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牡高原水沙变化新格局穆兴民赵广举高鹏孙文义等著韩学出脍泗黄土高原水沙变化新格局穆兴民赵广举高鹏孙文义等著書馆缚学虫版社北京黄土高原水沙变化新格局著者委员会穆兴民赵广举高鹏孙文义焦菊英温仲明顾朝军魏艳红田鹏宋小燕李朋飞何毅前言黄河治理与开发决策的核心是黄河的径流和泥沙。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决定黄河水沙变化研究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黄河水沙的增加、减少甚或不变都会引起各界关注。进入21世纪,黄河径流量和输沙量显著减少,黄河潼关站径流量由19191960年年均427.5亿m3减少至20102016年228.2亿m3,输沙量由19191960年年均15.3亿t(1949年之前采用直线插补)减少至2010
2、2016年的2.5亿t,含沙量则由34.7kgm3减少至12.7kgm3,黄河输沙量和含沙量之低是人们普遍未曾预料到的,黄河水沙变化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自古以来,我国古文典籍中就有对黄河水沙之表述。在古代中国,河特指黄河。在孟子滕文公中“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就是对黄河洪水问题的写照,而汉代由班固编著的第二部中国古代水利通史汉书沟洫志中有“河灾之羡溢,害中国也尤甚”之述,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黄河治理之焦点仍为洪水之治,其可从新黄河(1952年更名为人民黄河)的刊文窥之。关于黄河泥沙,左传襄公八年的周诗中有“俟河之清,人寿几何”,魏晋时期,李康的运命论中有“夫黄河清而圣
3、人生,里社鸣而圣人出,群龙见而圣人用。”明代,程登吉编撰的儿童启蒙读物幼学琼林中则有“黄河清圣人出”之表。部分文献典籍甚至有对黄河水沙量的描述,如汉书沟洫志中有“大司马史长安张戎四)言: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的描述。到了清乾隆八年,陕西道监御史给乾隆皇帝的河防事宜条奏中则有了“黄河之沙,多出自三门以上及山西中条山一带破涧中”关于泥沙来源之述但作为一门科学,黄河流域的气象水文科学测验始于20世纪初,最早于1916年1月在山西省太原市设立气象站,1919年在黄河的陕州设立水文站(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较之欧美设立时间甚短,更因战乱以致观测工作时断时续,加之技术落后、设备低劣,早期的观测结
4、果差异甚大。如1934年潼关站和陕州站两站输沙量相差达8亿t,显然有误。因潼关站和陕州站两站之间的土地面积仅0.552万km2。黄河水利委员会泥沙研究所经过资料修订,1952年在人民黄河杂志发表黄河泥沙的数量与来源的分析一文,指出黄河泥沙计算中存在的问题,首次系统阐释了黄河输沙量及泥沙来源。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人员编辑整理,1962年印刷黄河干支流各主要断面19191960年水量、沙量计算成果,刊布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t(19191960年黄河陕县水文站)并长期被广泛使用。约翰开普勒说“测量就是为了知晓”。尼罗河每年的泛滥推动了几何学的发展,因为每次洪水过后都要重新进行土地测量与精确分配。黄河水沙的“跌宕起伏”也在不断推动水文学及泥沙科学的发展和高含沙河流治理技术的进步。1949年之后,沙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