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onstruction Technology营造技术29陆文洋1(1 北京市门头沟区文物事业管理所 副所长)摘要 以 30 处门头沟民居类文物建筑为研究对象,将关注点位着眼在京西山地四合院、三合院及不规则合院等民居类型的本体构造特点上,通过实地勘察、测绘记录等手段,结合当地工匠的技术讲述,梳理此类古建基本构造形制,结合地区深厚的山地文化底蕴与家族礼节理念分析形成构造形制的背景。通过对比老北京胡同四合院民居的构造特点,在基础、大木、墙体、屋面等四个主要方面初步厘清该地区民居类文物建筑的基本空间规律,并进一步探究其基本结构、选材用料、营造技艺等方面的特征,为进一步科学保护与活化利用此类文物建筑奠
2、定初步认知基础。ABSTRACT:Taking 30 cultural relics and buildings of Mentougou folk hou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such as quadrangles,Sanheyuan and irregular quadrangles in the mountains of western Mentougou District,by means of on-the-
3、spot investigation,surveying and Mapping Records,combined with the technical description of local craftsmen,the basic structures and forms of such ancient buildings are sorted out,combined with the profound mountain culture and the family etiquette idea of the region to form the background of struct
4、ural formation.By comparing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ld Beijing hutong siheyuan residential buildings,the basic space law of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he area is preliminarily clarified in four main aspects:the foundation,the Big Wood,the wall and the roof,and further explore its b
5、asic structure,materials,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other features,for the further scientific protection and activation of the use of such cultural relics to lay a preliminary cognitive foundation.关键词 门头沟;古民居;文物建筑;营造技艺KEY WORDS:Mentougou;Ancient Dwellings;Heritage Buildings;Construction Technique京西
6、门头沟民居类文物建筑营造特点初探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Architectural Technique Features of the Residential Cultural Relics and Buildings in Mentougou District,Western Beijing1 引言京西门头沟 95%以上面积为山地,是北京古村落、古民居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地区。全区各类古村落有 50 处,在已公布的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2)中,北京全市共 22 处上榜,门头沟占 12 席,占比近 55%。全区共有各类古民居群、院落、单体建筑 160 余处,
7、其中爨底下村古民居群、灵水村古民居群不仅数量庞大、规模可观且保存完整、建筑精良,为北京地区所罕见1。同时,该地区文物资源丰富,数量庞大,域内现有不可移动文物 556 处,总量居北京市各区首位,类型较全,分布广泛,在北京不可移动文物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2。2 概念说明及调查范围门头沟现有民居类文物建筑3100 余处,我们选取 30 处展开田野调查作为研究基础,类型包括:革命文物 5 处、办事公所(衙门)1 处、名人故居 2 处及普通民宅 22 处;建筑形制涵盖:合院民居、单体建筑、附属建筑(门楼、影壁)等;按文物级别划分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3处4、门头沟区级文物保
8、护单位6处、一般文物(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19 处。它们无论在历史信息展示、建筑格局特色呈现等方面都有较强的代表性(表 1)。3 认知方法及基本情况我们利用两年时间,完成 30 处民居类文物建筑的田野调查工作。通过详细测绘记录,对比分析,初步了解该地区此类建筑的基本情况。门头沟民居类文物建筑多以合院为基本组团方式,即在空间布局上一般由多个单体建筑构成,常以东西南北四方位坐落合围组成合院形制。各幢房屋相对分离,间或以廊相连或无廊,彼此相合却不相扰5。以四合院为例(图 1),主体建筑主要有:宅门、正房、厢房、耳房、倒座房、后罩房等。其中正房为主房,为民宅主人所居,朝向多坐北朝
9、南,位于中轴线的最北端,像爨底下广亮院(图2),依山势而建,正房设置在院落最高处的中轴线上,是平面中心跟垂直中心的交汇处。厢房一般位于正房前(南),东西两侧对称营建,多为家中晚辈居住,其规模、高度较正房更小、更低,凸显该地区尊老敬老的传统文化理念。耳房一般位于正房左右两侧,主要用作次卧Construction Technology营造技术30如爨底下石甬居7(图 4),由三座南向三合院横连组合而成。平地合院中除常见的一、二进院外也有三进院,如焦家大院规模较大,布局严谨。4 营造特点分析门头沟民居类文物建筑的基本结构有:基础、大木、墙体、屋面四部分。四个部分皆具特点,整体和谐。4.1 基础:山石
10、为料,朴实坚固“一切建筑从地起,台基是中古建筑的承托结构。”8民居类文物建筑中,台基是全部建筑物的基础。门头沟民居类文物建筑台基的可见部分即台明、柱础、踏跺等的用材选料基本直接取于天然山石,并以青石、紫石为主。台明做法一般用青石或紫石砌筑,阶条石、压面石也多由青石、紫石制成(图5),陡板台帮用青石砌筑或青砖垒砌。为表现长幼有序的传统家族礼节观念9,民居营建之初对台明高度的设置便遵循一定规矩:各单体建筑中以正房台明为最高,一般为 3 至5 踏步,其次为厢房,台明高度为2 至4 步,且各进院落之间的地坪高度也有落差,后一进院较前一进地坪高出 1 踏步,亦便于自然散水10。踏跺形式以如意踏跺为主,各
11、层阶石长宽自下而上递减,尺寸灵活,形状质地也并不刻板,有些即为山石简易削砌而成,较随意,且外侧不置维护。踏跺石多为青石或紫石,这与村落特有的山石资源相关。部分院落也会用垂带踏跺,是在踏跺石两侧增加“垂带”表 1 30 处民居类文物建筑基础信息表序号文物名称类别级别年代地点1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革命文物北京市级1939 年马栏村2八路军宋邓支队会师地旧址革命文物北京市级1939 年杜家庄村3挺进军十团团部马栏驻地革命文物区级1939 年马栏村4一元春药铺革命文物区级1932 年青白口村5昌宛专署黄安旧址革命文物区级1939 年黄安村6清工部琉璃窑厂办事公所办事公所北京市级清琉璃渠村7庄士
12、敦别墅名人故居区级清樱桃沟村8刘鸿瑞宅院名人故居区级民国石门营村9焦家大院民宅一般清岳家坡村10爨底下广亮院民宅全国重点清爨底下村11中街 59 号古民居民宅区级清三家店村12东山大后街 20 号古民居民宅一般清东山村13西王平 41 号古民居民宅一般清西王平村14碣石 57 号古民居民宅一般清碣石村15碣石 80 号古民居民宅一般清碣石村16黄岭西 62 号古民居民宅一般清黄岭西村17灵水 65 号古民居民宅一般民国灵水村18灵水 114 号古民居民宅一般民国灵水村19灵水 142 号古民居民宅一般民国灵水村20爨底下石甬居民宅全国重点清爨底下村21西胡林 129 号古民居民宅一般民国西胡林
13、村22西胡林石建秀宅院民宅一般民国西胡林村23西胡林谭秀全宅院门楼民宅一般民国西胡林村24西胡林王增君宅院门楼民宅一般民国西胡林村25西胡林 71 号门楼民宅一般民国西胡林村26上清水后街 84、85 号合院的门楼及影壁民宅一般清上清水村27梁家铺 23 号古民居民宅一般清梁家铺村28张家庄 52 号古民居民宅一般清张家庄村29黄安 23 号古民居民宅一般清黄安村30双塘涧前街 54 号古民居民宅一般清双塘涧村图 1:院落示意图图 4:爨底下石甬居图 5:紫石台阶图 2:爨底下村广亮院图 3:清工部琉璃窑厂办事公所垂花门或书房,高度低于正房及厢房,格局更小。倒座房一般设置在宅门两侧,常为宾客临
14、时居所6,门头沟古为京西古道核心点位,开门纳客成为礼数。后罩房,普通民宅并不设置,一般为名门望族佣人、下人居所,庄士敦别墅曾有设置,现已无存。附属建筑有:廊带、垂花门、门楼等。这些单体或辅助建筑在较为讲究的民宅中常有体现。刘鸿瑞宅院、清工部琉璃窑厂办事公所(图 3)等处,其廊带、垂花门形制规矩工艺考究。门头沟山地合院中单体建筑保存数量最多、完整性较好的是门楼,西胡林村现有 5 处古民居中门楼保存相当完整,做法繁复、雕刻精彩。院落规模以一、二进院为多。其中山地合院民居受地形、面积限制,常设一进院。家境殷实者也曾依据地势改良设置二、三进院,也有精巧设计以横向连接建造的院落,Construction
15、 Technology营造技术31以作维护,常用在正房明间正中位置,如刘鸿瑞宅院、庄士敦别墅(廊带与耳房之间)、清工部琉璃窑厂办事公所等名人故居或衙门兼做居所的宅院及如张家庄 52 号古民居、黄岭西 62 号古民居、梁家铺 23 号古民居等大户宅院有之。简言,门头沟民居类文物建筑在基础营造方面,用料多以地方天然石料为主,造型工艺古朴自然,兼具实用、艺术、礼仪等多重特性。4.2 大木:抬梁承重,工艺独特大木是传统民居建筑的主体骨架,是构造核心部分,由柱、梁、桁(檩)、枋、椽、望(板)等构件组成。门头沟民居类文物建筑多以抬梁式木结构(图 6)承重,节约空间减省耗材,并可根据檩木多少灵活确定房屋进深
16、11,比较适合山区合院式民居的营造需求。受地形、地势及空间限制,山地四合院正房面阔基本为三间(如灵水 65 号古民居,图 7所示)也有五间的(如东山大后街 20 号古民居、八路军宋邓支队会师地旧址等,最多为七间,如灵水 114 号古民居倒座房面阔七间,为极少数个例)。进深基本为一间(也有特例,如灵水 114 号古民居倒座房进深两间)。除基础做法与老北京胡同四合院营造方式相近之外,门头沟民居类文物建筑木构架还有柁下架枋(方子木)、桁下架枋(方子木)等特色做法。柁下架枋(方子木)是在大梁柁并架枋木,两端以榫卯嵌入金柱。桁下架枋(方子木)是在前后檩下并架枋木,将梁、柱、檩交接一起。两种做法的应用可使木构架承重更牢,稳定性强,但美观不足,朴拙实用。另外还有在山墙内使用通天柱的做法。步架安排,普通民宅一般采用五檩无廊式,但像名人故居如刘鸿瑞宅院(图 8),其正房、厢房则采用六檩前出廊形式,旨在凸显宅院主人的身份地位。望板所用材质一般为木质12,也有苇帛编织(图 9)或荆萡编织等地方特色做法,如昌宛专署黄安旧址、东斋堂天仙庙(不是民居,未入此次调查范围,但其用荆萡编织作为望板的做法具有一定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