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我市青少年犯罪及预防的调查与研究 关于青少年犯罪与预防的调查研究如今青少年犯罪问题以成为即环境污染,贩毒吸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我国也不例外,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开展的今天,青少年犯罪问题更是我们当务之急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 当前,我国青少年的成长从总体上看是健康的、良好的,但是不容回避的是,一些地方,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并产生了种种负面影响,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制止青少年犯罪是目前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一般说来,青少年犯罪是指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违犯国家法律法规,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而应
2、受到刑罚处分的行为。青少年犯罪以其犯罪主体年龄小、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周期长等因素而倍受人们关注。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在各类犯罪中的比重不断攀升,影响日益增大,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其现状和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犯罪年龄提前,低龄化严重。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的年龄有所提前,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据调查,我国青少年犯罪年龄较以前平均提前了23岁,其犯罪的年龄阶段大致为:2023岁12岁开始有劣迹,13岁14岁开始走上违法犯罪道路,14岁17岁进入犯罪顶峰期。随着犯罪年龄的提前,越来越多的花季少年走上了犯罪道路。 (二)团伙犯罪增多,集团化趋势明显。据有关资料统计,团伙犯罪在目前我国青少年
3、犯罪案件中占据大约60%以上的比例,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在青少年的犯罪团伙中,其成员有的是同学,有的是同一区域的邻居,有的是不良少年,他们经常在一起消遣、玩乐,相互纠合,相互利用,逐步结成犯罪团伙。团伙犯罪的增多是青少年犯罪向组织化、集团化开展的重要表现。 (三)犯罪诱因简单,盲目性突出。从目前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和诱因来看,其犯罪的随机性和盲目性有所增大。一些青少年犯罪的目 的十分简单,如在许多侵财型案件中,青少年犯罪的目的就是为了非法攫取财物。而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犯罪常常没有明确的目的,他们或因琐事吵嘴,或因小事纠纷,或是单单看不惯别人的行为就实施加害行为,从而导致犯罪。犯罪诱因的简单化使青少年
4、犯罪的盲目性、突发性加大,这给预防和制止青少年犯罪增加了实际困难。 (四)高科技犯罪初见端倪,智能化犯罪凸现。随着科技的开展,特别是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利用高科技或以高科技产品为对象的青少年犯罪现象在一些地方日益增多。有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在网上传播反动言论或不良文化,有的利用搞赌博,有的制造病毒破坏他人的网络系统,有的非法攻击和入侵国防尖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高科技犯罪日渐增多,说明青少年犯罪有向智能型开展的趋势,其造成的危害也相对更加严重。 未成年人犯罪有半数是因上网诱发。一项针对有上网经历的未成年人犯罪人员调查说明,53%的被调查者成认走上犯罪道路因上网引
5、起或与上网有关。据统计,50名被调查的未成年人犯罪人员中,31人成认上网“成瘾,其中7人表示除了学校、家庭,网吧就是第三生活场所。他们经常不分昼夜长期住在网吧。24名被调查者月均上网费在200元以上,其中4人月均上网费高达400元。35名被调查者成认,上网的内容大多数是玩暴力游戏、聊天或浏览色情网站。 网络游戏或聊天过程中,虚拟的人物可以不受法律和道德的标准,未成年人的心理随意性被无限放大。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和引导,就有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为了满足自我需要而不择手段地侵犯他人的利益。此外,其游戏中的暴力文化,如枪战、暗杀、武功打斗等,都会对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未成年人产生误导,促使他们在现实
6、中实施暴力行为,导致暴力犯罪。 经我的调查研究,少年时期的心理要素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渴望独立的心理。自我意识增强,希望摆脱他人束缚,独立自主,这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孩子就会健康成长。反之,最终走向犯罪。 二)喜欢独立思考却又经验缺乏。少年人思维活泼,爱独立思考,由于经验有限,他们很容易颠倒是非、从而走上违法之路。 三)情感强烈又不稳定。易冲动、情感强烈是少年时期的又一心理特点。引导得当,他们就会见义勇为。反之,那么会轻举妄动,违法乱纪。 四)逐渐成熟的性意识。青春期的性成熟会使少年关注、爱慕异性。但不加强品德、法制教育并受淫秽书画的影响,就会产生犯罪行为。所以,对少年应加强品德、法制教育,
7、在他们可塑性最强的时候增强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一些调查说明,从14岁开始犯罪人数逐渐增加,15-18岁是犯罪的顶峰,约占犯罪青少年总人数的69.7%。而20至25岁,犯罪人数又逐渐下降。由此可见,13岁至20岁这个年龄段非常关键,如果引导不好,很可能酿成终生悲刷。 那么,哪些心理使少年走上犯罪道路。以下几种心理比较常见: 1.逆反心理。抗拒社会道德和法律,偏要违背成人们的规定、纪律。孩子对老师家长的归劝视而不理,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这种心理常常驱使少年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流落街头、自杀、犯罪。 2.模仿心理。模仿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过程。一些小说、影片都会是少年模仿的对象。如缺乏区分能力,可
8、能受到不良影响走向犯罪。 3.意气心理。“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态在少年犯罪中尤为多见。孩子们打架,是因为“那人打了他哥们儿,正是这种意气心理的反响。 4.利己心理。这是少年犯罪中较常见的心态。尤其在独生子女中常见。独生子女受宠,占有欲强,如不能满足,会用犯罪手段来得到所需。 二、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青少年犯罪受政治、文化、教育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成因也呈现出多样与复杂的特点。具体来说,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 (二)法制意识淡薄。 (三)家庭因素的影响。 (四)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失误。 (五)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对青少年的保护不完善。
9、我国还未形成较完整的保护青少年的法律体系,而一些保护青少年的社会职能部门缺乏有效的配合与协调,使社会对青少年的保护出现了许多漏洞。 人总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因此,人的个性及生活习性都要受社会物质条件的制约。有些人在这种制约过程中能较好地调整自己,以较快地适应新环境的需要,有些人那么在这种制约中不能很好的把握自己,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邪路。 总的来说,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较易走上人生的歧途。一是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区分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自控力弱,行为不稳,模仿力强,好冲动,易被诱惑实施犯罪;二是有的在家庭经济方面与高收入的盲目攀
10、比,产生心理不平衡,甚至萌发不良企图;三是有的青少年对社会上不良风气、各种诱惑,以及一些低级趣味的色情文化,有一种神秘感,想试试的心理;四是有的学生成绩差,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自尊心受挫,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 从主观和客观上分析,促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分两类。第一类是主观方面的原因: 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低下。 自控能力差,心理调解能力不稳定。 法制观念淡薄。 突发性犯罪屡见不鲜。 第二类是客观方面的原因: 过份溺爱与过急求成带来的负效应。 父母离异造成感情上的偏执。 思想教育滞后,片面追求升学率。 学校与家长缺乏正常的思想沟通。 市场经济带来的腐蚀作用。 三
11、、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治理 针对目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我想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青少年是否能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党和国家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大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决的志向,帮助青少年构筑起抵御违法犯罪的思想防线和稳固堡垒是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举措。首先,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其次,要对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同时,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三管齐下,形成合力,加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 (二)构筑家庭教育的防线。家庭是青少年的健康成
12、长的重要条件,也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防线。首先,父母要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其次,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同时,家长要与学校加强联络,互通信息,及时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另外,父母在子女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防止因夫妻打架、相互诋毁或家庭陋习而对子女产生不良影响。 (三)、社会应还孩子一片蓝天,还校园一片净土。 鉴于诱发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原因,我们应当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是净化社会环境,整治搞好校园和周边环境,扫除黄、赌、毒。二是加强法制教育,建立一支优秀的校外辅导员队伍,三是加大打击引诱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的力度;四是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把校外的青年人组织起来,多开展一些积极向上、文明健康活动,开展学法活动等等。五是司法机关在处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时,要认真落实司法保护原那么,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那么。 总结: 经过此次调查,我对于青少年犯罪与预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使我了解到青少年犯罪对于社会家庭及个人的伤害。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所以我们应携起手来共同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第8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