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遭遇美国教育读后感 美国中小学的其他辅课更是由各学校甚至教师自行决定其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课程的原那么只有一个:贴近生活,务求实用。美国中小学会为孩子们开设园艺、驾驶、缝纫、烹饪、木工、机械、摄影、绘画、乐器等丰富多彩的实用专业课程。这些课程通过对孩子实行各种根底的技术培训,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谋生,让孩子们知道怎么去生活,怎么去谋生的一般知识,也从中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对千行百业的兴趣。 美国没有统一的大学升学考试,学生高中毕业升入大学时只需参加一个“学业能力考试,这项测验主要是考核学生的数学和语文水平。在一年中,学生可参加几次这样的考试,哪一次的成绩最好,就
2、以哪一次的成绩为准,从而防止了一考定终身的偶然性。大学在录取学生时,除了看“学业能力考试的成绩以外,主要看学生平日各学科成绩,看学生的品行、兴趣爱好、特长、个人自传、老师推荐信以及参加社区效劳的情况,这时他们看重的是一个孩子的全面素质,并不是一次考试的成绩。如果美国大学像我们这样“一考定终身,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也不会有现在这种自由开放的景观了。 第二篇:遭遇美国教育读后感读后的感想 2023122132郑燕珍 看完这篇文章后,给我的一个感觉就是太震撼人心了,我们已经多少人多少时间花在那些死记硬背的公式和定理上,多少人曾经背过多久沉甸甸的书包,每天晚上在台灯下埋头苦读,多少小学生的父母的耳边叮咛,
3、好好读书,将来才能考上好的初中,多少初中生的父母在眼前语重心长地说,努力点,将来才能考上好的高中,又有多少高中生的家长在我们面前忧心忡忡地说过,好好努力,将来才能有长进地考上大学我们中国的学生就是从一个又接一个的包袱里扛过来的,我们即使有想要往外面的世界里跑的憧憬,但最终还是没有勇气离开圈养我们的圈,我们害怕失去中国人生存的基准路线,害怕被生活中的游戏规那么淘汰出局。 所以我们在一直拼命地往前跑,即使背着那个沉甸甸的包袱,也不能松懈,渐渐地我们忘了童年那时候的梦想,更多的是现实的身影,我们背向我们心中的指明灯,越走越远,渐渐的我们看不到了那盏灯的光芒了,看到的是生活中的指路灯,我们就站在十字路
4、口,大家都在忙着找方向,找自己的出路 而美国的孩子们大概在我们埋头苦读的时候在课堂上大家自由地、无拘无束地畅谈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想法要往哪里走,大家都是自己的主人,没有什么门槛阻止他们跨出去看外面的世界,探索世界,更甚者,他们还得到了更多的鼓励与赞许 所以到了今天,我们的理论知识能力遥遥领先于美国的同龄孩子们,但是我们大家中很大局部却成了高分低能儿,美国的学生们却是在各种实践那么灵活地,精彩地做出一个个令人佩服的创造,一个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作品,而我们依旧固守在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窖坛里自得其乐,忘却了外面正改变着的世界我们就 是在起跑线上选择了与众不同的方向上驰骋,美国的孩子们选择了漫步向前走,
5、一路上自己去寻找路上的各色东西,而我们连欣赏路边风景都觉得浪费时间。 梅克教授说。“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我觉得她说的这句话很有道理,教育应该是要从适应于人类,而不是人类要适应于教育,一个教育水平的上下与质量好坏就要看给人类的学习带来了什么和影响了什么。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
6、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这正是两种不同的根底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施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惶恐和茫然。 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大弊端和挑战是什么。无疑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强。虽然我们在中小学的教育问题上比美国的知识要难,但是为什么美国这种知识难度不高的教育却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呢。我想这与美国教育重视生活教育,重视实践教育分不开的。 我们的教育呢,除了课堂知识的传授和题目训练以外,哪有什么实践性的教育。君不见,在我们的现实中,家庭劳动被家长包办,劳动技术教育徒有虚名,社会考察几乎被禁止,研究性
7、学习走形式,即使是职业技术学校,也多数停留在理论上面,很少有让学生亲自动手试验的地方。在家庭里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学习好,所有的家务家长全都包了,甚至学生上了大学连洗衣服、剥鸡蛋、叠被子都不会。美国的教 育是一种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双线并行的教育,虽然知识难度不高,但是下午2:00以后全都是实践活动的时间,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我们的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无视了能力教育,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放弃那些片面的应付升学教育需要而进行的大量的无用的知识训练,这是中国教育必须做出的艰难选择。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改变我们的教育体制,
8、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大局部时间放在课堂外那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让孩子放松心情,放飞理想。 不少美国人都赞美一条中国古谚。“givemeafishandiwilleattoday.teachmetofishandiwilleatforalifetime.(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哲话,连美国人都深深被震住,我们岂能忘记这个道理呢。 但是仔细回想一下中国的教育也非一无是处,中国的教育模式里面还是有着比较优秀的文化传承的底蕴的。中国的文化教育里面很注重了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的教育,这点跟美国比起来还是值得自豪的事情。在美国这个国家里整个社会充满的是满满的金钱与利益的味道,人与人之间
9、的人文关心是很淡薄的和冷漠的。我曾听一朋友说过,他家的亲戚在美国留学,一次病得不轻,是同宿舍的一个美国同学帮他叫了救护车的。在出院后,我们这中国的留学生满怀着感谢去给这美国同学致谢的时候,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美国的这学生他觉得没什么好感谢的,这让中国留学生觉得这太惊讶了,觉得这人不错,但是美国学生随后附上了一句话,如果是在中国是绝对会让人觉得很不齿的。他说,你得付我xx钱,我帮你叫了救护车,这是我应得的酬劳当时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就觉得很气愤,给冷颤。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在美国被视为了一种有薪劳动,这是一件比较令人心寒的事情,这同时也折射出了资本主义化下的美国社会非常缺陷的一面。 也许是这种不
10、同的社会准那么的开展和社会结构的不同,不单单是教育上有如此天壤之别,在社会明主化道路上,中国应该向美国学习,人民的明主意识和法律意识才能向美国的人民看齐,同时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的开展与进步。 中国在教育上如果向前迈出一步,我相信我们会更加受益不浅。让更多的孩子们轻装上路,多一点笑容与快乐在成长与学习的路上。 第三篇。美国的素质教育读后感对于美国的素质教育一书早有耳闻,也略读过一些片段,觉得有思考和借鉴的价值。全书一共有十局部组成,再加上一个引子和一个后记。每一节都剖析了一个问题。 一、创造性能不能教。 在许多中国教育工作者的认识中,创造性是可以“教出来的。创造性思维是可以“训练出来的。作者认
11、为,创造性是“创与“造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根底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包括方法、理论、产品、事物等。也就是说,创造必须具有两个要件: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不“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只能是天花乱坠的想入非非。因此,创造性或创造力是指能打破常规去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的特性或能力。“教是指“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正像人的智力不能从老师那里传给学生一样,创造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也是无法从a传到b的。因此,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的挑战的第一
12、步,就是提问。所以作者的美国教授总是爱说“没有提问,就没有答复。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答复更有价值。 二、要不要投自己一票。 美国人从小教育孩子。做你认为应该做的事。而我们中国人首先考虑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别人会怎么看我做什么。在一张记名选票上投自己的赞成票很难,难就难在实现内心的飞跃。“如果连你都不相信你自己,谁还敢投你的票呢 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三、要不要教育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美国学校并不禁止老师表达自己个人的观点,限制的只是把老师个人的观点作为“对或“错或者“是或“非的判断标准。因此,如果老师一定要表达自己个人的观点,必须声明是自己个人的观点,
13、不能企图用自己个人的观点来影响学生,更不能以此作为判断是非或对错的标准。 四、要不要惩罚孩子。 “美国是个法制社会。法律条文摆在那里,没有人苦口婆心地劝你不要犯错误,有的只是照章办事的人员。我们国内有一个理论是:“在学生犯错误的内在念头刚刚萌生,但还未变成外在的行为之前,就在及时加以制止。但是,美国学校的惩罚制度,允许孩子在走上社会以前有犯错误的经历,有了这种“自己教育自己的经历,才有可能在将来不犯或少犯错误。 总的来说这一本书写得通俗易懂,就象是一个普通人一样让人觉得亲切,不要以为是本小说,其实记的全是真实的生活。作者既是一个父亲又是一个教育家,他用边叙事边议论的形式,以小见大的方法,剖析了
14、中美教育的差距。 书中描述的是美国的教育情况,对照的是中国的教育现状。正是在比较中我们才能真正看到自己和别人的差异。全书说道理的地方也不多,例子倒是非常有趣。而这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实例却说明了一个个让人无法释怀的道理。使我们深受启迪。通过学习和阅读,对我的美术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和思考。 第四篇: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最近读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在这本书中有这样几句话非常吸引人:“中国的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而当今中国尚未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这是不是中华民族发人深省的一大困惑。可见此书的作者对于当下我国的素质教育困境有自己较深的心得体会。看完此书我也有几点自己的见解
15、,以下是我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和思考。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大学生是将要步上工作岗位进行建设奋斗的群体,对于我国未来几十年的开展影响会很深远。所以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以及大学生各个方面素质的成长关乎国运兴衰、民族兴盛。高度重视每一位无论是小学生和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努力进行在校的素质教育,是我们祖国历来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以为,每一个人在校的教育注定会深深的影响一个人的终身开展。而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要抓住学校教育这一主渠道,以尊重为前提,以体验为途径,全面的提高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各个方面全面完善的开展。 而我认为,素质教育最主要的还是人本教育,就是顺应每个人科学的开展轨迹,适当的引导与教育,让学生走一条适合自我的开展道路,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病就是没有符合人的完善的开展,仅仅以成绩定个人的输赢,造成从上至下,从老师到学生一切围绕着成绩而努力,脱离的个人的爱好与特长的重视与开展,造成无论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缺乏创造力,这才是我们去的无数的奥数荣誉却不能获得任何的诺贝尔奖的根本原因缺乏原创性的创造力。 下面我先说说对于这本书上面所介绍的中美教育的差异。一在教育目的方面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