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技局年度科技工作目标和重点 2023年,我市的科技创新工作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这一当前惠州开展的总目标总任务,着力推动在创新驱动开展率先跨越,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我市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和坚实保障。具体工作思路、目标、重点工作任务如下: 一、工作思路及工作目标 (一)工作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全国、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和全市“两会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安排,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开展战略,加速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大力开展科技产业,深入拓展产学研结合,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和效劳平
2、台建设,全力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开展产业园区,加强自主创新政策、科技招商引智、科技创新人才和科技金融效劳,创立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为我市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和坚实保障。 (二)工作目标加快大亚湾石油化工研究院、仲恺电子信息研究院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新增技术创新平台15家,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8家,认定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2023%以上;支持专业镇建设公共效劳平台,力争新增省级专业镇2家,建立专业镇公共效劳平台2023家;加快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立工作,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增长
3、20%以上;开展led产业集群,全力完成省下达的路灯改造任务,全市led产值达430亿元以上,培育1个年产值超20230亿元的led产业园区。 二、重点工作 任务 (一)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构建科技效劳平台。一是围绕我市支柱产业,建设公共技术平台,组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有效带动中小企业开展。依托大亚湾开发区加快建设石油化工研究院,依托仲恺高XX县区加快建设电子信息研究院。推进元晖led产业公共技术创新平台、中科院精密制造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二是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等以自建和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等多种形式设立研究开发院、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工程)实验室等研发机构。
4、三是组建一批行业性和综合性科技效劳平台和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以多种形式构建产品研发、质量检测、知识产权、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等产业创新效劳平台,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提供便利条件和科技要素支持。 (二)广泛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力争国家、省科技工程。加强科技效劳,推进科技工程管理改革,优化科技工程管理组织流程,建立健全科技工程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总结推广效劳企业的“五步工作法,吸引更多的国家、省科技资源落户惠州。主动承接先进地区的技术与产业溢出。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三部两院一省产学研合作机制,支持产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与全国高等学校、科研机
5、构组建创新联盟,共同突破核心技术,开发重大高新技术产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继续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方案,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与技术难题。把我市建成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效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开展的试验田和示范区。 (三)大力开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核心技术突破。一是加大力度扶持和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争取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获得认定。大力引进高新科技工程,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比力争保持全省第二。二是合理调配和使用科技资金,重点在led、云计算智能终端系统、车载电子与动力电池、精密制造装备、生物种苗应用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和突破。加快信息技术
6、的深度拓展和集成应用,建设智慧城市。三是推广应用led照明产品,推动led产业开展。全力完成市政府与省政府签订的推广应用led照明产品工作责任书规定的任务,强力推进led路灯改造工程,促进节能减排,拉动我市led产业开展。 (四)加强产业园区和专业镇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引导和推动产业园区开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效劳业有机融合的新型产业体系,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现代效劳业、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强“云计算智能终端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推进高XX县区4+1特色产业园建设,构建国家创新型高XX县区。加强大亚湾科技创新园建设,建立集研发、孵化于一体的科技园区,形成结
7、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科技效劳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制定产业技术升级路线图,抓好专业镇特色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促进专业镇产业转型升级改造。完善推进专业镇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健全专业镇中小微企业公共效劳体系。通过科技创新做强做大专业镇,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开展,使之成为县域经济支柱。 (五)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一是积极创立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要继续鼓励企业申请专利,增强其创新意识,保持专利申请量增幅列珠三角第一。努力提高专利申请质量,提升专利授权量和创造专利的比重,推动专利由“量增向“质升转变。二是贯彻落实推进专利工作和推动知识产权强省等相关政策,用好知识产权专项经费,通过行政推动、政策引导、市场驱动等多种手段,促进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加快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的进程。三是支持优势产业建立一批知识产权联盟,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第5页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