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B 21DB52贵 州 省 地 方 标 准DB 52/T5822009无公害食品香菇生产技术规程 2009-11-11 发布 2009-11-11 实施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IDB 52/T 5822009目 次 目 次.I前 言.11 范围.22 规范性引用文件.23 术语和定义.24 菇场环境要求.25 基地管理.26 生产技术.37 转色管理.58 越夏管理.59 出菇管理.610间歇期管理.611病虫害防治.612采收.71DB 52/T 5822009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 A 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的附录 B 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贵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花溪分局提出。本标准由
2、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归口。本标准由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本标准起草单位:贵阳市花溪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所、贵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花溪分局、贵州天齐野生资源开发保护研究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艳、张绍永、董锐、刘胜勇、王立峰、彭巧生、吴斯江。2DB 52/T 5822009无公害食品香菇生产技术规程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贵州省香菇菇场环境条件、基地管理、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的一般原则。本标准适用于贵州省香菇的代料栽培及采收。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对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3、本文件。GB 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19170 香菇菌种 GB/T 8321 (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2728食用菌术语 NY 5010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NY 5099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3 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确立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代料栽培 利用木屑、玉米芯、棉子壳、稻草、麦秸等为主要物质,再加入一定的辅助原料配制成培养料,代替段木或原木栽培食用菌的方法。3.2 香菇胶囊菌种 在不改变菌种种性的前提下,将常规菌种打碎后压到塑料蜂窝板
4、上的菌种形式。4 菇场环境要求 空气质量、土壤环境应符合 NY 5010要求;灌溉水质应符合GB 5084要求;5 基地管理5.1 出菇场所5.1.1 场地整理3DB 52/T 5822009 平整场地,清除杂物,修建蓄水池,安装灌溉设施;栽培场的周围开挖排水沟,沟宽沟深以30 cm50 cm为宜。5.1.2 菇场设备 喷雾器、干湿温度计、注水器、储水装置、灭菌灶、接种室或接种箱、操作工作台等。5.1.3 菇棚5.1.3.1 高棚层架栽培菇棚 菇棚由遮荫高棚(外棚)和拱形塑料大棚(内棚)组成。外棚由竹木等原料搭成,荫棚高2.8 m3.0 m。内棚层架由木柱和竹条、木条或钢条等搭成,层架式的总架
5、高 1.8 m2.0m,底层距离地面20 cm以上,设 5层7 层,操作道宽 0.6 m0.7 m,层宽 0.45 m(单边操作)0.9 m(双边操作),遮荫度在 50%-80%之间。5.1.3.2 荫棚平铺式栽培菇棚 大棚外棚设置遮荫层,大棚高 2.2 m2.5 m,畦宽 1.0 ml.l m,畦长 15 m20 m。操作道50 cm70 cm,菇架高35 cm。每畦每横排可放置菌棒7筒9 筒。5.2 基地仓库 基地仓库应符合安全、卫生、通风、避光等要求。化学用品仓库应与菇品仓库有50 m以上的间隔距离。5.3 废物与污染物收集处理 基地应设有收集垃圾、受污染菌包等污染物的场地。受污染菌包应
6、及时处理,废容器和废包裟处理参见NY/T 1276 的9.3。5.4 档案 基地应建立独立的、完整的生产记录档案。基地农事活动记载表、投入品出入库记载表见附录A。5.5 标志标识 基地有关的位置、场所应设置醒目的标志、标识。6 生产技术6.1 栽培模式 香菇的主要栽培模式以设施层架栽培和平铺式栽培为主,可根据栽培实际情况作调整。6.2 品种选择 根据不同的栽培季节,经过栽培试验,选择表现良好的香菇品种或菌株。6.3 菌种选择 香菇菌种的选择应符合GB 19170 相关规定。6.4 栽培季节4DB 52/T 5822009 贵州以秋季(8 月9 月接种)和春季(2 月3 月接种)为主,个别区域根
7、据具体条件确定。6.5 培养料配方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培养料配方。推荐使用配方:杂木屑、玉米芯 73%-80%,麦麸15%-25%,糖1%,石膏粉 l含水量 58%-65%,石灰 1%2%。6.6 栽培基质 栽培基质应符合 NY 5099相关规定。6.7 菌棒制作与管理6.7.1 拌料及装袋 原料与辅料充分混合,干湿搅拌均匀,酸碱度适宜(PH 值为 6.5 时为最佳)。培养料配制完成,当天装袋袋口要清理干净并扎紧,制成菌棒重 1.6 kg2.0 姆。栽培筒袋采用规格为15 cm55 cm0.005 cm 的聚乙烯折角筒袋。6.7.2 灭菌 灭菌需装袋当天进行,采用常压灭菌灶对菌棒进行灭菌,保
8、持灶内温度 100以上达12 h。6.7.3 冷却 灭菌结束后,待灶内温度降到5060时,将菌棒置于冷却室自然冷却。6.7.4 接种 当冷却的菌棒温度降到 28以下时移入接种箱或接种室,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接种,接种主要包括消毒、打穴接种、封口三过程。6.7.4.1 消毒 接种室、接种箱的空间消毒选用已登记备案的烟雾消毒剂和紫外线光照进衍消毒。烟雾消毒剂熏蒸消毒时间为25min30min,紫外线灯光光照时间为 15min。接种用具、菌袋外表及接种者双手处理应采用浓度为 70%80%之间的酒精或浓度为 0.2%高锰酸钾溶液擦洗消毒。6.7.4.2 打穴接种 在菌棒上均匀地打 2 个3 个种穴,直径
9、1.5 cm 左右,深 2.0 cm2.5 cm,打穴和接种相配合,打一次穴接一次种。6.7.4.3 封口 接种穴采用纸胶封、套袋等材料封口。6.8 发菌管理 接种后的菌棒移至清洁、干燥、适温、通风、避光的培养场所进行发菌管理。主要是根据菌丝生长和菌棒的变化情况,做好刺孔通气、控温、翻堆及发菌检查、通风降温等工作。5DB 52/T 58220096.8.1 菌棒培养场地要求 培养场所使用前应进行空间消毒。当气温达到 22 0C26的条件下,每 500 段菌棒必须拥有10 m2 以上培养面积。6.8.2 培养适温 菌丝避光培养,一般采用自然温度培养,通常为 200C27之间。当温度低于 5时,需
10、采取必要的加温保温措施;当温度高于 27时需及时散堆和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6.8.3 刺孔通气 接种封口的菌棒,菌丝生长至离接种孔 6cm8cm 时进行第一次刺孔通气;刺孔方法是用约 Scm 长的铁钉或竹签类尖状物在每个接种孔的菌丝生长末端以内 2cm 处刺孔一圈,孔数 4孑L6 孔。当接种穴之间的菌丝相连时,对菌棒全袋各个部位进行第二次刺孔通气,孔数10孔20孔。在菌丝长满全袋后一周左右进行第三次刺孔通气,孔数70孔90 孔,刺孔数量和深度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每次刺孔通气后都必须及时散堆,并加强通风散热,避免烧堆。当室温达28 0C 以上时,不宜刺孔通气。6.8.4 翻堆及菌棒堆放 第
11、一次刺孔同时进行翻堆。根据气温进行堆层和堆形调整。当室温低于20时,可堆成顺码式;室温达 25以上时,摆成“井”字型或多角形,堆高应降低为 6 层8 层,堆问要留空隙和操作道。6.8.5 通风降温 每天应通风1 次2次,每次 30 min。当气温在25时,应昼夜打开门窗降温,必要时,还需进行强制通风。6.9 脱袋 当菌丝表面起蕾发泡,菌袋富有弹性时,养菌生长成熟,气温下降至 1520时,臣口可脱袋。脱袋应选择在晴天的早上或阴天进行。脱袋时,应边脱袋边盖膜。脱袋后应适时适量喷水,使棚内湿度保持在 80%-90%之间,并注意通风换气。脱袋后遇到高温天气应及时揭膜通风、喷水。7 转色管理 脱袋后保持
12、温度在 18 aC24 0C 之间,棚内空气湿度控制在 80%85%之间,有一定散射光及良好的通风条件。经 7d 左右,菌筒表面菌丝变为棕褐色即完成转色,转色后移入菇棚。8 越夏管理 越夏期一般为 5 月-6 月,主要将菌棒移入菇棚,保持棚内温度在 28以下;空气湿度70%-80%之间,主要包括下列措施:a)菌棒进棚前应全面加厚棚顶部及四周遮荫物,确保无直射阳光进棚,并对菇棚进行一次全面清扫,做好消毒灭菌杀虫工作。菌棒进棚时间为最后一次刺孔通气后一周左右。6DB 52/T 5822009 b)菌棒进棚后通过外棚喷水、内棚灌水等措施调节棚内温度,加强通风,避免棚内温度过高。雨后应及时排除积水,防
13、止菌棒受淹,加强通风管埋。9 出菇管理9.1 菌棒含水量控制 菌棒水分含量控制,具体重量因品种而异。菌棒水份含量偏高时采用刺孔通气排湿;菌棒水份含偏低时则采用浸水法补充水份。应在气温应在 20以下进行适当补水,补水水温应低于15。9.2 催蕾管理 转色后的菌筒需要采用不同温差、干湿差、通风及物理刺激,促使产生子实体原基和菇蕾。主要有下列措施:a)温差催蕾法。利用阳光对菌棒刺激,棚内温度急剧升高,待棚内温度升至28时,进行覆盖保温处理,保持此温度到太阳落山后。揭掉覆盖物,打开进出口,用灌水形式对菌棒进行快速降温后开动鼓风机向棚内吹风,利用晚间的自然降温,使棚内温差达 10以上。b)震动刺激法。对
14、菌棒采用敲击、地下滚动、手拍等方式进行刺激,加快现蕾速度。c)干湿刺激法。对含水量较低的菌棒采用15以下的水进行注水或浸水,达到干湿及温差刺激。9.3 育蕾管理 当菌筒刚现出小菇蕾时及时进行育蕾管理。配合短时的直射光和偏低的空气湿度,适时降温,控制温度在8-12之间。当菇蕾长至2 cm前进行疏蕾,每段菌棒每次留分布合理的8 只12 只菇蕾。9.4 子实体生长期管理 子实体生长期控制棚内温度在 15左右,院止阳光直射菇棚,可采取揭膜通风降温、棚内灌水喷水降温等措施降低棚内温度。棚内相对湿度应保持在 80%-90%之间,采菇前两天不宜喷水。光照调节应遵循先弱后强的原则,冬菇管理期间应逐渐增强棚内的
15、光照,进入春菇管理阶段后,随着气温回升光照则应由强渐弱。10间歇期管理 每潮菇采收后,应将菌棒置于湿度相对较低的环境条件下,养菌 7d15d,再进行补水、催蕾,进行下潮菇的管理。11病虫害防治11.1 防治原则 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防治原则。11.2 主要病虫害11.2.1 常见杂菌:木霉、曲霉、毛霉、链孢霉等。7DB 52/T 582200911.2.2 主要虫害:蕈蚊、瘿蚊、螨类、菇蝇等。11.3 农业防治11.3.1 选用抗逆性强的香菇品种,宜使用香菇胶囊菌种。11.3.2 根据种植当地气候条件以及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生产季节。11.3.3 严格控制培养料原料质量,加强灭菌消毒等环节
16、管理,规范生产操作程序。11.4 物理防治11.4.1 在菇棚门、窗和通气口安装纱网,阻止害虫入内。11.4.2 在发菌场所和出菇场所悬挂粘虫板(纸),诱杀菇蚊和菇蝇的成虫,减少着卵量。11.4.3 诱杀和驱避害虫。11.5 化学防治11.5.1 应尽量减少使用化学药剂。药剂应符合 GB 4285 和 GB/T 8321(所有部分)的要求。香菇常用使用农药见附录B。11.5.2 净化生产环境。菌种保存室、接种室、菌棒培养室应进行严格消毒,出菌场地应保持清洁卫生、及时进行地表消毒和除虫处理,搞好仓储场所的环境卫生,减少病虫栖息及越冬场所。12采收12.1 适时采收 当菌盖边缘稍内卷,稍带韧性时,及时采收。12.2 采收方法 采收用手指捏菇柄下端,向左右轻轻旋转采下。若生长旺盛,大、小丛集、层叠而出的,可用剪刀选大的采摘。12.3 采收注意事项 采收时不要碰伤小菇、翻动菌棒。采下的鲜菇,宜用小箩筐或小篮子装盛,并要轻放轻取,保持香菇的完整,防止相互挤压损坏。不宜采用麻袋、木桶、木箱等盛器,以免造成外观损伤或霉烂。采下的鲜菇要按菇体大小、菇朵好环等分类分装,便于分等加工。8DB 52/T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