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对形而上学的突破:从费尔巴哈到马克思_徐帅康.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564315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形而上学的突破:从费尔巴哈到马克思_徐帅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形而上学的突破:从费尔巴哈到马克思_徐帅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形而上学的突破:从费尔巴哈到马克思_徐帅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20230305作者简介:徐帅康(1996),男,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形而上学的突破:从费尔巴哈到马克思徐帅康(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730000)摘要:哲学是时代变革的先导。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突破,必然会引起人们在各个社会领域实践的变革。整个西方哲学是在“形而上学”的传统下最终走向了终结,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传统也完整地影响了西方整个现代化进程。对完成了的“形而上学”的批判,是继黑格尔之后西方哲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个过程开始于费尔巴哈,最终完成于马克思。正确地理解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在对“形而上学”批判所做的努力,正确地理解两者之间的

2、关系,对于从整体性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学说及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形而上学;费尔巴哈;马克思中图分类号:B0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23)03006705“形而上学”,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不能和哲学混同。“形而上学”是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著作Mataphusika的汉译。从词源来看,“形而上学”来源于周易,周易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亚里士多德弟子在整理其哲学著作手稿时发现,在Phusike(物理学)手稿之后还有一部分关于第一哲学的内容。苦于没有适合的名字,遂以mata-phusika,即物理学之后为名。在希腊语中“mata”不仅仅有“其后

3、”的意思,还有“超越”“本源”的含义,同中国的“道”有类似内涵,便翻译为“形而上学”。因此,在学科体系上,“形而上学”便成了哲学的一个分支。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原则起始于巴门尼德。巴门尼德“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划分开启了西方古代哲学的本体论转向;柏拉图“理念论”则完成了本体论的转向并奠定了整个西方哲学的基础(柏拉图主义)。直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以“主体即实体”原则消弭了感性世界和超感性世界的鸿沟,并在此意义上完成了近代哲学。至此,超感性世界成为了本质性、真理性、现实性的存在;而感性世界则成为超感性世界的阴影和堕落的形式。哲学的革命是思维的革命。面对庞大地完成了的“形而上学”体系,费

4、尔巴哈和马克思都力求击破“形而上学”并将真理性、现实性、本质性拉回到可感的现实世界。一、费尔巴哈对批判形而上学的理论贡献(一)对宗教的“人本学”批判费尔巴哈一生的理论批判主要经历了从哲学到宗教再到哲学的转变。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841年基督教的本质。同一时期,德国学术界对宗教的批判代表人物还有青年黑格尔学派鲍威尔和施特劳斯。但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批判的立足点依然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体系,批判的内容依然处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建制之中。施特劳斯以“实体”为原则,对宗教的历史进行批判;鲍威尔则抓住了“自我意识”原则,对宗教的信仰论进行批判。正如马克思所说:“当它的生命的最后一个火星熄灭时.每个人都不辞辛劳

5、地兜售他所得到的那一份。”“德国的批判,直至它最近所做的种种努力都没有离开哲学的基地.不仅是它的回答,而且连它所做的问题本身,都包含着神秘主义。”1与他们不同的是,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一开始便要求突破原有的“形而上学”的体系,或者说从原有哲学建制之外展开对宗教进行批判:“本书中的思想,仅仅是由下面这样的前提中所得出的结论,而这个前提,并不又是抽象的思想,而是客观的、活生2023年第03期理论观察No.03,2023(总第199期)Theoretic ObservationSerial No.19967-生的或历史的事实.一般说来,我无条件地放弃一切绝对的、非物质的、自我满足的、由自身汲取素材的

6、思辨。”2一句话,撇开一切“形而上学”的样式和空想,将上帝的本质还原为人,将基督教世界归结为其世俗基础。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的人和人的本质。他认为“哲学上最高的东西是人的本质”。对人如何定义才能真正地摆脱传统“形而上学”的建制进而突破它,费尔巴哈通过人与动物的对比指出,动物之所以没有宗教,是因为动物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意识。而严格意义上的意识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只有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性当作对象来对待的生物才能够把别的世俗或实体各按其本质特性作为对象。”3动物只有本能,本能是一种有限的“意识”,而人的本质是“类”,也即“人与人的统一,人与人(对象)的关系。”4“类”是对本能的

7、超越,是人对人的本质的对话(“类”的功能就是思维和对话),是对人所在的环境的无限超越的“意识”。人与动物的本质的差异不仅仅是宗教的基础,更是宗教的对象。“人自己意识到的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因为没有了它们,人就等于乌有.它们是给既非他所具有,也非他所创造的他的本质奠定基础的要素.他们是属神的、绝对的权力,这种权力是人所不能违抗的。”5至此,费尔巴哈对宗教人本学批判给出了第一个原理:即人,人是人的“类”存在和人的本质(无限性的严格的意识)为宗教的存在提供了物质性基础。人的本质又如何成为上帝的本质?费尔巴哈指出是“对象性”原则,这也是费尔巴哈对宗教的人本学批判的第二条原理。

8、“没有了对象,人就成了无。”6人并非单独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类”本质。如果没有对象,人便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本质。人也只有在对象性的关系中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意识。人只能在其所经由的对象中,在对象性的关系中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和意识。正如每个行星都是在它自己的太阳中,在自己与太阳这个对象性的关系中,映射出、认识出自己的本质。“主体必然与其发生本质关系的那个对象,不外是这个主体固有而客观的本质。”7而上帝作为人的绝对的对象,其实就是人自我本质(理性、意志和心)的对象化。但是,在宗教的对象化中,同感性对象的关系不同。宗教在对象化的过程中,对象的意识(即上帝)和自我意识是重合统一的。感性的对象是人

9、的意识对外在的对象,而宗教的对象是人的内在的对象并存在于人本身。正确地认识费尔巴哈对宗教的人本学批判,“对象化”只是整个逻辑的中间环节。“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不仅一般地说出了宗教的真理,而且实际上开启了理解宗教之异化的可能。”8对象化只是说明了宗教和神学的可能性,而异化则表明了宗教和神学存在的现实性。对象化是属人的过程,而异化是突破人自身的同时在人之外设立一个与人相对立的属神的存在的过程。对象化的过程是主词产生宾词,而异化的过程则是宾词对主词的否定。异化何以可能?这是因为:“属人的东西只有在属神的存在者的直观或规定下才是积极的、本质的东西,人作为意识的对象的直观就仅仅只能是消极的、与人为敌的直观。

10、”9也就是说宗教世界的存在是人和人的世界的自我分裂:上帝的存在在对象性中成为完满的存在,而人只能是一种消极的存在;上帝是一种真理性和现实性的存在,而人只能是虚无。人的意识的无限性的确证只能以人(费尔巴哈意义上现实的人)自身的有限性而得到证明。因此,宗教和神学的存在是以人的存在为前提的。至此,费尔巴哈对宗教的人本学批判得到完整的证明:即人的“类”本质是宗教和神学存在的前提人的对象性活动是宗教和神学的中间环节对象性活动的异化是宗教和神学现实说明。费尔巴哈对宗教本质的说明是对其他宗教批判的超越,首先不同于同时期青年黑格尔学派,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起点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或称柏拉图主义)的超越,青年

11、黑格尔学派的批判依然在原有的哲学基础上徘徊;其次,费尔巴哈舍弃了以往“宗教起源于心理依赖、起源于畏惧、狂喜等情感”10的学说,将宗教存在还原于世俗基础。表明了消灭宗教的现实可能性。(二)以“感性-对象性”原则对一般哲学(形而上学)的批判费尔巴哈的批判经历了从哲学到宗教再到哲学的转变。其实费尔巴哈对宗教和神学的批判同对一般哲学的批判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哲学和宗教,一般地说来,也即撇下其特有的差异不谈,是同一的。”11或者更进一步讲,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思辨哲学的批判,因为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哲学乃是思辨神学的最后一根理性支柱。其中“感性-对象性”原则是贯穿两个批判的中轴线。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感

12、性-对象性”在整个费尔巴哈体系中具有本体论(Ontology)的意义。“感性-对象性”也对稍后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践本体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感性-对象性”。所谓“感性”,用费尔巴哈的话来说就是物质和精神的真实的统一,感性也即现实性,即自然界和人;所谓“对象性”,前文已经提到68-“没有了对象,人就成了无。”“主体必然与其发生本质关系的那个对象,不外是这个主体固有而客观的本质。”两条原理。这构成了“感性-对象性”的基本原则。简言之:真正的实体只有人和自然界,而人的本质要通过“对象性”的手段来获取。那么,究竟一般哲学和宗教神学的本质的同一性和共同缺陷是什么?这个问题是理解费尔巴哈乃至马克思对传统形而

13、上学突破的关键,也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关键所在。“纵观整个哲学史,柏拉图的思想以有变化的形态始终起着决定性作用。形而上学就是柏拉图主义。”12所谓柏拉图主义就是柏拉图的“理念论”,将世界划分为感性世界和超感性世界并相互对立,而真理性、本质性、现实性存在于超感性世界,感性世界只是超感性世界的阴影和堕落的形式。柏拉图主义为整个西方哲学史奠定了基本原则,以至于怀特海认为,整个西方哲学史都不过是“柏拉图主义”的脚注,形式虽然有所改变,但本质是柏拉图主义的衍生,都是对“柏拉图主义”的根本矛盾两个世界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的调和。直到黑格尔提出“主体即实体”原则,以这种方式弥合了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是在这

14、个意义上,黑格尔哲学是近代西方哲学的完成。不可否认的是,柏拉图主义有其真理的要素。正如完满的圆仅仅存在于概念当中一样。但柏拉图主义遮蔽了最根本问题,即存在和现实。理念的完满永远不能解决现实的苦难和需要。那么,“柏拉图主义”(形而上学)又是在什么意义上同宗教和神学是本质上的统一呢?费尔巴哈认为:传统“形而上学”同宗教神学一样,都是主体“对象化-异化”的结果,两者在逻辑上是等同的。不过,宗教神学是对人的“类”本质的“对象化-异化”:是将人的本质对象化并异化在天国的领域并反过来控制人;而传统形而上学是对人的理性能力的“对象化-异化”过程,是将人的理性、真理性进而现实性固定在超感性世界,并对感性世界施

15、以号令。两者都是以人为主体进而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因此,费尔巴哈所做的批判-宗教神学和一般哲学-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是首次对柏拉图主义颠倒的尝试。二、费尔巴哈的理论局限费尔巴哈以“感性-对象性”为原则,对宗教神学进而对一般哲学的批判,在哲学史上,是对柏拉图主义的一次颠倒的尝试。也是继黑格尔哲学之后哲学发展的理论必然。费尔巴哈的理论有其真理性的光芒,但费尔巴哈的局限也同时从根本上决定了他的理论只能是黑格尔哲学的枝蔓。(一)对人的本质的空想性认识是费尔巴哈哲学缺陷的根源费尔巴哈从一开始就指出他所有构建的哲学既不是唯心主义的,也不是唯物主义,而是区别于以往的所有旧哲学的哲学。他的哲学从一开始就是要求超

16、越两者的人本学的真理。对传统哲学建制的突破就要从原有建制之外寻求理论的基点。人是费尔巴哈哲学中的最高的存在物,也是费尔巴哈的理论的起点,对人的本质的认知是费尔巴哈对以往哲学超越的基点。与以往纯粹的空想不同,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一种双向的理论活动。首先是基于人根本不同于动物的“类”特性,指出人的“对象”能力,这是正向的理论判断。其次是根据人的这种能力从宗教神学中在将神的本质还原为人的本质,这是逆向的理论推演。从而得到的便是人的本质、人的“类”本质就是神的本质:理性、意志、心。费尔巴哈的这种双向理论推演对宗教的批判是致命的。一句话:人就是上帝。但这种理论的威力仅限于宗教批判的领域。宗教的对象是人的无限的意识能力,但人的意识能力的根源是什么?这是费尔巴哈没有意识到的领域,约言之:人的无限的意识是宗教的基础,但意识能力只是人作为人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所以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认知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意识的范围)形成一种空想,费尔巴哈的人是不完整的人,抽象的对象,反对精神的预设但他却预设了“精神”的人。所以他又一次并且是不自觉地陷入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窠臼。(二)将人看作是一种感性存在而非是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