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8 卷第 1 期2023 年 2 月新余学院学报JOUNALOFXINYUUNIVESITYVol 28,NO 1Feb2023“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外宣翻译人才培养途径 曾剑平1,周发忠2,支莉1(1 江西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13:2 江西理工大学 基础课教学部,江西南昌330013)摘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大量的优秀外宣翻译人才。培养外宣翻译人才,要有顶层设计,对学科和专业重新定位,把外宣翻译人才培养纳入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要交叉融合。在外宣翻译课程教学中,要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敏锐的政治意识和正确的价值导向,精选课程教学内容,通过案例教学凸显外
2、宣翻译融通策略知识,通过翻译工作坊提升学生翻译能力。关键词:外宣翻译;外宣翻译课程;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H319 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 3054(2023)01 0105 08收稿日期:2022 06 14基金项目:江西省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讲好中国故事 的外译人才培养研究”(JXJG 2021 087);江西财经大学教学改革项目“讲好中国故事 的话语输出能力培养研究”(JG2022057);江西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视域下 英语+学科交叉融合中翻译能力培养模式与实证研究”(XJG 2021 17)。作者简介:曾剑平(1962 ),男,江西瑞金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
3、翻译研究。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 156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让世界各国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接受中国的表达方式,是外宣翻译工作亟待解决的课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大量的优秀外宣翻译人才。高校外语学院是培养外译人才的摇篮。然而,目前高校的翻译专业培养方案中,无论是本科翻译专业,还是翻译硕士专业,都没有把外宣翻译人才培养放在应有的位置,导致学生的外宣翻译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学生没有掌握外宣翻译
4、的基本原则,外宣文本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较差,往往只会照译文本,不会采取灵活的翻译变通策略,译文可接受性差。一、外宣翻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从翻译方向看,翻译可分为译入和译出。译入是指从外语译成母语,而译出则相反,是从母语译成外语。一般情况下,译入水平要比译出水平高,因为译入是用母语表达,了解母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修辞接受心理,符合翻译规律。而译出是用外语表达,译者对外语掌握的程度总不可能如母语那么娴熟,加上中外语言思维和文化差异,所以译文可接受性就要差些。中国在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一直没有获得过该奖,部分原因是翻译不到位,没有满足国外读者的期待视野。20 世纪 80 年代杨宪益主持编译的
5、“熊猫丛书”在英美的文学领域内传播,多数译本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接受效果2 87,也有翻译方面的原因。同样一部红楼梦,外国译者霍克思的翻译就要比国内译者杨宪益的翻译在国外接受性要高,个中原因在于霍克思更了解外国读者的阅读修辞心106新余学院学报2023 年理,采取了归化翻译策略。从外宣翻译的情况看,还存在着令人堪忧的状况,不管是景观景区或街头巷尾公示语翻译存在的低级错误,还是一些正规涉外媒体差强人意的翻译,汉语思维特征明显,中国式英语随处可见,甚至出现生搬硬套的死译和硬译,这种状况有损于我们的国家形象,也不利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从传播角度看,译入是输入,即引进国外文化;译出是输出,即对外传播文
6、化。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和先进技术,所以翻译是译入为主。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开始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提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宣传、阐释当代中国价值观,展示、推介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塑造国家良好形象,由此,翻译出现了由译入为主向重视译出的转变。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系列文件,支持引导中国图书走出去,强调加强译介工作。中宣部陆续发布国家外宣出版项目,致力于把中华文化精髓、中国文学精品、当代中国价值观和中国发展道路通过对外出版宣传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自 1995 年中国政府启
7、动“大中华文库”重大翻译工程以来,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译介工程”“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百部国剧英译工程”“丝路书香工程”等一批由国家层面大力推动的对外出版翻译工程陆续实施。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010 年正式启动,主要资助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优秀成果的翻译及其在国外的出版发行,推动中外学术交流与对话,提高中国文化特别是创新理论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外宣翻译是译出。外宣翻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外宣翻译几乎涵盖所有翻译活动,包括各行各业、各级部门从事对外宣传有关的翻译活动,即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的
8、翻译概念。狭义的外宣翻译指各种政府报道、政府文件公告、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介 绍、公 示 语、信 息 资 料 等 实 用 文 体 的 翻译3 20 21。外宣翻译肩负信息共享、思想交流、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与舆论营造、影响控制、历史建构的政治功能,扮演着多维政治角色的重任4 24 25。外宣翻译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国家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软实力的表现。一个国家翻译水平的高低,代表了该国的翻译文化软实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国的文化形象。外宣翻译是国家形象塑造和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主要途径。讲好富有感召力的中国故事,传播好独具公信力的中国声音,阐释好具有创造力的中国特色,这些都离
9、不开外宣翻译。因此,高校外宣翻译人才培养,对接了国家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和社会现实需求。无论是国家形象塑造和对外话语体系建构,还是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对外宣传,都需要大量的优秀外宣翻译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外宣翻译人才培养是面向社会现实需求的必然选择。二、外宣翻译人才培养途径外宣翻译人才培养,从国家层面考虑,要专门设立外宣翻译专业,把外宣翻译人才培养纳入培养方案中。高校也要有重视培养外宣翻译人才的理念,设立培养外宣翻译人才的课程体系。培养外宣翻译人才,要有顶层设计,对学科和专业重新定位,把外宣翻译人才培养纳入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要交叉融合。在外宣翻译课程教学中,要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
10、敏锐的政治意识和正确的价值导向,精选课程教学内容,通过案例教学凸显外宣翻译融通策略知识,通过翻译工作坊提升学生翻译实践能力。(一)增设外宣翻译课程,课程交叉融合外宣翻译具有政治性以及目的性、跨学科性、时效性和译者主体性等特点,其特殊性使得外宣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有别于通用翻译人才培养。传统的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凸显通用翻译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体系以语言为主,辅之以部分文化、国情、经贸等内容,如翻译概论、翻译理论与实践、口译等为主要专业课,科技翻译、法律翻译、商贸翻译、旅游翻译和医学翻译等作为选修课,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外宣翻译课程,这无疑是翻译人才培养第 1 期曾剑平,周发忠,支莉:“讲好
11、中国故事”背景下外宣翻译人才培养途径107方案的缺陷。因为没有外宣翻译的专门训练,翻译专业学生的外译知识结构不完整,外译能力严重不足。在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译出能力培养应该成为翻译人才培养的主攻方向。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的载体和具体体现,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直接关系“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5 21的问题。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 明确提出以下人才培养目标:“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毕业生应熟练掌握相关工作语言,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
12、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熟悉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毕业生能够胜任外事、经贸、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6 1此目标明确了通用型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应该具备六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双语知识与技能、双语转换能力、计算机辅助翻译知识、交流沟通能力、翻译职业及道德、相关行业知识7 69。在新文科背景下,翻译人才培养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现实需求,其培养方案要做相应调整,要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打破学科内部的专业壁垒和学科的科际藩篱,使课程交叉融合,厚基础宽口径,在培养路径、教学模式、逻辑理念
13、上实现深度融通,帮助学生建构复合型知识结构。为此,要优化课程设置,增加跨学科知识比重。具体而言,外宣翻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包括:1 通用翻译课程群(如翻译概论、翻译理论与实践、口译等);2 特殊用途翻译课程群(如科技翻译、法律翻译、商贸翻译、外宣翻译、旅游翻译、医学翻译和机辅翻译等);3 通识课程群(如政治、文学、文化、经贸、法律、传播等)。这些课程通识和专业素养兼顾,人文精神塑造和科学精神培育并举,是培养通用翻译人才的核心课程和方向性课程。鉴于学生外宣翻译能力不足,外宣翻译课程可以列为专业学位必修课。由于外宣翻译兼有“宣”和“译”的属性,外宣翻译与对外传播关系密切,可以把对外传播学和新闻学等
14、列为选修课。(二)优化外宣翻译课程教学内容外宣翻译课程设置为外宣翻译人才培养提供了课程保障,但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对外宣翻译人才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影响外宣翻译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翻译能力建构。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外宣翻译教材。虽然国内出版了张健的外宣翻译导论 和王家根等的外宣翻译理论导论 以及其他相关研究论著,但这些论著更多的是从学理上研究,具有专著性质,缺乏教材应有的逻辑结构和知识结构,也没有供翻译训练的练习材料,不完全具备教材的教学功能,但其相关内容可供教学参照。外宣翻译课程应该吸收应用翻译学、对外传播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相关知识,讲授外宣翻译的主要特点、基本原理和翻译策略。主要内容包括
15、“外宣工作概览”“外宣翻译特点”“外宣译者的素质”“外宣翻译原则”“外宣翻译融通策略”“外宣误译透视”“外宣翻译个案分析”等七个大板块,其中“外宣翻译融通策略”可作为本课程的重中之重,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对外宣翻译的基本认知,了解外宣翻译特点和翻译技巧及总体策略,为外宣翻译工作打下牢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根据外宣翻译教学内容,遴选翻译教学素材。外宣翻译涉及面广,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天文地理、历史文化、文学政治、科技法律、经贸旅游等都可以作为翻译素材。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翻译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况且有些翻译素材纳入了通用翻译和其他特殊用途翻译课程教学内容中。所
16、以在遴选翻译教学素材时尽可能避免与其他翻译课程内容重复。根据习总书记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思想,向世人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做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1 162。外宣翻译教学内容可以但不限于从下列题材中选取翻译素材:1 展示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2 反映时事政策的时文,如政府工作报告、108新余学院学报2023 年政府白皮书等;3 反映各行各业取得重大成就的新闻报导;4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5 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对外宣传材料;6旅游资料。(三)课程思政,培养学生敏锐的政治意识和正确的价值导向2016 年 12 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除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