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方制衡推动环保事业 环保是近几年才蹿红的词汇,以往,人们急于摆脱一穷二白的面貌,只顾于抓好经济建设,抓好gdp的增长,环保是光打雷不下雨。但是,当人们的经济开始得到提高时,蓦然回首,我们发现,山也秃了、水也黑了,我们才知道,仅仅有gdp还是不行的,我们已经在一步步地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在毁坏,我们在将子孙后代的饭碗砸碎。环保这一词汇才真正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 环保纠缠着多方利益 近来,从被国家环保总局点名的30家大型工程,到圆明园防渗工程、南京紫金山扩建工程、XX省XX市一些违法排污企业等,各级环保部门暂时叫停了一大批没有进行过环评的工程。环保问题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出现在公众面前。人们期望着
2、像刮起审计风暴一样,通过一场迅猛的环保风暴,扫除环保上的多年沉坷。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环保总局也许动作很大,但许多地方根本就还在观望,一些地方甚至仍然在举着地方保护主义旗子。因此,热闹只是一时的,环保风光的背后更多的是无奈。 因为,在看似简单的环保问题背后,纠缠着无穷尽的利益,有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利益、企业的利益、公民的利益。比方一个污染企业,要不要关闭或下大力气去治理,就将这几方的利益全部牵扯进去。首先是企业的利益,关闭与治理都是要付出巨大的本钱;地方政府也在选择关闭与处分中,权衡着税收的增减;公民在企业关闭、治理与任其污染中,面临着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流与安静的环境的得失。纠缠的利益,环保
3、就像一个死结,越是心急越难以解开。让政府有动机参与博弈 所以,我们不能指望国家或者地方政府祭起环保法的大旗,以严厉的惩罚为手段,毕其役于一功解决环保问题。环保问题与开展问题相生相伴,与多方利益牵扯关联。只有建立一个多方利益能对话和博弈的平台,在博弈中制衡,各方利益有相对的平衡,到达经济学所说的帕累托最优,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法。 首先,必须要让地方政府有动机参与博弈。如果我们的政府绩效考核还是沿续gdp增长为唯一的考核方式,如果经济指针是地方官员升迁的唯一系数,那么污染的企业只要在保持污染比不污染的情形下,能更多地为地方政府创造税收。那么,地方政府就没有动机与企业进行博弈,对企业进
4、行处分。因此,绿色gdp考核标准的提出从某种意义上,就是要鼓励地方政府参与博弈当中,冲淡gdp使得地方政府与企业过于密切的联系。而在地方政府还不能有效地积极参与到博弈中来的情形下,强调环保部门与地方政府的相对独立性就很有必要,让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环保部门就独立地对污染企业执法。 公民团体应参与制衡 强调公民、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博弈、在环保问题上进行制衡,同样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公民是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如果不能很好地让公民有效地参与博弈,很可能引发社会动乱,影响社会的稳定。而且,从制度经济学上讲,市场存在失灵的现象,同样政府官员也很可能在短视的利益或个人利益的寻租下,出现政府失灵的现象,这就需
5、要社会中的公民与社会团体参与进来。而公民要能有效博弈,就需要政府提供有效的救济渠道,要创造公正的司法环境,让公民与强大的企业之间能平等对话与协商。要让ngo这些公益性的非政府组织能成长、壮大,因为它们才能代表公民发出更有力的呼声,才能做仅凭单个公民的力量无法做成的事情。 在圆明园的环评事件上,正是一个高校教师最早发现,从而使此事引起公众注意,进而纳入国家环保局的视野。而在云南怒江水电开发的事件上,我们姑且不评价这一工程的上马在价值上是优是劣,但是正是有诸如绿家园志愿者等多个民间环保组织联合,参与到这一事件中,才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才更加审慎地考虑相关问题。 如今,我们在提起关于优秀企业时,常常提到的一个概念叫做企业公民,对于企业公民来说,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注重环境保护。但是,企业公民的诞生与成长,除了企业自身的自律意识外,更为重要的是外界的力量与其进行博弈中,对其产生制衡,促使其注重了企业的品牌与企业行为。我们在抱怨中国缺少企业公民,抱怨中国的企业缺少环保意识时,是否想到要让更多的外界的力量参与到企业污染环境的博弈中来,让企业不得不进行博弈,不敢漠视他方利益,从而将保护环境转化为自身的内在行为。 环保事业,本身就如同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一样,需要多方的有效参与、博弈,在有力的制衡中才能平稳地推进。没有博弈与制衡,没有环保。 XX省XX市人民检察院杨涛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