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听雨听雨 天气给人带来的变化真是奇妙,于我这样一个本就多愁善感的人更是深重。心情的转变,从秋光一照的那刻就开始了,在夏秋交替的时候,雨带来的变化是如此微妙神奇!连日多阴,似乎是连眉毛上也能长出苔来。整理文档,偶然翻出初国卿先生的散文集不素餐兮。第一次知道初国卿先生已是很多年前,那时初习写作,偶然从网上读到那篇听雨,爱不释手。几日后,竟得到先生文集不素餐兮,其中就有这篇听雨。有评论说听雨清婉明丽,韵致可人,在诸多写听雨的作品中,可谓翘楚,将初国卿的听雨与季羡林的听雨、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誉为当代“听雨三篇”。想来中国的文人多是爱雨的,也总能从各种各样雨的滴答声中听出无尽的意味来。“梧桐叶上三更雨,
2、叶叶声声是别离”“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每读这些寄情于雨的诗词,总是被雨的温婉雅致、缠绵悱恻所折服。那种把雨的忧伤融于视觉、听觉、感觉的本领,更是把情人的愁思表达得入木三分。雨,一滴一滴落在树叶上的声音,竟仿佛有人在心上一锤一锤地敲,然后又一线一线相连,织成网,直把一颗孤独寂寞的灵魂都网到一片空朦里去了。而心就在这片空朦里婉转起来,和着一段舒缓的音乐。汪曾祺曾作昆明的雨,文中提到有朋友向其索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想来一个城市總有一个城市的特色,就像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性格一样,性格都有双重或多重,只有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才称其为特点,那也是区分自己不同于其他的地方。昆明的独特性是什么?四季如春
3、美如画啊!四季如春离不开植物和雨的滋润。他略微想想,遂画一幅:右上角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要想表现空气的湿润及良好程度,当然非菌子莫属。先生做人有趣,为文有趣,作画亦如此诗意。但更诗意的是题字:“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又说,很想念昆明的雨。可见,雨有时候是多么令人怀念。在江南,常把“春雨”形容成“杏花”,那景致真是再美不过。荷塘月下,小桥流水,再飞来几只野鹤,连那寒塘孤影,都是人间清丽宜人的美景。“碧瓦烟昏沈
4、柳岸,红绡香润入梅天。”也许,正因了雨的这份洒脱,才使得江南也具有了一份诗人的才气与朦胧。“晚秋里,烟寂静,雨微凉。危亭好景,佳树修竹绕回塘。不用移舟酌酒,自有青山绿水,掩映似潇湘。”秋本多悲啊,而佳树修竹、危亭好景,无形中似乎让秋也少了许多寒凉。细雨里,一树一树的花开了,一树一树的花又落了。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着一袭白衣,撑一把油纸伞,在雨中怅行,那轻扣的足音里,又会衍生出怎样一段千古佳话?“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古人听雨,听出多少故事,而今人听雨,又听出了多少惆怅?或许,北方的秋
5、天更需要一场雨的滋润,尽管繁华的城市每时每刻都有无数的清洁工在拂拭、清扫,却依旧有尘埃弥漫了窗外的景色。虽然是秋有些深了,万物都已不再生长,但是山色犹在,草木也还葱茏,林中红叶、庭前银杏不时飞舞着,让人想起掠过书窗的鸟影。这时候正该有场雨。我这样对自己说着,一面想着淅淅沥沥雨的声音,雨的飘逸,路的那头真就闻到了雨的气息。绿水无痕,因风皱面。青山不老,为雪白头。悄悄的一场秋雨,摇落几片秋叶,带走几缕秋光呢?美到极致的时候易引人伤感。而秋光也易引人怀恋与追思,那个落魄的秀才张继不就在一个孤寂的秋夜,读出了凄凉吗?人若如古人般能时时欣赏到大自然的妙趣真是优雅。雨过松林,沙沙过耳,涌现在眼前的,却是色
6、彩缤纷的波涛。这声音远远地来自树林深处,扰得树枝轻微震颤,好像天际的松针是竖琴的弦,被这雨的手指震颤弹拨着,发出某种蕴含着神秘与魅力的节奏,从一个山谷回荡到另一个山谷。那意境真令人说不出的欢喜。雨虽可以看到,但文人雅士却多愿意听,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感受那份雨带来的别样情怀。各种各样的“听雨轩”也应景而生,初先生文中提到的“来今雨轩”,即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处,在北京中山公园,那里是当时不少文艺界人士聚晤之处。“故交新知欢聚一堂”,亭中听雨,想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只是人若寥落,命运多舛,那自另当别论。吴冠中先生有一幅紫藤镜心的水彩画,很具一番清幽雅致。画中取景便是中山公园“来今雨轩”茶座。画中紫藤牵爬盈架,繁花密如坠饰,下面茶座却冷冷清清。轩还是同样的轩,只是吴先生写此幅的背景时空已转变,我们便从中读出许多寥落的心境。文人以文字抒情,画家以画作写意,画中情韵与文人心境却总会气息相通。若画中换做三二知己正倾心畅谈,即便帘外有雨,入眼也是温馨。忽念起秋雨先生的话:文章的极致如老街疏桐,桐下旧座,座间闲谈,精致散漫。想到初国卿先生的听雨,感到深以为是。(方爱华,有散文选入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散文百家十年精选等文集。)编辑:刘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