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党伟业观后感:包罗万象,厚积薄发 与两年前的建国大业相比,同样是主旋律式的思想政治献礼片,建党伟业从各方面来审视,都要成熟、殷实、饱满地多。作为导演之一的韩三平表示,建国大业是一项上级临时派发下的任务,固然有众多明星演员零片酬的倾力加盟,但整体制片筹划时间不充裕、资金投入捉胫见肋、后期制作匆忙,唯限定的映期而马首是瞻。诸多客观因素使得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建国大业远不如建党伟业来得底气十足。这也是韩三平等人主动请缨,了却了多年夙愿,所打造而出的代表着一大批热衷于历史的人的心声作品。至于因受建党伟业而将档期一拖再拖的好莱坞大片,其退避三舍也实属理所应当。国际经济有贸易壁垒,那么电影市场何尝不允许存在
2、类似的保护伞呢。过多地纠结于这个问题,除了宣泄满腔的情感之外,委实没多大实际性意义可言。 “建党伟业这个立论,可以选取的切入角度很广袤,就算直接拿中共一大来开题作为影片主体,前后的历史背景当做铺垫都能使影片言之有物。但最终影片选择了一种“包罗万象,厚积薄发的整体路线走向。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爆发一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期间风雨如晦、变幻莫测的史实,均全盘巨细无遗地得以展现。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乱世风云的10年,浓缩于短暂的120分钟之内,自然有详有略,有取有舍。采用时间顺序来推动整个故事的开展,不得不说是最直接也是最尊重历史的表现手法。南北割据的军阀混战、五四运动的始末、中共一大的
3、召开,影片围绕这三个模块缓缓铺开。其中中共一大的召开,似乎对于“建党这个主题是重中之重,但事实上,与另两个模块相比,影片恰恰将此“轻描淡写。如此处理起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强有力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选择性与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顺应历史潮流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满足劳苦群众挣脱枷锁寻求自由的迫切愿望的。 建党伟业与建国大业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其中所触及的史实,登场人物的塑造,禁区颇少,这就给导演的创作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于是我们看到了周润发诠释的袁世凯,原先獐头鼠目、苟且偷生的卖国贼,有了实质性的颠覆蜕变成了不乏民族情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者,甚至放出
4、了“伊藤博文活着的时候也不敢威胁老子的豪言。大概这是导演想要表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才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论断,民族存亡之秋才是观众目光理应的聚焦之处。此后,影片重点树立了陈独秀、李大钊这两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军人物。在一段比一段慷慨激昂、义正言辞的爱国演说中,影片一度几次推向情感的高潮,几位出彩的明星演员自然功不可没。这两个模块中很多的历史事件,可能局部观众并不是很熟悉,不用特型演员而启用全明星阵容,也造成了认人识相的困难,加之历史事件的集中闪现等,均提升了观影的难度与影片的容量。针对这项软肋,依旧采用字幕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说其不妥也是一种无奈。至少比老谋子的山楂树之恋,黑屏字
5、幕外加些许停顿,要顺畅地多。 建党伟业作为一部政治必须正确,手法必须中规中矩的献礼片,其中安插的凤毛麟角的娱乐化元素,倒不失为是亮点。范伟的一句对白“您指哪,我打哪,能让人会心一笑;赵本山饰演段祺瑞,虽无台词,但内心的笑点依然;小凤仙与蔡锷情深意切,影片亦不惜砸下笔墨来描摹一个小插曲;用周迅江南女子的古色古香来衬托中共一大的闭幕会议;甚至于将青年毛泽东与杨开慧的青涩爱情相识、相知、相爱,贯穿整部影片的始末。林林总总,虽转瞬即逝,但也将乱世风云中革命者的激情与浪漫诠释地淋漓尽致。浅尝辄止的突破,权作是在中华民族的危难关头,浓墨重彩的难能可贵的一笔。 173位明星的参演,将诸多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充
6、满豪情地向观众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代条件。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这是社会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开展、工人阶级的壮大,这是物质条件;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是思想条件;不同阶段的各次武装革命,这是实践条件。最终,在中共一大与会代表们的国际歌中,影片落下了帷幕。可以说,在有限的时间里把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前前后后,都说圆了。说建党伟业是一堂声情并茂的历史课也好,还是一场激情澎湃的思想政治教育演说也罢,它都根本圆满完成了所要传达精神的任务。如果说,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纸醉金迷,人们淡忘先烈、疏离历史是时代烙印之下必然的;那么,为了让人们铭记那段峥嵘岁月,唤起振兴中华的民族情怀而出现的建党伟业,也注定是必然的。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