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始终练十七一、古代诗歌鉴赏(2023年咸阳三原南郊中学迎接市一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阙题唐刘眘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刘眘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D)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B“闲门向山路”,景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D“清辉
2、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解析】“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这里是以景结情。2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6分)【答案】“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2分)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气息与活力,(2分)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2分)二、语言文字运用(2023年咸阳三原南郊中学迎接市一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每一个生命,甚至每一个小小的细胞中,都包含着一个
3、无穷无尽的宇宙。庄子道,“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亚原子世界的精度和深远宇宙的广度通过量子力学的理论融会贯通,庄子的思想竟与现代科学暗自相合,不得不。探索广袤宇宙的星辰大海和研究精巧的细胞内原子运行规律是人类扩展认知的两个基本方向。人们一方面用空间天文卫星来观测大尺度时空维度中的奇观,另一方面也运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来探索细胞内部微观世界各式各样复杂而又精巧的结构。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细胞内部丰富的物质结构和有序的协调机制令人。据估计,一个普通的动物细胞内,各类蛋白质分子机器的总数超过十的十二到十三次方数量级,其它各类功能性的小分子更是。这些大大小小的生物分子
4、或穿梭于各种功能迥异的细胞器之间,或锚定于某一特定的膜结构浮游其上,如果化身为一个原子置于其间,()。从物质代谢到能量供应,再到细胞分裂、分化、自噬等整体水平上的行为,无不是,其中的奥妙令人神往。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A啧啧称奇叹为观止不计其数井井有条B交口称誉叹为观止不胜枚举顺理成章C啧啧称奇望洋兴叹不胜枚举井井有条D交口称誉望洋兴叹不计其数顺理成章【解析】啧啧称奇,表示咂着嘴称赞它的奇妙。侧重于奇妙,符合文意,排除B、D。交口称誉,异口同声地称赞。“叹为观止”意为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望洋兴叹”比喻看见他人伟大而慨叹自己渺小或处理一件事而慨
5、叹力量不足。前者符合文意,排除C。以下两组词比较优劣,进一步验证:不计其数,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根据上文可知是言其多。不胜枚举,无法一一全举出来,形容为数极多。井井有条,形容条理分明,整齐不乱。说话办事有条有理。顺理成章,写文章、做事情顺着条理就能做好。比喻随着某种情况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结果。前者符合文意。故此选A万无一失。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D)A物质结构尽管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控制B虽然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控制C物质结构虽然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调控D尽管物质结构纷繁复
6、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调控【解析】A、C两项前半部分的关联词位置不当,A、B两项结尾的词语“控制”不如“调控”恰当,“虽然”不如“尽管”恰当。故选D。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C)A这奇景瀚如星海,会令你慨叹它的壮阔。B这壮阔的奇景瀚如星海,一定会令你慨叹。C你一定会慨叹这奇景如此壮阔,瀚如星海。D你一定会慨叹如此壮阔的奇景,瀚如星海。【解析】前面的句子“化身”的主语蒙后省,故排除A、B项。C项“这”指代上文的内容,使上下文紧密关联。故选C。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5分)在山谷里,有一处高数千尺的断崖,崖上有一株小小的百合,长得和野草一模一
7、样,但它知道自己并不是野草。它心里有一个念头:“我是百合,不是野草。能证明这一点的,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百合深深地扎根,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终于结出了第一个花苞。百合很高兴,杂草却很不屑,七嘴八舌地嘲讽道:“你别费力气了,即使你真的能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不也是没人欣赏吗?”百合说:“我会开花,。”有一天,百合终于开花了,那洁白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1)请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要求:既能回应野草的嘲讽,又能表现百合坚定的信念;不少于20字,不多于25字。(2分)(2)文中处,有三处多余,这三处是。(3分)【答案】(1)即使只能自我欣赏,也一定要开出花朵,做本真的自己(2)多余的三处是:【解
8、析】第一问要求补写一句话,既能回应野草的讽刺,又能表现百合坚定的信念,百合的话应针对“开花”和“没人欣赏”这两点,同时还要表达自己坚定的信念,而这一信念就是“开花”。第二问要注意前后内容重复的需要删去,每处1分,多答只给前三处的分。7有不少名人的名字来源于古代诗文,请仿照示例,从“刘海粟(国画大师)、王朝闻(著名美学家)、周信芳(京剧艺术大师)、李行健(著名语言学家)、冰心(著名作家)”五个名人的名字中任选两个,写出相关的名句并对名字加以合理阐释。每句不超过50个字。(6分)示例:“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著名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让我们可以联想到这位科学家为中医药研究而生的诗意
9、人生。【答案】“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国画大师刘海粟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让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大师开阔的胸襟和谦虚的品德。“朝闻道,夕死可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让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大师不惜以全部生命追求美学之“道”这一至高境界的决心。“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使人不由想起这位大师不但技艺精湛而且不流于世俗、宁折不弯的高大形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著名语言学家李行健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在学术研究上努力上进、永不停息的精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著名作家冰心的名字
10、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让我们领略到她的文字至真至纯、晶莹剔透之美。三、论述类文本阅读(2023年高考押题试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开始反省自身,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更新文化传统。在这个过程中,深厚绵长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互相支撑,互相影响,均衍生出新的内容,可以称为“近代互构”。鸦片战争以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高呼“自强”“求富”,主张学习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都是在复活经邦济世的士人精神以求民族自救;甲午战争之后,士人们在“保国、
11、保种、保教”的理念中,提出制度革新的要求,清政府被迫在军事、教育、工业政策等方面做出调整。随着新的知识分子、了解西方的官吏、新兴工业资本家群体的扩大,人们有了大量关于富强、进化、民主、自由等话题的思考,与传统基于道德而言的忧患意识相较,增加了对于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向往,具有更加鲜明的近代特征。忧患意识的近代转变,对家国情怀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一方面,人们的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产生了一系列反侵略的自卫本能,如三元里抗英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进而,知识精英们把对外御辱与对内改革结合在一起,发展为对民族前途的理性思考,如“公车上书”、新文化运动等等。另一方面,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保守性观念也在“
12、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刺激和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下,愈发顽固,逐渐沦为社会发展的阻力。“变与不变”之争始终存在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导致社会变革困难重重,往往不够彻底。尽管如此,忧患意识整体上推动了家国情怀的近代转型,这集中表现为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思考。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传统家国情怀从“天人合一”直觉式的初级共同意识,逐渐转变为以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基本价值为基础的理性共同体意识,在传统的情感认同中加入了对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真诚向往。忧患意识促使中国的现代国家观念兴起。在内忧外患之中,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国家理论成为人们从理论探讨与救亡实践来更新传统的家国情怀的资源,并使之成为近代以来
13、中国文化发展的主线。民族危机民族救亡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家国情怀演变的逻辑线索,而忧患意识则始终贯穿其中。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就是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中的一次自救。这也是中国近代国家的开端,中国人以此为争取独立的主体,进而在国际秩序中确立自己的合法性。通过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的近代互构,两者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社会稳定时期,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共同发挥着稳定社会秩序、支持国家社会建设的作用。在民族危难之际,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激发起个体以身报国的态度和担当,释放出巨大的凝聚力,鼓舞全体民众共赴国难。在利益格局多元化,社会阶层多级化,全球竞争白热化的今天,社会公平、资本的负面效应等问题对家国
14、情怀、国家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这需要以更加深沉的忧患意识、清晰的责任意识与远见来凝聚共识,为国家进步、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支撑。(摘编自张倩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光明日报)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在近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人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是互相支撑、互相影响、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B近代以来,人们的忧患意识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增加了对于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向往。C忧患意识对家国情怀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有对民族前途的理性思考,也表现为保守性观念愈发顽固。D忧患意识始终贯穿于民族危机民族救亡民族复兴这条家国情怀发展的主线。【解析】同A项相关的内容在第一段
15、,根据文本,“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是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而不是“在近代化的进程中”。同C项相关的内容在第三段,原文是“忧患意识的近代转变,对家国情怀产生了复杂的影响”,重点是“近代转变”,而不是“忧患意识”。同D项相关内容在第四段,“家国情怀发展的主线”不正确,原文是说“近代以来家国情怀演变的逻辑线索”。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以突出近代忧患意识与传统基于道德而言的忧患意识的差异。B文章就忧患意识的近代转变对家国情怀产生的复杂影响从两个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相互转变的问题进行论证。C文章通过典型的事例,论证了忧患意识的有关问题,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D文章围绕“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这一论点,从忧患意识的近代特征、近代转变以及忧患意识促使中国的现代国家观念兴起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证,结构清晰。【解析】“并就二者相互转变的问题进行论证”错,相关内容在第三段,根据原文内容,没有论证“二者相互转变”的问题。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忧患意识的转变推动了家国情怀的近代转型,从“天人合一”文化理念转变为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基本价值取向。B中华民族面对内忧外患,推翻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