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B 16DB23黑龙江省地方标准DB23/T 28992021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防治技术规程2021-05-13 发布2021-06-12 实施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23/T 28992021I前言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的编写规则起草。本标准由黑龙江省林业与草原局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方正县红星林场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勋、宋小双、遇文婧、刘丽凤、马晓乾、周琦、姜瑞凤、刘艳红、刘欣、王琪、赵红盈、申国涛、石春玲、梁新宇、王笑松、朱天博。DB23/T 289920211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防治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榛子叶部病害白粉
2、病(Microsphaera coryli Homma)、叶枯病(Alternariaalternata(Fr.)Keissl)的发生与危害情况调查方法、防治技术、验收和技术档案。本标准适用于榛子叶部病害白粉病、叶枯病的防治。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 15781-2015森林抚育规程LY/T 1681-2006林业主要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LY/T 2011-2012林业有害生物调查总则NY/T
3、 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3病情调查3.1病情调查方法采取线路踏查和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参考附录 A 和附录 B 进行白粉病和叶枯病的病害识别。3.2病情踏查3.2.1踏查时间白粉病和叶枯病发生始盛期时。3.2.2踏查线路按森林资源小班分布图,在查阅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沿设计线路对拟调查林分进行踏查,踏查线路应避免重复。具体做法是沿林间小道、小班线或调查线,边走边观测调查。踏查路线应穿越拟调查林分有代表性的不同地段。3.2.3踏查方法按 LY/T 2011-2006 中的 8.1.3 的规定执行,将踏查数据录入附录 C.1 中。3.3病情标准地调查3.3.1标准地的设置DB23/T
4、289920212按 LY/T 2011-2006 中的 8.1.4 和 8.1.5 的规定执行。3.3.2标准地调查方法在标准地内采用“五点取样法”或“对角线取样法”随机抽取 50 样株100 样株,调查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的发病情况,记载发病株树及调查总株数,按照公式(1)计算发病株率。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危害程度调查采用标准株法调查,每个标准地设置30株100株标准株,在标准株的上、中、下部位,各选取 4 个 50cm 标准枝条,总计 12 个标准枝条,调查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统计感病叶片数量和调查叶片总数,进行病情分级,并按照公式(2)计算病情指数,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病情分级标准见表 1。
5、将标准地被害株率和病情指数填入表 D.1 中。表 1 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的病情分级标准病害等级代表值分级标准0健康无感病叶片1感病叶片数量占调查叶片总数量25%225%感病叶片数量占调查叶片总数量50%350%感病叶片数量占调查叶片总数量75%475%感病叶片数量占调查叶片总数量3.3.3危害程度判定按LY/T 1681-2006中的表f 的规定执行。将标准地的受害程度填入表D.2中。3.3.4成灾标准按LY/T 1681-2006中的表2的规定执行。4防治技术4.1防治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优先采用营林、物理、生物等防治措施。必须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时,农药使用应符合 GB/T
6、8321 和 NY/T 1276 的规定。4.2防治方法根据危害程度选择适宜的防治措施。轻度危害时可进行营林防治、生物防治或物理防治;中度危害时可进行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或局部药剂防治;重度危害时应进行全面的综合防治。4.3营林措施营林措施中的修枝、割灌除草按照 GB/T 15781-2015 中的 7.8 和 7.9 的规定执行。4.4生物防治DB23/T 289920213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发病初期,可采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药剂,利用机动喷雾防治。4.5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和盛期,榛子白粉病可采用三唑酮、戊唑醇、烯唑醇等化学药剂,利用机动喷雾防治。榛子叶枯病可采用百菌清、苯醚甲环唑、嘧菌
7、酯等化学药剂,利用机动喷雾防治。5防治效果评价5.1评价时间防治后 20 天30 天。5.2评价标准发病株率、病情指数、防治效果分别按公式(1)(3)计算。%100taPPP(1)式中:P发病株率,%;Pa发病株数,单位为株;Pt调查总株数,单位为株。100iiiiFNFXA(2)式中:A病情指数;Xi各病级受害株数;Fi各病级代表值;Fii最高病级代表数值;N调查样株总数。%100ctcAAAE(3)式中:E防治效果,%;Ac对照区病情指数;At防治区病情指数。5.3评价方法DB23/T 289920214在防治区和对照区分别设立标准地,标准地调查方法参照 3.3。按照 5.2 公式计算发病
8、株率、病情指数、防治效果,将检查结果记入表 E.1 中,防治效果85%,为合格。5.4技术档案应建立技术档案,内容包括:病情调查、防治技术和防治效果评价等。DB23/T 289920215AA附录A(资料性附录)榛子白粉病A.1病原真菌界Eumycetes子囊菌门Ascomycota核菌纲Pyrenomycetes白粉菌目Erysiphales白粉菌科Erysiphaceae叉丝壳属Microsphaera,种名榛子白粉病叉丝壳Microsphaera coryli Homma。A.2发病症状寄主幼苗、幼林至成林都能发病,主要危害榛子叶片,也可侵染枝梢、幼芽和果苞。发病初期叶面、叶背出现不明显
9、的黄斑,不久黄斑处长出白粉。病斑背面褪绿,致使叶片变黄、扭曲变形、枯焦,早期落叶,发病后期在白分层上出现黑色小颗粒(闭囊壳),是榛子主要的叶部病害之一。图1 榛子白粉病发病症状DB23/T 289920216附录B(资料性附录)榛子叶枯病B.1病原真菌界Eumycetes子囊菌门Ascomycota腔菌纲Loculoascomycetes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格孢腔菌科Pleosporaceae链格孢属Alternaria榛子生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B.2发病症状寄主幼苗、幼林至成林都能发病,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和苞片上出现小的褐色斑点,
10、圆形或近圆形,病斑不断扩大,中期一般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后期大多病斑连合,形成更大的斑块或枯死的斑块,褐色,病斑边缘社褐色,在病斑上隐约可见黑色的小黑点(分生孢子器),部分发病可出现病叶边缘枯死并向内侧卷曲的现象。严重发病的植株可提前落叶,是榛子主要的叶部病害之一。图2 榛子叶枯病发病症状DB23/T 289920217附录C(规范性附录)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踏查记录表C.1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踏查记录表见表C.1。表C.1 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踏查记录表地点:省市县乡(镇)村(林场)林班号:;小班号:;小班面积:hm2地理坐标 经度:纬度:海拔高度(m):林分类型:主要树种:林分面积(hm2):林
11、分密度:株/hm2树龄(a):郁闭度:调查时间:调查人:样地编号病害种类踏查林分面积(hm2)发病情况备注调查株数发病株数发病株率(%)注:发病株率(%)参照公式(1)计算DB23/T 289920218附录D(规范性附录)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标准地调查记录表D.1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标准地调查记录表见表D.1。表D.1 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标准地调查记录表标准地编号;标准地代表面积:hm2;经度:;纬度:;海拔高度(m):;林班号;小班号:;小班面积:hm2;林分密度:株/hm2;林分类型及树种组成;林龄年;调查时间:调查人:标准株号调查叶片数量被害叶片数量病情分级标准株号调查叶片数量被害叶片数量
12、病情分级151252353454555656.4595469647974898499950100危害情况记录调查总株数(株)健康树(株)感病树(株)发病株率(%)病情指数危害程度是否成灾注:病情分级参照 3.3.2 中的表 1发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参照公式(1)和公式(2)计算DB23/T 289920219D.2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标准地调查汇总表见表D.2。表 D 2 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标准地调查汇总表调查地点林分面积(hm2)调查面积(hm2)标准地数发生面积(hm2)备注轻中重汇总单位:汇总人:填表日期:年月日DB23/T 2899202110附录E(规范性附录)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防治
13、效果调查表E.1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防治效果调查表见表E.1。表表E.1 榛子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白粉病和叶枯病防治效果调查表防治效果调查表样地编号;GPS;林班号;小班号:;小班面积:hm2;林分密度:株/hm2;林分类型及树种组成;林龄年。防治区对照区调查株数(株)调查株数(株)发病株数(株)发病株数(株)发病率(%)发病率(%)标准株调查防治区对照区编号病情分级编号病情分级编号病情分级编号病情分级151151252252353353454454555555656656.45954595469646964797479748984898499949995010050100防治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防治效果(%)调查人:防治日期:年月日调查日期: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