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和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长千上万的农民走出家门,涌入城镇打工,社会上更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大部分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有的也托付给亲戚,由于儿童远离自己父母,生活上缺人照顾,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引发了安全、健康、教育、心理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早已成为农村小学教育的一个难题。 他们大多属于“爱”的缺失,祖辈的唠叨、独处时的孤单、课余时间的无聊、没有父母的关爱、缺少同龄孩子的乐趣等等。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自卑孤僻、冷漠不合群、不爱学习、说谎等等几乎成了这一特殊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如何对这一特殊群体给予特别的关注,成为了一个
2、不容忽视的问题。 曾经有一个留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我接手教二年级时,班上有一位这样的小男孩。他是个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很少回家,一直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刚开始几天我就发现小小个头的他非常喜欢惹是生非,经常欺负班上一些老师的学生,搞搞小破坏,课堂上无纪律,作业从不按时完成,成绩一塌糊涂。找他谈话几次,也毫无起色。后来经过家访我了解到从1岁起他父母就外出打工,一直以来由奶奶照顾。因奶奶年纪较大,又无文化,无力照顾,只能由他到处野。其实孩子本性不坏,人又聪明,只是无人管教。了解情况后,我对他多留了个心,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虽然爱玩,但劳动积极性高,课堂回答问题积极,
3、表现欲较强。以此为突破口,在一次劳动后,我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表扬了他,他干劲更足了,劳动积极性更高了;与此同时,课堂上我也经常点他回答问题,不管对错,都表扬了他。 后来我又发现了新的突破点,那就是随时关注他,让他充满自信心,让人感觉到他的存在。为此,我针对他特别定制了三管齐下的方针。一是放下教师的身份,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跟他做朋友,跟他聊天,做游戏。慢慢地他也很相信我,有话也愿意跟我说。二是多发现他的闪光点,争取以点带面。同事在班上我又开展了“行动加分”,根据每个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加分、扣分。没想到这一招一出,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每堂课上他都积极举手发言,哪怕是回答错了,我都趁机表扬了他,还给他加分。看到了他的高兴劲,我的心也高兴地香吃了蜜一样。三是和他的家长经常保持联系,经常打电话给他父母,让他父母经常跟他聊天,建议他们多关心孩子的学习,规范一下他的行为,让他经常跟父母汇报他的学习,生活情况。 在随后的学习中他进步很快,我又趁机打电话给他父母,希望他们一定要配合我一起鼓励他,教育他,后来这个孩子好像变了一个人,各种行为习惯变好了,成绩也提高了很多。在我有限的教育生涯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爱的地方,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