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傩戏”的文化解析_赵海陬.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553956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傩戏”的文化解析_赵海陬.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傩戏”的文化解析_赵海陬.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傩戏”的文化解析_赵海陬.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东吴学术 2023 年第 2 期044 王国维先生认为,所谓的“戏剧”与“戏曲”实为同一 物,小戏、乐舞、杂艺、戏耍等百戏技艺是广义的戏剧,“歌舞演故事”的宋元戏曲则是狭义的戏剧(真戏剧)。如“以歌舞演故事”为“傩戏”甄别的依凭,无疑使 许多民间被称作“戏”的简单傩表演难以纳入“傩 戏”范畴。任光伟先生以为,导致这一现象是学术界 在中国戏剧的传统界定上出了问题。对此,陈多先生文艺学“傩戏”的文化解析赵海陬摘 要:中国戏剧自诞生初始,便呈现出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趋向。一条是承袭远古傩歌鬼舞的轨迹,逐渐演化为酬神宗教仪式剧;另一条是沿袭历代俳优歌舞的轨迹,逐渐发展为宋辽金元的戏曲。与世间任何事物一样,

2、傩戏也有一个由简而繁、逐步发展的历程。在傩文化厚重的历史中,积淀了丰厚、全面、立体的戏剧史资料,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内涵与形态特征。以“泛戏剧”观之,我国的傩戏形态大致可分为“聚戏”性的简单傩表演(前傩戏)和“以歌舞演故事”的各种酬神祭祀戏(真傩戏)。一言以蔽之,“傩戏”是包括歌舞、杂艺及戏剧的宗教祭祀性假面表演。关键词:傩戏;戏曲;傩戏的演化;傩戏形态我国的傩学研究已走过三十余年的历程,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然而,对于傩学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至今仍众口不一。如“傩戏”界说问题,不仅涉及“傩戏”的解释,还涉及对“傩戏”分类的依凭。长期以来,学界在“傩戏”甄别时多以戏剧为参照,而“戏

3、剧”一词就可找出多种解释,以至“戏剧”的内涵与外延愈加模糊,致使人们对“傩戏”概念更加困惑不解。“傩戏”也持类似看法,他认为“戏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 史的概念,不宜以某一种“戏曲”加以界定。康保成 先生以为,戏剧探源必然会关涉“泛戏剧”形态或“前戏 剧”形态问题,傩戏的发展自应包含其成长、成熟、发展 的不同层次。刘祯先生以为,“傩戏”有广义与狭义之 分,“广义的傩戏”即以驱疫为目的的“聚戏”性表演,其可上溯至夏商,涵括面甚广;“狭义的傩戏”即“以 歌舞演故事”的“傩戏”,它仍是傩活动的有机组成 部分。今天,“傩戏”已经成为一种泛称,这一泛称却 不尽科学,故此有必要展开进一步的探讨。参见王国

4、维、黄仕忠讲评:宋元戏曲史(导读),第 7 页,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任光伟:中国戏剧治史方法的再 探讨,曲六乙、陈达新编:傩苑中国梵净山傩 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第5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周华斌:中国戏剧的起源及“戏剧发生学”,民族艺术 1997 年第 1 期;刘祯:傩戏的艺术形态 与形成新探,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0 年第 3 期;麻国钧:分别与交流戏曲与祭祀仪式剧异同论,戏曲艺术 2015 年第 1 期。DOI:10.16100/32-1815/c.2023.02.0092023 年第 2 期 东吴学术045界说是傩学研究中的重要基石,对于“傩戏”的探讨有助于傩学研究的

5、深入发展。一、“傩戏”探源傩戏孕育于宗教文化的土壤,脱胎于古老的傩祭仪式活动,是由远古傩歌、傩舞蜕变而来的一种仪式性戏剧。傩戏是傩文化的主要载体,假面装扮是傩戏的重要表征,它既有驱邪纳吉的祭祀功能,又有娱神娱人的功能,是宗教文化与戏剧艺术相结合的孪生物。(一)释“傩”“傩”字最早见于 诗经 卫风:“巧笑之瑳,佩玉之傩。”段注 说文:行有节度也。按:此字之本义也。其殴疫字本作难,自假傩为殴疫字。黄侃 论语义疏:作傩傩之声,以殴疫鬼也。最早将驱疫之“难”写成“傩”,出自 吕氏春秋 季冬:“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其音仍读 nan,东汉以后始读 nuo。清黄从周 六书通故:“占梦始难驱

6、疫,古文书 难,或作 傩。”为何要在“难”字加上“亻”?礼记正义 中有“傩,人所驱疫也”,“亻”表示驱疫者,上古“难”引申义多,“亻”“难”以示与“难”有别。“”为“傩”的正字。许慎 说文:“,见鬼惊词。”南朝顾野王 玉篇:“,乃多切,惊驱疫疠之鬼也。”清 说文通训定声:“此驱逐疫鬼正字,击鼓大呼似见鬼而逐之,故曰。”从汉字构型看,“”为“鬼”“”,甲骨文(鬼)似一(人)头戴(面具);甲骨文()似巫觋()作祈祷()状。1989 年,考古学报 曾刊文介绍山西吉县柿子滩中石器时期岩画,岩画中人物为一正面女性形象,头扎双髻,双耳突出,两臂平举屈肘向上,头顶弧形分布七个红色圆点,双腿四周绘有六个红色圆

7、点。据冯时先生考,柿子滩岩画中为一禳星祈福的女巫,其为“”字之所本。甲骨文字集释 释:“,实字,象人形”,何海根先生以为,柿子滩岩画中的“”为古方相初形,“”乃古巫“禳星祈福”专字。从字形看,“”蕴含三个含义:一是“从鬼”(指事、会意),“鬼”与面具相关(象形),暗示“逐疫”时的特征;二是“难声”,表示“见鬼惊骇”时发出的“傩傩”之声;三是“合称”,以字形概括某种驱鬼活动。(二)何以为“戏”戏剧(theater)一词源出古希腊文“theatron”,意为古代剧场“观看场所”,由是引申出狭义的戏剧概念剧场的艺术。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

8、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亚氏悲剧观切中了戏剧的两个要点:一是戏剧是一个由始而终的行动过程;二是通过扮演以表现行动中的人物。自亚氏“戏剧”界说以来,相关争讼千年不断。日本学者河竹登志夫认为:戏剧是“由演员在观众面前扮演成剧本的登场人物,并在舞台上凭其形体动作和语言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其至少应包含三个要素:演员、剧本及观众,如再加上戏剧得以实现的物理空间剧场,便为戏剧四要素。波兰学者耶日 格洛托夫斯基在将化装、服装、布景、灯光和表演区等戏剧要素层层剥离后,得出结论:“演员的个人表演技术是戏剧艺术的核心”,戏剧艺术的本质就是这种“

9、演”与“观”之间的交流关系。格氏看来,演员表演技术是戏剧的核心,没有剧本,戏剧也能存在。法国学者科波认为:“戏剧的本质就在精光的舞台上也可以充分表现。一切舞 毛公传、孔颖达:毛诗正义(黄侃经文句读本),第 136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注,诸子集成 第 6 册,第 76 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曲六乙、钱茀:东方傩文化概论,第 49 页,太原:山 西教育出版社,2006。参见何海根:中国傩源考论,池州学院学报 2015 年第 4 期。参见徐新建:傩()与鬼神世界,王恒富主编:傩 傩戏 傩文化,第 186 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余秋雨:世

10、界戏剧学,第 20 页,北京:北京联合出 版有限责任公司,2021。日 河竹登志夫:戏剧概论,陈秋峰、杨国华译,第 2-3 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波兰 耶日 格洛托夫斯基:迈向质朴戏剧,魏时 译,第 5 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东吴学术 2023 年第 2 期046台的装置、舞台设备都完全是第二义的戏剧内容。”按科波观点,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交流离不开由剧作家、导演、演员所把握到的“引起戏剧美感的内容”,这一内容只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才得以物化在舞台上并产生效果。戏曲是“戏”与“曲”的结合而诞生出的一个“混血儿”。中国戏曲根植于自己的土壤。戏(戲),在汉字中归入“戈族”,金文

11、,意指虎头面具(,虍),执戈()嬉戏(,壴)。造字本义:头戴兽面、手持兵戈、嬉戏舞蹈、驱逐娱乐的场景。许慎 说文:“三军之偏也。从戈声。”尔雅 释诂上:“戏,谑也。”萧兵先生言:“-戏表示戏剧的娱乐性,好像西文的 Play 也兼有戏剧 与 游戏 二义”。至于“曲”者,“竹族”之属。“曲”字本义:指将竹子揉折弯曲成型,后引申为节奏多变、抑扬起伏的曲律、曲调。说文 释:“象器曲受物之形。”韦云:“曲,乐曲也。”魏阮瑀 筝赋 中有“曲高和寡,妙伎难工”。中国古来就有“戏曲”一词。宋金时的“戏曲”多指与唱诨、词话相并列的游戏式的散曲。明王世贞 曲藻 序:“曲者,词之变”,王氏从文学角度辨析了词、曲之间

12、的关联。明戏曲家王骥德:成熟的戏曲至少应具两个条件,一是并曲、白、歌舞登场;二是习现成本子。明清学者程羽文 盛明杂剧 序:“曲者,歌之变,乐声地;戏者,舞之变,乐容也”,则将“曲”与“歌”“戏”与“舞”相联系起来。清代戏曲家焦循 剧说:“优之为技也,善肖人之形容,动人之欢笑。”按焦氏观点,演员“善肖人之形容”的技艺乃是戏剧创生的关键。王国维进一步发挥,“戏曲者,所谓歌舞演故事也。”然而,以歌舞演故事并非都是戏曲。于是,王氏又作修正:“必和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王氏的戏剧理念提纯了戏剧,为后世学人考察戏剧与仪式关系的重要依凭。(三)“傩戏”一词的文献追溯早在商周时期

13、,傩礼之中就已呈现出假面装扮、巫歌狂言、神灵故事、拟兽表演等诸多戏曲特征。傩的故乡在中国,然而,“傩戏”一词的最早出现,却是在晚近之世的朝鲜半岛。据考,“傩戏”一词最早见于郑麟趾 高丽史:“癸未,幸延庆宫,宴元使;乙酉,王饷新宫,役徒、文武臣僚及仓库皆献酒馔、绫帛,以助其费。王置酒,观傩戏,欢甚起舞;又命宰相舞,宰相递拍檀板以舞。有 人 作 乞 胡 戏,赐 银 五 一 两,余 皆 收之”文中的“王”指高丽孝宗(1313-1330 年、1332-1339 年),谥号“忠惠献孝大王”。文献叙述孝宗五年元使出使高丽时,孝宗王设宴款待并安排舞蹈、角觝及胡人假面戏的表演场景,不过文中“傩戏”并非“真戏剧

14、”意义上的傩戏,而是以歌舞、杂艺为主杂糅“踏跻”和“鱼龙曼延”,在傩仪后演出的“鬼神戏”,说明“当时朝鲜的这种表演已将汉唐百戏与傩结合在一起了。”从相关文献看,高丽孝宗时期,朝鲜半岛对于“傩戏”一词的使用已较普遍。我国“傩戏”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文献 两宋名贤小集(丁卯除夜):庭罢驱傩戏,门收爆竹盘。酒香添腊味,夜气杂春寒。岁序张灯守,人情遇节欢。明朝五十八,消息近休官。诗中“傩戏”乃是以“驱疫”为名的“戏耍”活动。从 续通志 礼略 时傩 中对傩祀“直以戏视之”的表述,反映了古人对“驱傩”的态度。元代江南地区虽有驱傩活动,但未见有“傩 董建、马俊山:戏剧十五讲,第 12 页,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

15、社,2021。萧兵:傩蜡之风长江流域宗教戏剧文化,第 590、123 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第 25 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沈泰:盛明杂剧 卷首序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 社,1958。焦循:剧说(卷一),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 典戏曲论著集成(八),第 81 页,北京:中国戏剧出 版社,1959。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第 163、29 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转引自刘怀堂:傩戏与戏傩:“傩戏学”视野下的 “傩戏”界说问题,文化遗产 2011 年第 1 期。孟昭毅:朝鲜戏剧艺术与中国文化,戏剧艺术 200

16、2 年第 2 期。冯山:丁卯除夜,转引自章军华:中国傩戏史(绪 论),第 1 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嵇璜等:续通志,第 3960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2023 年第 2 期 东吴学术047 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天津府志,丁世良等编:中 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 46 页,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清光绪二十七年刻本 乐陵县志,丁世良等编:中 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 132 页,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丛书集成初编 本“礼”条,第 49 页,上海:上海商 务印书馆,1936。饶宗颐:殷上甲微作禓(傩)考,传统文化与现代 化 1993 年第 6 期。商颂 那,转引自章军华:中国傩戏史,第 22 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孙怡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卷四 十八),第 1968-1976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7。孙怡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卷五 十九),第 2493-2495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7。萧兵:傩蜡之风长江流域宗教戏剧文化,第 123 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