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大学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研究中心资助项目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资助项目求是书系 传播学媒介理论前瞻邵培仁等 著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媒介理论前瞻 邵培仁等著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ISBN 媒 邵 传播媒介 理论研究 G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第 号媒介理论前瞻邵培仁等 著责任编辑 徐 婵文字编辑 赵 静封面设计 续设计出版发行 浙江大学出版社(杭州市天目山路 号 邮政编码)(网址:http:www zjupress com)排 版 杭州中大图文设计有限公司印 刷 杭州杭新印务有限公司开 本 mm mm 印 张 字 数 千版 印 次 年 月第 版 年 月第 次印
2、刷书 号 ISBN 定 价 元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印装差错 负责调换浙江大学出版社发行部邮购电话()目 录上 编第一章 媒介国运论:国家兴衰传播动力机制的模型建构一、媒介传播与国家兴衰关系的研究回顾二、传播、国运与国家生命历程三、复杂系统研究的基础概念、理论与隐喻方法四、“穹顶模型”建构的灵感来源及具体内涵五、数学模型建构与国家兴衰模式解析第二章 媒介安全论:媒介恐慌与媒介失语之间的动态平衡理论一、在恐慌与失语之间 媒介安全的模型分析二、传播学视野下的非传统安全 从拉斯韦尔到阿什德三、媒介安全的主体、表征及分析层次第三章 媒介演化论:考察媒介制度变迁的社会生物学视角一、“制度是演化的”二、媒介
3、制度演化的“四维模型”三、博弈与效率:媒介制度演化的核心机制第四章 媒介正义论:当代传播学研究的正义转向一、传播与社会正义运动二、传播学研究的正义转向三、社会正义的新闻学研究四、大众传媒与社会公平正义五、媒介正义论研究的方向中 编第五章 媒介建构论:理论传统、互动模式及其研究主题一、媒介建构论的理论起源:社会建构主义二、媒介建构论的现实建构模型三、媒介建构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权力(Power)四、媒介建构论的核心内容之二 意义(Meaning)五、媒介建构论研究的现实问题与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第六章 媒介框架论:新闻传播中框架分析研究的现状、特点与走向一、框架涵义的界定与框架研究的前提二、媒介框架
4、的辨析与梳理三、国内外媒介框架的研究现状四、新闻传播中框架分析的未来走向第七章 媒介分权论:数字化媒介集权与分权的迷阵与探索一、传播新时空的权力分化二、媒介转型的背景与路径三、媒介数字化的价值与趋势四、媒介近用与数字权力意志五、亟待深入探讨的新领域六、未来媒介权力研究新思维第八章 媒介尺度论:对传播本土性和全球性的考察与度量一、地理尺度与媒介尺度的概念与解读二、媒介地理学视野中的媒介尺度类别分析三、本土性与全球性:对立性尺度与异质性诉求四、建构整体互动、均衡和谐的媒介尺度机制2 媒介理论前瞻 第九章 媒介情地论:嵌入情感地理理论的传播学研究新维度一、情感的多维属性及其与传播的关系二、传播与情感
5、研究的薄弱环节 环境要素三、情感地理理论中的情感与环境四、媒介情感地理理论研究的三个维度第十章 媒介城市论:媒介与城市协同演进的殷切呼唤一、媒介转向城市的国际研究背景二、当代中国背景下媒介转向城市的条件三、内涵:媒介中的城市与城市中的媒介四、媒介转向城市的时空路径第十一章 媒介性别论:本土媒介性别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发展脉络一、媒介性别研究的源起及走向二、东西方语境的历史勾连三、媒介刻板妇女印象的本土性研究四、媒介性别意识形态批评的本土性研究第十二章 媒介记忆论:媒介作为人类文明记忆过程的研究一、正确理解媒介记忆二、媒介是如何记忆的?三、切实加强媒介记忆四、媒介记忆推动知识传承与社会进步第十三章
6、媒介趣味论:趣味传播时代的媒介透视一、从信息传播时代到趣味传播时代二、媒介与趣味:原点的追溯三、媒介趣味的内涵与边界四、媒介趣味的主体结构与生成机制3 目 录 下 编第十四章 媒介霸权论:诸权依附、合谋、扩散及其自然化一、媒介霸权理论溯源二、媒介霸权的权力构成三、媒介霸权的现实向度四、诸权依附、合谋、扩散与自然化第十五章 媒介暴力论:媒介暴力效果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思考一、媒介暴力研究议题的提出二、媒介暴力的内涵、起源与理论成果三、伦理价值 媒介暴力与现实暴力的关系四、媒介暴力与传播民主第十六章 媒介排斥论:受众场域筛选机制与策略一、作为场域的大众传播系统二、社会弱势群体的传播空间三、媒介排斥
7、的主要机制和策略第十七章 媒介怀疑论:全民躁动时代的媒介信任危机一、从依赖媒介到怀疑媒介二、受众、媒介、现实社会三者之间的猜疑游戏三、媒介怀疑论的成因及思考附 论 SSCI 传媒学术杂志研究枟传播学刊枠:世纪初国际传播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枟传播理论枠:近十年西方传播理论研究的生态与进步枟媒介、文化与社会枠:国际最前沿的媒介、文化与社会研究枟传播研究枠:新世纪国际传播学研究的镜像与镜鉴参考文献后记4 媒介理论前瞻 第一章 媒介国运论:国家兴衰传播 动力机制的模型建构 世纪 年代,加拿大经济学家、传播学大师伊尼斯对历史兴衰中的媒介传播作用有过精辟的论证。伊尼斯在对自古希腊以来的一些文明与帝国的兴衰史
8、进行深刻分析时,就敏锐地发现了传播和媒介在其中起到的巨大作用。他的学术思想给后人带来深刻的启迪,至今还在传播学界留有余响。然而,伊尼斯等人的研究还留有诸多未解的问题值得探讨。特别是,传播和媒介究竟是通过什么机制或者力量关系影响到社会运行,并最终影响到政治、军事乃至整个国家命运的?为此,我们将在这一论题之下,从复杂系统研究的视角进行模型建构和理论分析。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国,具有启发性的理论价值。一、媒介传播与国家兴衰关系的研究回顾伊尼斯在枟帝国与传播枠、枟传播的偏向枠这两本经典著作中指出,倚重时间的媒介,例如:羊皮纸、黏土、石头,性质耐久,能够保证持续性和思想传承,有利于非集中化
9、;倚重空间的媒介,例如:莎草纸、纸张、印刷品等,质地轻巧便于传输却不耐久,适合广袤领土的治理和贸易,适于加强集中。因此,依赖于不同传播介质进行政治控制的国家或文明就会呈现不同的形态,帝国在地理上的扩张与维系需要“倚重空间的媒介”发挥作用,否则,就容易崩溃;宗教在时间上的持续影响需要“倚重时间的媒介”,才能长久经受考验。据此可见,伊尼斯开创了从传播视角来研究帝国与文明的历史演变规律的学术范式。此后,美国传播学者、经济学家赫伯特 席勒(Herbert I Schiller)在他的一系列传播政治经济学著述中都或多或少地涉及甚至击中了传播与国家命运关系问题之靶心,只不过他大多数的时候是以美国历史为例罢
10、了。他在枟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枠中就深刻分析了大众传播与美国国家命运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研究者赵月枝、邢国欣看来,这本书“研究了美国军事和工业综合体和传播业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及美国传播产业在美国建立世界霸权中的关键性角色”。该书在 年再版时,席勒增写了枟二十五年来的回顾枠,开篇就列举了 年波斯湾战争中,美国的信息垄断和控制达到的某种登峰造极的程度“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对于波斯湾发生的事件及其意义的理解实际上都来自美国这个单一的信息源”。这启发读者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海湾战争的交战国伊拉克的命运岂不是被人牵着鼻子走吗?对于传播在军事上的作用,席勒在该书一些章节中有专门的论述,军事力量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交战国
11、之间的胜负命运,由此可以发现,传播力量对于美国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外交战的军队战斗力的一个组成成分。这些论述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伊尼斯论及的传播介质对于国家统治控制时所能想象的传播技术能量。年,席勒与诺顿斯特恩合作主编出版了枟超越国家主权枠(Beyond National Sovereignty)一书,就把研究的主题放在了跨国传播与国家主权之间的关系上,同样也涉及传播与国运问题。除了论及美国之外,布莱第(Brady)的枟德国法西斯主义的精神和结构枠(The Spirit and Structure of German Fascism)一书在研究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与市场经济、尤其是垄
12、断市场的关系过程中,比较了纳粹宣传和当时在美国新兴的公关业和商业宣传的异同。布莱第在论及宣传机器在纳粹德国的兴起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时,无疑是从一个极端的反向案例联系到了传播与国家命运关系的主题。事实上,有一批学者,以席勒为代表,还有达拉斯 史麦兹(Dallas Smythe)等人,专注于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上,切入到媒介、技术与国家社会的4 媒介理论前瞻 美赫伯特 席勒:枟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枠,刘晓红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年版。赵月枝、邢国欣:枟传播政治经济学枠,鲁曙明、洪浚浩(编):枟传播学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 页。见美赫伯特 席勒:枟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枠,刘晓红译,上海
13、世纪出版集团 年版,第 页。年,美国直接发动伊拉克战争时期,伊拉克的命运基本被美国完全操控。例如:第三章“国内的传播联合体 第一部分:政府部门的军事化”,第五章的“空间的军事 工业联合体”、“军事通讯使用的资源”等。Nordenstreng K&Schiller,H I Beyond National Sovereignty: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in the s,Norwood,N J:Ablex Publishing,Brady R A The Spirit and Structure of German Fascism New York:Viking,(R
14、eprintedby Howard Fertig,)权力运作过程进行研究,这些论述或多或少把传播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然而,从总体看,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的批判取向,往往疏于探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与内在机理,所以,究竟媒介或媒介组织在演变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影响到国家命运,尽管其理论批判精神十分犀利,但是其理论解释力还远未解开国运之于传播的千丝万缕的关系谜团。国内学者关于“传播与国家命运”论题的直接相关的学术文献,总体看还非常薄弱。简单通过“题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包含“传播”和“国家”的“新闻与媒体”类论文共有 多篇,其中多数文章关注点在于国家形象传播,有 余篇涉及本论题
15、综述相关的范围,仅有 篇论文基本契合本论题,题目是枟从系统论视角谈传播与国家命运的关系枠,然而,论者仅仅局限于“开放存,闭塞亡”这一基本常识,将它自然推演到国家系统的层面,而没有论及系统内部,更没有对传播究竟如何影响国家命运进行深入探讨。二、传播、国运与国家生命历程畅 传播概念扩展传播学中的“传播”,已有许多专著和传播学教程给出了定义,例如,邵培仁在枟传播学枠(高等教育出版社修订版)中认为:“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尽管这一定义精炼经典,但在本研究中,传播概念还必须要有所拓展,才能使传播效应达到影响国家命运的高度。根据吴飞的研究论文枟一种新的视野:社会传播网络
16、分析枠 的梳理,目前在传播学界至少有三种基本的观点,反映了人们对传播概念认识的不同层面的“三重意义”:一是传播的“传递观”;二是传播的“仪式观”;三是传播的“交换观”。在本章中,还把“自然传播”的概念也归置于传播概念中,传播就不仅仅包括社会性的“communication”的所有意义,还包括社会复杂系统内的自然性的广泛散布、扩散、流传、波及、普及等含义,以及这些活动在宏观空间和持续时间下的相互作用。本章确定的传播概念扩展为:传播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交流5 第一章 媒介国运论:国家兴衰传播动力机制的模型建构 刘康:枟从系统论视角谈传播与国家命运的关系枠,枟重庆科技学院学报枠(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邵培仁:枟传播学枠(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年版,第 页。吴飞:枟一种新的视野:社会传播网络分析枠,枟中国传播学评论枠(第二辑)(张国良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 页。的过程,也是他们在一定时空中共享意义的仪式,还是他们完成内在利益交易的符号资源的交换,以及在这些过程中必然导致的对其自身的复制及变异活动。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定义中,实际上采纳了某种类似数学中的递归定义的方式;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