“很多占61%。 (二)大学生对高校德育课程的冷淡 调查中发现,一些大学生对高校德育课程冷淡,甚至厌倦。不少大学生在上德育课时却在做其他课程的作业,或看英语等书籍准备考研究生、出国、考“证等。 上海大学滕云教授在对“两课教学有关问题的调查发现。从传统指标来衡量“两课教学的质量是令人满意的。但在对数据
5、的进一步分析中发现,只有50左右的学生对课程的时事性和知识性感到满意或较为满意,不到25的学生对课程的新颖性和趣味性感到满意或较为满意。另有调查说明,“认真读过教材的大学生仅占13%,学生普遍反映教材的说教味太浓,脱离了现实生活4。本调查发现德育课程在授课形式上也存在问题,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占48.7%。而以“案例分析,讨论发言等形式授课那么较少。 (三)高校德育队伍建设存在偏差 调查中还发现,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状况与强化德育工作要求不相适应。一是,主要德育工作者,包括了两课教师以及辅导员所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高,见表2。二是,德育工作者的职称、学历往往是最低的。而国外很多高校的德育工作者不少具
6、有博士学位,且经过严格的训练,职称也较高。笔者的调查说明,20222022学年,该校德育工作者中,见习期教师和助教职称152人,占学校德育工作队伍人数的82,而具备教授职称仅2人,占1.1。20222023学年,见习期教师和助教职称167人,占学校德育工作队伍人数的81,而具备教授职称只有4人,占1.9。 二、当前高校德育困境缘由分析 (一)大学生道德主体迷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道德主体迷失有多方面原因,然而就其整个德育环境和深层次的原因而言,其一,“由于主流价值观的弱化和主流价值体系尚待重建,带来了现实道德混沌和在道德选择上的茫然。一些大学生面对多元的价值,选择艰难,迷茫不已,甚至误入歧途
7、。其二,反思我们的高校德育可以发现,在教育方法上,不少高校的德育存在着重“共性轻“个性的倾向,平常对学生共性制约多,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创造能力的时机少,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疏导学生心理,防患于未然。而学生的需求是多元的,学生在民族、文化、地域、年龄、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其道德伦理水平的差异及需求的多元性。其三,作为德育主体的大学生缺乏道德实践。现行高校德育尽管进行了不少的改革,但仍然没有摆脱知性德育的桎梏。学生很少有参加德育实践的时机。笔者的调查说明大学生参与道德实践的时机少。该校德育活动主要途径:课堂学习占55,政治学习占24,道德实践占12,其他占9。 (二)大学生对高校德育课
8、程冷淡的原因分析 一方面,德育课程的最重要载体,即教材内容,其最大的弊病莫过于脱离生活实际,脱离生活实际的教材,让学生觉得空洞、乏味,甚至造成学生在课堂上一套,背后是另一套的“知行脱节的情况;另一方面,基于这种脱离生活实际的教材,进行的是“知性德育,强调知识的灌输,缺乏对道德个体的情感体验,生活感悟。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思考,教师不可能把德育内容直接装进学生的脑袋里,即使能“装进去,装进去的也只是“关于道德的概念而不是“道德概念,因为德育内容的内化过程需要体悟。久之,渴望了解社会现实,渴望体验生活的大学生对德育课程逐步冷淡,德育效果自然不理想。 (三)高校德育队伍建设存在偏差的原因分析 高校德育
9、队伍建设存在偏差,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德育工作平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德育工作者的地位不高,待遇偏低,评职称滞后,分配住房难,难于安心工作。二是德育队伍不稳定。不少从事辅导员和共青团工作的老师,纷纷要求搞专业教学,担任了班主任的老师也不愿意真正投入这项工作,履行好职责;有调查说明:66的教师平均每周课余联系学生、参加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是2小时以下。与学生交谈的主要话题依次是:专业学习(占76)、人生道路(占56)和升学择业(占37)。而学生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只有5的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最愿意找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和心理咨询教师倾诉和寻求帮助5。三是德育工作队伍
10、的素质参差不齐。多数班主任属于传统的管理型、不善于做新时期的思想教育工作,而从事德育工作的老师往往由于其他工作纠缠于身和缺乏经费等原因而很少有学习进修的时机,难以通过有效的途径提高自身素质,与专门从事教学或科研的教师相比他们又缺少一技之长,因而感到出路渺茫;四是德育工作者“单打独斗,忙于应付,未能形成整体合力。 三、走出高校德育的困境 (一)加强高校德育实践活动,找回迷失的道德主体 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实践观。一是教师在教育中要强化教育的人本性。不要见物不见人,德育工作中如果无视个体的特性,就会使学生失去自觉接受外在道德影响的内在动力,而且会使他们把德育视为一种外在的强加,最终会导致对德育的回
11、避甚至拒绝。二是教师要确立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正确地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及道德终极价值关心的实现。三是要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把人的开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把德育效劳社会和促进人的开展完善有机统一起来。 注重道德实践。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着以智育模式解决德育问题的弊端,重道德认知,轻道德实践。然而“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德育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习惯的锻炼,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组织与实施德育
12、实践活动,从总体上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情况,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中心。调查说明开展高效的德育活动,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有力途径。调查说明(见表3):认为最有效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德育活动,主要是进行课堂外的德育实践。其中青年志愿者活动排在第一,因为这类活动往往具有自愿性,最能表达大学生的主体性。 以德育活动开展德育实践。一方面,依靠“两个课堂的有机结合开展高校德育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走出课堂,让大学生在活动、交往中形成道德。学生道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根底。而活动和交往的本质是实践的。 (二)构建合理的高校德育课程,唤起大学
13、生对德育课程的热爱 一方面,“两课教学改革要突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黑板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变这些静态文本为动态文本,从而切实提高德育效果。同时,在专业课中渗透道德教育。通过各门专业课的教学,有机地贯彻道德教育的内容。 另一方面,构建合理的高校德育课程,应当充分开发高校隐性德育课程,通过各科教学、社团活动和学术活动进行德育,用校训、仪式、符号、神话等隐性课程资源来传递大学的核心价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自主管理中进行道德学习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因为德育隐性课程资源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它具有间接性、潜在性、渗透性和作用持久的特点。 (三)优化高校德育师资队
14、伍建设,为德育高质量实施提供保障 教师是开展高校德育工作的关键,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是培养其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 第一,要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教师良好的人格形象。创造各种学习条件,促进师德提高,如:讲座、研讨班、教育理论学习班等,同时建构师德监督网络,形成学校领导、同行、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为主体的师德监督机制,从而形成师德建设的大环境。第二,实施“人才工程,引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在美国高校的德育队伍,主要由一批训练有素的高层次专业人员组成,他们大都是具有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的硕士或博士。6第三,要突出抓好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应该将他们的工作
15、业绩同职称的晋升、评优等结合起来,从而调动积极性,稳定高校辅导员、班主任这支队伍;另一方面,应该对这支队伍进行优化组合,实行传帮带,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164. 2唐智松.网络文化中学生主体性的迷失与重塑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22. 3周建忠,张扬.良好的品德个性j.教学与管理,2022,(8). 4王少华,王梦华.大学德育“改造论j.大连大学学报,2022,(2023). 5王蔚.1999年上海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1999,(8). 6宇小兵.美国高校德育的几个特征j.高等建筑研究,1998,(1).。 责任编辑:向波 第9页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