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13.100 G 09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 22/T 28862018 乙醇生产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实施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double prevention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 and implementation of work safety risk classification and hidden risk investigation and treatment of ethanol production e
2、nterprises 2018-11-12 发布 2018-12-30 实施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发 布 DB22/T 28862018 I 目 次 前言.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与定义.1 4 基本要求.1 5 工作程序.2 6 文件管理.11 7 信息化建设.12 8 持续改进.12 9 运行效果.12 附录 A(资料性附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流程.14 附录 B(资料性附录)危险源清单样例.15 附录 C(资料性附录)风险分析评估记录及危险源风险等级统计清单样例.16 附录 D(资料性附录)风险分级管控清单样例.22 附录 E(资料性附录)风险告知卡及公告栏样
3、例.25 附录 F(资料性附录)隐患排查项目清单样例.27 附录 G(资料性附录)隐患治理记录.28 DB22/T 28862018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吉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诚信安全技术评价有限公司、吉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罗广波、尤智斌、徐天启、刘庆利、计宏宾、张大秋、董铁权、李维威、乔庆安、郭晓瑞、王伟、吴伟伟、刘佳、陈元元、周宇。DB22/T 28862018 1 乙醇生产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实施规范 1 范围 本
4、标准规定了乙醇生产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工作程序、文件管理、信息化建设、持续改进和运行效果。本标准适用于乙醇生产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 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 30871 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 AQ/T 3034-2010 化工企业工艺安全管理实施导则 AQ 3013-
5、2008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 DB22/T 2881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则 DB22/T 2883 化工行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用规范 3 术语与定义 DB22/T 2881、DB22/T 2883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关键装置 key plant 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易腐蚀、高温、高压、真空、深冷、临氢、烃氧化等条件下进行工艺操作的生产装置。3.2 重点部位 key site 生产、储存、使用、销售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化学品场所,以及可能形成爆炸、火灾场所的罐区、装卸台(站)、
6、油库、仓库等;对关键装置安全生产起关键作用的公用工程系统等。4 基本要求 4.1 自主建设 企业应自主完成双重预防机制的策划与准备,并组织实施,包括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信息整理、隐患排查治理、统计分析和持续改进等具体工作。DB22/T 28862018 2 4.2 设置机构 企业应成立由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安全、工艺、设备、电气、仪表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组织领导机构。4.3 职责分工 主要负责人对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全面负责;分管负责人协助主要负责人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
7、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分管范围内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4.4 健全制度 企业应在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双重预防机制相关制度,形成一体化的安全管理体系,使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贯穿于生产活动全过程,成为企业各层级、各专业、各岗位日常工作重要组成部分。至少包含以下制度:a)风险分级和管控制度;b)隐患排查治理制度;c)考核与奖惩管理制度;d)安全风险公告制度;e)持续改进管理制度。4.5 组织培训 企业应根据双重预防机制实施的需要,编制培训计划,分层次、分阶段组织全员对本单位的双重预防机制的标准、程序、方法进行培训学习,并建立培训档案
8、。培训档案至少包含以下材料:a)培训计划;b)培训方案;c)培训内容;d)培训签到表;e)培训试卷;f)培训效果评估。4.6 全员参与 从主要负责人到基层人员,应根据岗位职责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评估、管控、隐患排查、治理、验收、统计分析等环节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4.7 闭环管理 企业应实现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中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分级管控、风险告知、隐患排查、隐患分级治理、隐患统计分析和持续改进的全闭环管理。4.8 监督考核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的目标责任考核、奖惩机制,并严格执行,目标责任考核和奖惩情况应记录并归档。5 工作程序 DB22/T 28
9、862018 3 5.1 工作流程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流程参见附录 A。5.2 危险源辨识 5.2.1 辨识范围 危险源辨识范围应包括:a)规划、设计、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b)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c)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d)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e)物料的生产、使用、储存和运输过程;f)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g)工艺、技术、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h)维修、废弃、拆除与处置;i)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j)停产、复工。5.2.2 辨识内容 5.2.2.1 危险源辨识内容应按 GB/T 13861 的规定,充分考虑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5.2.
10、2.2 应从工艺技术、设备设施、物料、周边环境、安全管理等方面查找和确定危险源存在的部位、存在的方式。5.2.2.3 企业应依据 GB 18218 进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5.2.3 辨识方法 危险源辨识宜选用但不限于以下方法:a)对于作业活动,宜选用工作危害分析法(简称 JHA)进行辨识;b)对于危险物质、设备设施,宜选用安全检查表法(简称 SCL)、故障类型及影响模式分析法(简称 FMEA)进行辨识;c)对于罐区、蒸馏装置、玉米油浸出装置等危险性较大的装置,宜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5.2.4 辨识实施 5.2.4.1 企业应每年至少进行 1 次危险
11、源辨识活动,编制危险源清单,参见附录 B。5.2.4.2 根据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设施和工艺变更、非常规作业活动等及时开展专项危险源辨识。5.3 风险分析 企业应根据危险源辨识结果,对风险演变的过程及其失效模式进行分析,并确定危险有害因素可能引发的事故类型。5.4 风险评估 DB22/T 28862018 4 5.4.1 企业应基于风险分析,充分考虑当前的风险管控措施,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明确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行风险评估。5.4.2 风险评估选用但不限于以下方法:a)工作危害分析法(JHA);b)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c)风险矩阵分析法(LS)。5.5 风险分级 5.5
12、.1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判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判定应遵循从严从高的原则。5.5.2 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个等级,对应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5.5.3 企业应将以下情形直接判定为重大风险:a)构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生产、储存装置;b)罐区、蒸馏车间、浸出车间、乙醇装卸区、粉碎车间作业人员 10 人以上的;c)新建项目试生产和开停车,在役装置开停车;d)GB 30871 中规定的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5.5.4 企业应编制风险分析评估记录和危险源风险等级统计清单,参见附录 C。5.6 风险分级管控 5.6.1 风险管控措施 5.6.1.1 工程技
13、术措施 工程技术措施包括:a)消除(替代)。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替代)危险、有害因素。包括采用自动化措施消除(替代)人工操作危险行为,采用无危险或低危险的材料、设备替代高危险的材料、设备;b)预防。当消除(替代)危险、有害因素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包括设置安全阀、爆破片、检测报警系统、防雷装置、消除静电装置等;c)减弱。在无法消除(替代)危险、有害因素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少危险、危害的措施。包括设置事故通风装置、防爆墙、防火堤等;d)隔离。在无法消除(替代)、预防、减弱危险、有害因素的情况下,应将人员与危险、有害因素隔开或将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包括
14、机泵外露传动部位设置防护罩等;e)联锁。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达到危险状态时,应设置联锁装置防止事故发生。包括乙醇储罐设置高高液位联锁切断装置等;f)警告。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必要时应设置声、光报警装置。包括设置重大危险源告知牌、安全警示标志、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等。5.6.1.2 安全管理措施 安全管理措施包括:a)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作业许可等。包括制定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特殊作业许可制度等;b)减少暴露人员、频次、时间。包括合理规划作业方案,减少危险作业现场非必要的作业人员等;c)预测、预警。包括安全生产风险预测、预警信息系统等;DB22/T 2
15、8862018 5 d)统计分析。包括事故、未遂事件统计分析等;e)风险转移。包括购买安全生产责任险等。5.6.1.3 培训教育措施 培训教育措施包括:a)员工入厂三级教育培训;b)每年再教育培训;c)复工、转岗教育培训;d)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教育;e)作业前安全技术交底;f)其他方面的培训。5.6.1.4 个体防护措施 根据实际情况,对头部、眼部、手部、口部、面部等采取防护措施。5.6.1.5 应急处置措施 应急处置措施包括:a)制定综合应急预案、专项预案、现场处置方案;b)配备应急物资和应急救援人员;c)开展应急演练。5.6.1.6 重大风险管控措施 重大风险管控措施包括:a)
16、需通过工程技术措施才能管控的风险,企业应制定控制该类风险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制定方案;b)对不需要采取工程技术措施的风险,需要制定新的文件(程序或作业文件)或修订原来的文件,文件中应明确规定对该种风险的有效控制措施,并有效落实;c)必要时,可同时采取以上规定的措施。5.6.2 风险管控措施评审 企业在实施风险管控措施前,应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审:a)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b)是否使风险降低至可控状态;c)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有害因素;d)是否已选定最佳的解决方案。5.6.3 风险分级管控主体 5.6.3.1 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同时负责管控,逐级落实具体措施。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5.6.3.2 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一般分为公司级、车间(部门)级、班组级和岗位级,也可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对风险管控层级进行增加或合并,主要包括:DB22/T 28862018 6 a)重大风险(红色):公司级、车间(部门)级、班组级和岗位级管控;b)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