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致教育部部长的公开信.docx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986553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致教育部部长的公开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3年致教育部部长的公开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23年致教育部部长的公开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23年致教育部部长的公开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23年致教育部部长的公开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2023年致教育部部长的公开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致教育部部长的公开信 致教育部部长的公开信范文一尊敬的部长: 我叫xxx,怀着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真诚爱惜,我饱含着泪水给您写信。我要对您说的是:英语热、语文冷让人心悸,再这样下去,语文真危险。 今天是除夕佳节,我去陕西XX县区的桥山祭奠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离开黄帝陵时,听到一个家长这样教育他的孩子:下学期一定要参加剑桥少儿英语,要是英语不好的话,将来肯定考不上大学;即便考上大学,通不过英语等级考试,也拿不到学位hellip;hellip; 听完这话,我的心很悲凉。英语在许多领域(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主流语言,倡导全民从小学英语本身没有错,这一波全民学英语的浪潮总让我联想起历史上的全民大炼钢铁。中

2、国如此之大,让所有人一拥而上地去做同一件具体的事情实在是不智之举。全民英语热语文冷的背后,折射出重英轻汉这一文化短腿的现实,语文在现实中的衰微,表露出人们对本国文化的自卑。 语言文化的作用,首先是实用。离开了实用而谈语言,就是博物馆语言,必然要在现实生活中萎缩。事实上,许多人学习英语并不是在于今后的实用,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让所有的人从小强制接受双语教育,学不好英语不让上大学之类的做法,至少有些过份。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一个人运用母语水平的上下,表达出这个人具体的思想能力。在美国各级学校的考试中,英语毫无疑问是最为重要的工程,超过了数学和外语的重要性。从sat到gre,不管是上大学也好,读研究生

3、也好,大家首先看的是英语水平。英文好不好,在英语社会中成为一个人的教养和训练水平的标志。可惜,在中国各类学校的考试中,语文考试成了与数学和英语平分秋色的学科,并没有什么独特的重要。 历史和现实证明。使用同一语言文化的群体容易结成一个社会群体,语言文是维护国家统一的一个重要构件。遗憾的是,我们这个以汉语为纽带联络民族感情的国家,现在却大力提倡学英语,至少是重英轻汉,这样下去,是不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的。 当然,我不是说要废英语、尊语文。只有保证语言的多样性,社会才能和谐开展。 为此,我以一个普通新闻工作者和语文爱好者的双重身份,建议教育部:调整各级考试制度中的重英轻汉的现象。具体为:调整各级考试中

4、语文和英语的分值比例,将现行高考中英语和语文各150分的比例,调整为语文200分、英语20230分;将现行中考中英语和语文各120分的比例,调整为语文140分、英语20230分。 我认为,提倡全民学习语文,再多的宣传,可能也抵不上考试制度改革的引导作用大。只有让考试指挥棒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扭转英语热、语文冷的现状,才能从尽快实现复兴国学这一宏伟目标。 一介书生的感言,不一定完全正确,请您批评指正。 遥祝: 春节快乐。 此致 敬礼。 xxx x202x年xx月xx日 致教育部部长的公开信范文二尊敬的部长先生: 请原谅我用这样一种方式与您沟通。作为一介草民,我不知道除了这种方式,还

5、有什么方法,能使您看到或者即使您看不到、但更多的人能看到我一直想对中国教育发的这番感慨。 我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牵着我的手,走过一栋房子,从那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他告诉我:这是学校。我问他:学校是干什么的。父亲说:学校是给人灵魂的地方。我那时不懂什么叫灵魂,但我知道那一定是神圣的地方。后来我上小学了,父母又告诉我:学校,是改变我一生命运的地方。13岁那年,文革开始了,我不得不离开心爱的教室。我记得,当我离开学校时,心里的凄楚无法用语言形容:我不知道离开这个给人灵魂的地方,未来命运将如何。我们这一代人都从那一年开始中断了学业,我们的命运也因此充满坎坷,因而我们有一个统一的称呼:老三届。 也许正是

6、因为经历了中国最戏剧化的那一段历史,也许正是因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中断教育而下乡的特殊经历,让我迟早有一天要来评说中国的教育。 写这封信时,正值2023年年末。就在整整一百年前,光绪皇帝一纸诏书,废除了科举。自此,承载了中国文人几千年梦想的科举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然而,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有一个培养与选拔人才的教育体系,于是,从那时开始,另一种教育体制学校教育与考试制度主导了中国整整一个世纪。 从1901年清政府下兴学诏,令各省设大学堂,各府设中学堂,各州设小学堂开始,中国近代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向全国公布并实施了基于考试制度的教育体制。至此,中国传承了数千年的农业时代的教育,发生了转折

7、。 如果我们回忆人类教育的历史,20世纪的教育是迄今为止对文明推动最大的一段时期,人类工业文明根本上就是靠这种教育体系来支撑的。而在整整一个世纪的学校教育中,中国与别的国家不同的是,经历了文革这个特殊阶段,使原有的教育体系嘎然而止。这个特殊阶段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可能很多年后,才能看清楚,但它对教育的影响,几乎可以说是消灭性的。而1977年恢复高考,那么是对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从恢复高考到现在,已是30年过去了,在这30年中,中国的教育是怎样演变的呢。它又是怎样地影响了中国的文明进程呢。 部长先生,恕我才疏学浅,因而对中国教育和近年来的教育改革,有许多困惑之处,想在此向您请教。 首先,我

8、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16年教育,根本上是传授许多没什么实用价值的垃圾知识。我们上学是为什么。仅仅为学知识、为学习而学习吗。 您可能认为我这话说得太极端,有否认一切之嫌。那好,咱们先定义一下什么是垃圾知识。我认为:但凡过时的、一辈子都用不上的知识就是垃圾知识。我当记者多年,采访过的人,大概也近千了吧。他们大多是有文化的人,每当采访结束时,我常常会顺便问一句与采访不相干的问题(教育,是我心中的一个结,所以我一直不能释怀):你觉得你在学校这十几年学的东西里,有多少对你一生的工作或生活有用。您知道人们通常怎么答复我吗。答案惊人的一致:不到1%。 我至今想不明白: 为什么人人都要化十几年的时

9、间去学那些一辈子用不着的知识呢。仅仅是为学习而学习吗。人生苦短,要知道,这是人一生中最好的十几年的青春、时间与精力呀。 我记得文革刚结束那会儿,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过去,我们将人生分为3块儿上学、工作和退休。我们认为年少时学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就够我们吃一辈子。毕业了,甭管是中专还是大学,找个专业对口的工作,这辈子就ok了。 不知为什么,好似是与生俱来的,我们一直有一种盲目的学习崇拜认为只要博学,就能有饭吃,不愁找不到工作,所谓开卷有益。不过,我一直在疑心开卷有益这事儿:据说英国20230多年前就曾有过这么一位书痴叫阿克顿。这厮别无所长,就是特爱学习,且博闻强记。碰巧他

10、还有幸生在了富裕人家,家中藏书多达18万册。据说这阿克顿绝非等闲人物,脑瓜很灵,几乎过目成诵。算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富五车。 这个博学的家伙活到68岁才翘辩子身后怎样呢。一篇论文也没有留下,也没提出过任何有创造性的见解那一脑袋瓜子的学问就这样白白地随他进了坟墓。过去中国有百无一用是书生之说,连他们英国人也为阿克顿惋惜,说他是读书的悲剧。 然而,这样的悲剧,在中国,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过去,这种悲剧颇具个人色彩,无非多几个中国的阿克顿罢了。而在今天,这种悲剧已经演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了。 我在网上看到一位从事了30多年教育工作的老校长这样评价今天的中小学教育:在经过12年的教育以后,假设不能

11、考上大学,学生们所学的考试知识在社会上根本没有什么用途,也将在他们离开学校后很快被忘记,这毫无疑问是最大的教育浪费。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教育浪费这个字眼儿。 2023年5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一名博士生跳楼身亡了。这个从山西农村出来的苦孩子,非常努力,她不仅获得了吴玉章奖,研究成果也是同级学生中最多的。4天后,她就将参加论文辩论,拿到博士证书了hellip;hellip;可就在这个结骨眼儿上,她选择了放弃生命。据报载,她虽然在学术上颇有成就,但已经40岁的她找工作却很困难,几次碰钉子后,她选择了死亡,留下一个13岁的儿子和也正在读博士的丈夫。这位女博士的一位同学说:大龄女博士的压力太大了

12、。55岁退休,还能干几年。而且她有家有口,单位要解决的东西太多。我感觉她是为了改变命运把全部宝都押上了,但现在的情况她不能接受。 寒窗苦读这么多年,难道就为了这纵身一跳。博士找工作尚且如此,那大学生呢。过去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只要毕业,就不愁没饭碗,哪儿都抢。现在可没这好事了,大学毕业找工作越来越困难。我的朋友亲戚中,不少人的孩子都是这两年大学毕业。唉哟,当爹妈愁的。找工作这费力哪,即使名校毕业的,能找个月薪202300多元的工作就不错。 据万事达卡国际组织2023年的调查,京、沪、穗三地大学生平均月收入只有72023元这不跟北京保姆挣得一样多吗。据我所知,熟练的保姆月薪能拿202300多,还管

13、吃管住哪。就在不久前,四川大学生物系的研究生黄艳,居然也到家政效劳公司寻求一份作保姆的工作。那那么新闻这样写道:尽管黄艳表示选择做保姆并未侮辱她的学历,但我们不能不成认,这是目前就业压力下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毕竟,没有一个人当初考大学时就为了今后当保姆。 这些年,关于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还出现了一个新名词零起薪。就是白干活儿,不拿工资。有的不愿意这样,索性毕业好几年了就是不工作,让爹妈养着。自从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孝顺这事儿就倒着来了:都是老的孝敬小的了。我就想不通,不是有不少拿高薪的白领吗。怎么我身边朋友亲戚的孩子都没混出个人样儿呢。 要说这小的学了那么多年,倒让老的养着,这脸上也过不去

14、呀。怎么办呢。总不能都去考研吧,那是容易的事吗。得下多少功夫啊。于是有人回过头上技校白领当不成,就当蓝领吧。这两年又出现了大学毕业回炉上技校的怪事儿。据说2023年仅广州便有3000多个刚出象牙塔又进技校门的大学生,回炉已不是个别现象,且快速升温。 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2023年,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表示:群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 普通劳动者。保姆算吗。零起薪。当技工。东北新闻网有一篇针对这那么新闻的评论,作者说:我不反对大学生成为普通劳动者,但我认为,教育部在向大学生及其家长提出这种要求之前,必须答复这样三个问题

15、: 首先,做普通劳动者能收回上大学的本钱吗。现在一个学生读到大学至少要花十五六万,而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平均月薪那么在一千元以下。这么低的工资,收回本钱看起来是没什么指望的。不能收回本钱,实际上就等于学生家长用自己的血汗钱补贴用工企业,赔本的买卖谁愿意干。孩子上大学欠的钱怎么还。助学贷款怎么还。 本钱问题之外,普通劳动者的社会地位现在也非常不尽如人意。他们休息的权利,获得报酬的权利,病、伤退休之后得到保障的权利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落实。这种状况是任何一个受过完备教育的人都很难忍受的,在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之前,就把大学生往普通劳动者中间赶,教育部不觉得有点强人所难吗。 (下略) 红网更是发表评论,题目是中国大学。收费精英化,就业群众化。 关于教育本钱的争论,不由让人想起民国时期。七七事变之前,中国经济虽然落后,却由于政局参军阀混战走向统一,经济开展很快,那时大学生毕业的起薪,按民国政府的统一月薪为80银元,最低的也是50银元,而以50银元所能购置的物品来折算的话,大致相当于现在的3000元人民币。可以这么说,只要大学毕业,就是最低收入,也能中产了。而大学一年的学费呢,是22银元,也就是现在的202300多元。 按说,做普通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