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罗贯中简介_罗贯中的材料介绍、故事传奇篇一:罗贯中简介罗贯中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汉族,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14岁时母亲病故,因而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罗贯中也曾参与其中。“有志图王的罗贯中在苏州结识施耐庵,以师徒相称,两人一同参加位于平江即苏州的张士诚反元起义政权,做过一段时间幕僚后离开。曾与另一位吴王朱元璋为敌,在明朝成立之后,罗贯中放弃读书人步入官场的时机,创作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隋唐志传等著作。 在这部名著中,贯中寄予了本人个人的爱憎情感,客观地揭露了封建统
2、治集团之间政治的、军事的、公开的、隐蔽的、合法的和非法的矛盾斗争。淋漓尽致地刻划了封建统治阶级争名夺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明火暗刀的策略手段和诡计多端。有意或无意地提醒了农民无法生活、挺而走险、纷纷起义的真实历史背景和缘故。罗贯中对战争的描绘是极其成功的,这一点充分证明他确实参加过元末农民起义的战争活动。因而可以把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场,瞬息变化的战斗情势,描绘的那样千变万化,各具特色,显示出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然而,正是由于罗贯中有参加战争的经历,再加上他超人的艺术技巧,以及创作时的苦心孤诣,惨谈运营,才在他的笔下出现了描绘战争战役,重点突出,参差有致,疏密相间,虚实照应;铺排战争场面,
3、大肆挥洒,波涛崎岖,风驰电掣,气概磅礴;渲染战场气氛,随意勾勒,生动逼真,有声有色。篇二:罗贯中的材料罗贯中的材料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代表作三国演义等。其故里有多种说法,山东东平罗庄、山西太原、清徐、祁县、福建建阳。目前尚无确切最终定论。其墓地也有山西清徐、福建建阳等处,另有祠堂、纪念馆等。罗贯中,山西省祁县人。元代中期,由于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步平息,社会
4、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场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兴旺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开展的重要中心。因而,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材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人,都先后搬迁到了杭州一带。身为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必定遭到这一社会潮流的阻碍,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中的一个。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着遨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大约在公元13451355年间,他来到了杭州。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欢,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约在公元13601364年间,“有志图王的罗贯中来到了起
5、事称霸的张士诚那儿作客。但是,张士诚并不注重知识分子,也不听取他们的意见。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九月,刘亮、鲁渊等人纷纷离去,不久,罗贯中也离开了张士诚,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罗贯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国志浅显演义的写作,当在该年以后。这时,他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对历史、对人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备了创作 三国志浅显演义的条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罗贯中已写了十二卷,之后卷数的写作,是洪武四年以后的事了。在罗贯中写作三国志浅显演义期间,施耐庵从苏州迁移到兴化,并在洪武三年逝世。为了纪念他的师友施耐庵,罗贯中在完成三国志浅显演义之后,决定加工、增补施氏的水浒传。成书于洪武
6、四年至十年之间。在加工、增补水浒传的同时,罗贯中接着创作历史演义系列作品。罗贯中在创作完了这些作品以后,已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他为了出版这些作品,于洪武十三年左右从杭州来到了福建,由于当时福建的建阳是出版业的中心之一。但是,罗贯中的这一目的未能实现。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关于他的小说,西湖巡游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浅显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也和施耐庵一起编写过水浒传。这些作品中三国志浅显演义的成就最高。全书以宏大的构造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
7、,终于西晋统一。作品责备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表达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三国志浅显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约明快而又生动。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罗贯中三国志浅显演义现存最早刊本为嘉靖本,最为流行的本子是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正本。除小说创作外,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说他“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现存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杂剧。杂剧的根本思想和三国志浅显演义类似,描写君臣之间的亲切关系,并希望通过“正三纲、谨五常来完毕奸雄争霸造成的凄惨场面。大约在公元13851388年间,罗贯中活了七十岁,在
8、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庐陵今江西吉安逝世。三国演义的材料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蜀、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局部。在宽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涛崎岖、气概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五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表达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绘,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阻碍。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被称为 “三绝 的分别是:“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三
9、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根本一样。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根底上,才进展再发挥, 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历史演义小说大多是虚实相间,主实重虚;古今兼顾,批古判今;一段故事,叙说两朝的情,一个人物,兼具两朝的性。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依照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展了一定程度的夸大、美化、丑化等等,给予读者一些的启发,照顾到读者希望增长见识,统治者希望稳固统治的需要。它不但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三国历史的真实相貌,还反映了许多明朝社会内容。 三国是一个与明朝迥乎不同的时代,它没有青楼与赌
10、场,不管是官方依然民间都奉行儒家文化,鼓吹仁、义、道、德、礼、信、忠、贞、孝、廉、善、美、真,是汉文化的再表达。再比照宋朝、元朝和明朝,它们都有着大量的青楼和赌场,尽管儒家文化是官方文化,但佛教文化在社会各阶层中的阻碍力更大。由于青楼、赌场等异域民风长久开展,从而使民间慢慢奉行的是兼具华夏文化特点和西域文化特点的市井文化。骄、奢、淫、逸、假、丑、恶、奸、强取豪夺思想在民间广泛鼓吹。印度社会的浪漫主义作风和佛教文学的浪漫主义文风也在宋朝、元朝和明朝社会有着长久地开展。传奇小说、历史演义小说等浪漫主义文学得到极大开展,官场和战场也都成了游戏场,浪漫主义风行,岳飞遭遇莫须有罪名确实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
11、子。三国时代与宋朝、元朝和明朝相比,统治思想、官场风气、社会生态、世态人心差异宏大,古今比照强烈,能充分发挥历史演义小说穿越、批判的艺术特点,让文字更诙谐有趣,人物形象更有艺术张力,同时还保存知识含量这点实枪货,因而使它成为第一部被集结成书的历史演义小说。草船借箭的材料草船借箭是依照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智谋故事,主要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三国时期,曹操率八十万大军想要制服东吴。孙权、刘备便打算联手伐魏。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但是心胸狭窄,非常妒
12、忌诸葛亮的才能。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分。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时机来除掉诸葛亮。因而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预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靶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你家都督明白,否那么就不灵了。 鲁肃周瑜,只说他不用预备的材料,绝口篇三:罗贯中简介罗贯中简介罗贯中,山西省太原,时当元仁宗延祐年间,父为丝绸商人。元代中期,由
13、于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步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场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兴旺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开展的重要中心。因而,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材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人,都先后搬迁到了杭州一带。身为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必定遭到这一社会潮流的阻碍,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中的一个。7岁开场,他在私塾学四书五经。14岁时母亲病故,因而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但是罗贯中对商业不感兴趣,在父亲的同意下,他到慈溪随当时的著名学者赵宝丰学习。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着遨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大约在公元13451355年间,他来到了
14、杭州。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欢,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年,罗贯中辞别赵宝丰,“有志图王的罗贯中到农民起义军张士诚幕府作宾。起事称霸的张士诚是灭元功臣。第二年在罗贯中的建议下,张士诚打败了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的进攻。同年,张士诚的弟弟兵败被元朝俘虏,张士诚只好投诚。降元后,张士诚贪图享乐。到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看到元朝衰败,又再次称王。包括罗贯中在内的许多幕僚都建议暂缓称王,但是不被采纳。刘亮、鲁渊等人纷纷离去,罗贯中自此对张士诚失去了决心,返回老家太原。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九月,不久
15、,罗贯中也离开了张士诚,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罗贯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国志浅显演义的写作,当在该年以后。这时,他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对历史、对人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备了创作三国志浅显演义的条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罗贯中已写了十二卷,之后卷数的写作,是洪武四年以后的事了。在罗贯中写作三国志浅显演义期间,施耐庵从苏州迁移到兴化,并在洪武三年逝世。为了纪念他的师傅施耐庵,罗贯中在完成三国志浅显演义之后,决定加工、增补施氏的水浒传。成书于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间。在加工、增补水浒传的同时,罗贯中接着创作历史演义系列作品。罗贯中在创作完了这些作品以后,已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他为了出版
16、这些作品,于洪武十三年左右从杭州来到了福建,由于当时福建的建阳是出版业的中心之一。但是,罗贯中的这一目的未能实现。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关于他的小说,西湖巡游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浅显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也和施耐庵一起编写过水浒传。这些作品中三国志浅显演义的成就最高。全书以宏大的构造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作品责备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表达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三国志浅显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约明快而又生动。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罗贯中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