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学习心得 李桂芳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特制定本纲要。 我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纲要,切实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心组织、整体设计和综合实施,不断提升课程实施水平。作为一名新的综合实践老师,倍感肩上的任务重大,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研读纲要,受益匪浅。 一、指导纲要突出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第一,它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第二,它是
2、跨学科实践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效劳、制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它可能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但不是某门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同于某一门学科中的实践、实验环节。 第三,它是动态开放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开展需要出发,选择并确定活动主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活动目的。课程实施不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不是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体系进行教学。在这一点上,与学科课程也有显著差异。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生课外活动的异同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生课外活动。指导纲要对课程目标做出明确规定,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围绕课
3、程目标进行,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活动育人效果。 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跨学段性质,为便于操作,在提出总目标的根底上,具体分为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方面,突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价值体认与践行,并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 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还要求对活动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对活动方式进行认真设计,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评价等,具备作为一门课程的根本要素。 学校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来强化育人效果、实现育人目标,增强活动育人
4、效果,对活动过程的设计、组织、跟踪指导是关键。为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具体指导,指导纲要,提炼出考察探究、社会效劳、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主要方式,将课程方案指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社区效劳、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从活动方式角度进行了分类,规定了党团活动要求,对各类活动方式的内涵和要素作了梳理和必要标准,为各类主题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框架。如社会效劳主题内容可以各不相同(公益劳动、环保志愿者等等),但都必须让学生经历发现效劳对象及其需要、制订效劳活动方案、开展效劳行动、反思效劳经历、分享活动经验等关键环节,才能收到应有的育人效果。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不能用“上课的
5、方式去“教学生,而要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指导纲要还对活动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教师如何加强指导给出了具体建议。 三、研究性学习一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局部 研究性学习是新一轮课改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课程,都要引导学生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强化主动探究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指导纲要中所强调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都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形式,其他几种活动方式,也都表达了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精神。如设计制作不是机械的动手操作,而要有创见,提高创意实现能力。 作为综合实践老师,今后我将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可利用资源,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深入研究具体活动内容和方式等,防止用上课方式“教学生活动,不断提升课程实施水平,将课程纲要的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