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一五文化开展方案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文化开展的重要阶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纲要,确定未来五年文化开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那么和目标任务,进一步繁荣开展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协调开展。 序言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表达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开展的精神支撑。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奉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
2、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在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开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开展的重要内容。繁荣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必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要赢得国际竞争,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加快开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激发民族生命力,增强民族凝
3、聚力,提高民族创造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舆论引导能力显著增强,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公共文化投入增加,文化设施和效劳网络日趋完善。文化及相关产业蓬勃开展,形成了一些有较大增长空间的产业门类,涌现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明确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政策,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开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为全社会所重视。自主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文
4、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逐步增强。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开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开展。我国文化开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同时也要看到,现阶段我国文化开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进程还不相适应,文化体制机制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形势还不相适应,文化产品和效劳的数量、质量、品种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有利于我国文化开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大力推动文化创新,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指导思想 方针原那么和开展目标
5、一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开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新的文化开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开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群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开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方针原那么。“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开展要坚持
6、以下方针原那么: 坚持为人民效劳、为社会主义效劳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那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文化权益,使广阔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开展成果。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促进人的全面开展。 坚持树立新的文化开展观,不断深化对文化开展的地位、方向、动力、思路、格局和目的的认识,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开展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开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开展。 坚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
7、果,始终把文化创新作为文化开展的战略基点和前进动力,积极推进文化与经济、科技融合开展,大力提高我国文化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开展的功能。 坚持以开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实力和竞争力。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大力开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抗腐朽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平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快速开展。 坚持城乡、区域文化的协调开展,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大
8、对农村及中西部地区的文化投入,形成城市带动农村和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开展格局。 三开展目标。到2023年,文化开展的总体目标是。完成“十一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文化建设的任务,文化为人民效劳、为社会主义效劳的能力显著增强,为经济开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的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更好地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文化需求,促进城乡和区域之间文化的共同开展;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文化开展的水平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际地位相适应。 “十一五时期文化开展的重点是: 抓好基层文化
9、建设,加大力度改善农村及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根底设施条件,完善公共文化效劳体系,保障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根本文化权益。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城市的文化设施、效劳网络和文化产品根本满足居民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效劳的需求,在农村根本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播送电视难的问题。 抓好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重大工程和工程建设,推出一批表达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创作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 抓好文化产业体系建设,重塑市场主体,优化产业结构,确定重点开展的产业门类,培育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开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
10、种所有制共同开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十一五时期,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所增加。 抓好文化创新能力建设,以内容创新为核心,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加速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提高我国文化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创新成果。 抓好文化“走出去重大工程、工程的实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拓展文化开展空间,初步改变我国文化产品贸易逆差较大的被动局面,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抓好人才培养,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
11、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文化工作者队伍,为文化开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和我们党理论创新实践的研究,推出一批理论成果,进一步稳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根底。 1.推动理论武装和理论宣传。始终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把学习贯彻科学开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作为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任务,用开展着的马
12、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和改良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扎实推进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推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加强对青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教育,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加强图书、报刊、播送、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党的根本理论和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宣传。继续组织编写干部学习读本和通俗理论读物,答复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党委讲师团建设,形成一支忠诚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纪律严明、充满活力的理论队伍。 2.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开展
13、观的研究,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继续做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工作。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研究并答复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开展的问题,研究并答复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的问题,研究并答复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一级学科,以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开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为二级学科,以哲学社会科学等分领域研究为支撑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加强教材体系建设,组织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根底理论教材和政治学、社
14、会学、新闻学、史学、法学、文学、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教材,编写根本覆盖哲学社会科学主干课程的150种左右重点教材,形成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加强和改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组织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五繁荣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开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效劳社会的重要作用。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学术观点创新、
15、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整合研究力量,优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配置,形成合理的分工体系。国家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重点高等学校主要承当重大根底理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开展全局的战略性与前瞻性问题及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并努力形成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应主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开展实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有条件的可开展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根底理论研究。国家扶持的重要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要保证完成国家确定的重大科研任务,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根底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重点扶持有重大创新意义的研究工程,扶持关系哲学社会科学开展全局的研究工程,扶持对学科创新开展起关键性作用的研究工程,扶持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有重大作用的研究工程,扶持对经济社会开展和国家平安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工程。 六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着眼于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标准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1.努力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