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诵读千古美文 滋养代新人66.doc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1704846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诵读千古美文 滋养代新人6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3年诵读千古美文 滋养代新人6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3年诵读千古美文 滋养代新人6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3年诵读千古美文 滋养代新人6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3年诵读千古美文 滋养代新人6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3年诵读千古美文 滋养代新人66.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论文诵读千古美文 滋养一代新人 -小学古诗教学的心得体会内容: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诵读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自然、活泼、形象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古诗中的美育因素,融阅读与审美、感性与理性、赏识与情感于一炉,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本文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关键词:诵读 感悟 体味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古诗文是五彩缤纷的文学殿堂里最耀眼的瑰宝,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小学教材选编的古诗,集思

2、想美、语言美、艺术美、形式美于一体,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自然、活泼、形象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古诗中的美育因素,融阅读与审美、感性与理性、赏识与情感于一炉,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一、诵读纵情地渲染美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朗读不仅有助于理解思想内容,而且能体会到语言的韵味。古诗中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要让学生在反复的咏诵过程中自行感知和体会。读书百遍,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许多有识之士认为,要抢救儿童记忆的黄金时代,摒弃繁锁的讲解,在青少

3、年中实施中华古诗文的诵读工程。童年阶段是人最好的记忆时期。背诵是记忆的根本。低年级的古诗教学,顺应了儿童爱读、爱背、记力强的特点,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消化和吸收。因此,应当把课堂教学上成诗文朗读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要把戏翻新,通过范读、跟读、听同学读、小声读、大声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新奇、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朗读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学生朗读时可以轻声自读,口中念念有词,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还可以高声诵读,底气十足,慷慨高昂,读出气势、读出自信、读出激情。但是,无论怎样读,都应当力求读准字音,读得流利,注意停顿、轻重音、语调、语速

4、的变化,读出明快的节奏感。古诗音韵和谐,平仄错落,琅琅上口,要读得爽口,读出灵感,读出音韵美。还可以根据儿童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边读边辅以手势、动作、表情的变化,增强诗歌的表现力,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情境中,感怀身受,遐想翩翩,其乐融融。如读“满身雪白走将来等这样动感性强的诗句,就可以配以能够表现诗意情感的身体动作,使其活灵活现,别有一番情趣。古诗是汉文化的精髓,其融合凝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意境,已形成了一种民族化的文明素养和精神底蕴,在国人中广为传诵,绵绵不绝。古诗四声抑扬顿挫,联绵词回环响亮,叠音词声情并茂,对偶句节奏和谐等特点,表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

5、,韵味无穷,让人情有独钟、百读不厌。因此,要重视背诵积累,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读得滚瓜烂熟;引导学生变着把戏背、听背、跟背、自背、领背、对背、齐背、倒背如流。宁可三日无食荤,不可一日不读诗。学生读熟了,背会了,记牢了,教学目的也就到达了。这样的诵读,犹如动听优美的音乐融入于耳,愉悦于心,何乐而不为?读读背背,不断地积累;背背想想,细细地体会,在学生纯真的心灵上,不断地加深民族经典文化的积淀,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必将激发他们对灿烂的文明的向往,扬起弘扬民族文化的风帆。二、感悟尽情地欣赏美古诗文中异彩纷呈地闪耀着美的光华,令人为之心热,为之神往。其描景记事写人表意,无不悦人目、动人心、触人思、怡人情

6、。一首诗就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诗的意境是诗人匠心经营的心灵王国。诗歌“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殴阳修六一诗话。因此,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感悟,无须讲解。繁锁的讲释,难以探索微义,也违背了诗的规律。因此,古诗教学,要力避繁锁的讲解,也无须旁征博引,更不必探幽发微,否那么就会破坏其形象的完整性,损害诗的艺术感染力。那么,教师是否因此就无所作为了呢?答案当然是否认的。教师应着力于引导学生读悟欣赏诗文,在学生提出疑义的地方,酌情点拨,指点迷津,以此引发学生对诗文的情感体验,感知美的情愫,产生心灵的共鸣。在课堂上,教师的点拨,可以用娓娓动听的话语,描绘诗中的景象,让学生萌发对“一

7、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乡村美景的向往;可以用饱含深情的语气,引导学生体验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可以用惟妙惟肖的体态语表演诗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情状;还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让学生自由想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歌声如何的凄凉课本中每首诗都有插图,诗句描写的情景,借助图画再现出来,使内容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可感。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充分利用文中插图,帮助学生读悟诗意。如用多媒体课件春晓的插图,展示所见诗中牧童骑牛愉快歌唱的情景。悦耳悠扬的音乐可以渲染气氛,使人心驰神往,诗配乐朗诵,声情并茂、动人心弦。如朗读一去二三里

8、这首诗时,播放节奏轻快、行云流水般的古筝乐曲来营造气氛,把学生带进质朴的乡村田野中去,领略大自然的风情,接受美景的熏陶。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炼,往往突破时空的限制,诗意跳跃性大,给读者的意会增加了难度,这就要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尽情地在思绪的太空中翱翔。如教学小儿垂钓时,我们引导学生用读诗文的形式来答复以下问题,反复诵读。问:“蓬头稚子干什么?答:蓬头稚子“学垂纶。问:“谁侧坐莓苔草映身?答:“蓬头稚子 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时谁“遥招手?谁“怕得鱼惊不应人?通过联系古诗的上下文并结合看图,让学生熟读自悟一些内容。在熟读的根底上,然后质疑问难。有的提出 “学垂纶是不是“学钓鱼的问题,足见他

9、们已能自读自悟,教师顺势请他们查字典印证自己的看法,小小的成功足以让他们愉悦。还有的提出:平常说“招手是请他过来的意思,他怕“鱼惊为什么还请“问路人过来呢?随即让同学们展开讨论,不难得出 “招手是“摆手的意思。通过熟读,质疑解疑,大家自然能体会出诗中小孩的专注与天真烂漫,到达自悟自得。又如让学生闭眼想象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的意境,把诗的画面在头脑里“过电影。当学生进入遐思状态,教师轻声柔情地描绘情景师:夏姑娘悄然来临了,荷花烂漫生:浮想联翩师:这是一处多么迷人的景色啊!就在这里作者送别好友林子方生:风景优美,送别情深,此时,两人谈谈自己的感受三、体味入情地再现美如果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知道李白

10、、杜甫,不知道苏东坡、李清照从来没有读过、听过诗经、唐诗、宋词,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古诗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语言的艺术,智慧的结晶,思想的光芒,是一座取之不竭的美的宝藏。学习古诗,可以启人心智,可以陶冶情操,可以净化心灵。而诗的这种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潜心地体味欣赏而获得的。因了体味,发现了美,读懂了美,而美也感染了人,启迪了人,从而到达诗与人相谐相融的境界。这种体味,是一种流动着的心态,它要求学生不但动口,还要动心,更要动心,同时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再现美的情景,升华美的风格。课文中每首诗的教学大都安排了扩展活动,如让学生学了古诗后,读一读,做一做,画一画,说一

11、说此外,学校还可以常年开展“每周一诗诵读活动,组织“诗歌朗诵会,举行“诗歌朗诵比赛等,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使诵读古诗蔚然成风。诗从自然中来,从劳动中、从生活中来。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受到直观的熏陶感染,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有创意的活动,如带学生走出来,下村里欣赏“烟村四五家,上田头体验“汗滴禾下土,在夜晚模仿“举头望明月这样,诗与意相印证,情与景相交融,使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怡情、悟性、开智、明理。我们的孩子自小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朗诵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朗读李坤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朗读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知不觉地体验到人对自然

12、生命的关心,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心胸舒展,体验到要尊重劳动,体验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一切美妙的修养和哲学会毫无痕迹地从他们的口中渗入血液,渗入生命感受的深处,成为孩子生命的一局部小学课文中的古诗,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融语言美、自然美、艺术美、情感美于一体,如甘醇,如春风,如雪月我们要力求通过古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受到美的感化、陶冶,并把这种美的意识转化为美的行为,无论在何进何地,都要做心灵美的人,做行为美的事,在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弘扬美的风气,谱写美的篇章。 书声琅琅,开卷有益,文以载道,继往开来。一代新人的成长,将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理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母子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这一切,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能把孩子们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飞翔的空间,成为点燃创造性的生命灯火。参考文献:1、俞平伯著关于治学问和做文章2、儿童读经之根本理论3、江苏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