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bz001011445.pdf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2693457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8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bz001011445.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bz001011445.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bz001011445.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bz001011445.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bz001011445.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bz001011445.pdf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G B/T 1 4 4 6 1 一 9 3包装容器 3-1 0 t 柔性集装袋P a c k a g i n g c o n t a i n e r 3-1 0 t f l e x i b l e f r e i g h t c o n t a i n e r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3 1 0 t 柔性集装袋的分类、技术要求、测试方法及检验规则等。本标准适用于由 聚烯烃材料制作的,对各种小包装货物进行集装运输的3 1 0 t 柔性集装袋。其他材料制作的柔性集装袋也可参照使用。2 引用标准G B 2 9 1 8 塑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

2、G B 1 0 4 5 4 柔性集装袋3 术语3.1 全敞型柔性集装袋 整个袋体可以平摊成“十字”形平面。3.2 半敞型柔性集装袋 袋体有一侧面可以敞开。3.3 箱型柔性集装袋 四侧面呈封闭状态,袋体顶部可敞开。4 产品结构和规格41 结构 各部位名称,见图1、图2,图3,国家技术监份局1 9 9 3 一 0 6 一 1 7 批准1 9 9 3 一 1 2 一 0 1 实施G B/T 1 4 4 6 1 一 9 3扣环图 I.百图 24 4G B/T 1 4 4 6 1 一9 3二图表4.2 长和宽的优选尺寸,见表1,序号长宽13 0 0 0!2 4 0 023 0 0 01 2 0 032

3、4 0 01 0 0 042 2 8 052 0 0 01 2 0 061 6 0 01 2 0 071 2 0 01 0 0 081 2 0 08 0 091 1 4 01 1 4 04.3 高度尺寸按使用需要确定。4.4 额定载重量等级 柔性集装袋的额定载重量可按3 0 0 0 k g,5 0 0 0 掩,$0 0 0 掩,1 0 0 0 0 掩等系列设计。5 技术要求5.1 结构要求 柔性集装袋为筋带网络结构,筋带应分布均匀,其间距(中心线),见表2,表 2载重,k g-1 4 7 0横向l 4 7 0伸长率%纵向镇4 0横向耐热性无异常耐寒性无异常:一:一;基布裁剪必须无散丝。纵向筋带

4、、吊绳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必须符合表 4 的规定。表 4抗拉强度,N/根(k g f/根)W)一 X6伸长率,%负荷为抗拉强度(F)指标值的3 0%时伸长率为2 5%以下表中:w 最大载重量;n 筋带根数、吊 绳根数为,/2;6 安全系数。5.3.4 横向筋带的抗拉强度不小于纵向筋带的4 0 Y o e5.3.5 扣绳直径为6-8 m m,抗拉强度不小于3 0 0 0 N/根。5.3.6 扣绳环规格及抗拉强度同5.3.5,环孔径为7 0 士5 m m,5.4 缝制技术要求5.4.1 主体连接部分的抗拉强度,必须达到基布强度的6 7%以上。5.4.2 底部连接部的抗拉强度,必须达到基布强度的4 2%

5、以上。5.4.3 缝制要求平直、无脱针断线,无浮线吊针;起针和落针处回针不少于4 针。筋带、吊绳长度要等量。搭缝处要均匀平直。5.5 编接要求5.5.1 吊绳、吊环、扣绳接头处必须用编接方式连接。5.5.2 编接后不得有散丝,其编接后的 抗拉强度不小于材料本身的强度。5.6 柔性集装袋整体要求平直,不得有明显缺经少纬,不得有明显疵点,表面不允许有明显污迹。5.7 整袋在负重两倍载荷时,连续起吊3 0 次,筋带、吊绳、扣绳、扣环、袋底缝口 处无撕裂、无散包。6 试验方法6.1 尺寸的测定 在基布不拉伸的状态下,将柔性集装袋相邻侧面的顶边和底边进行两次测量,求其边长的平均值。柔性集装袋的高度是测量

6、袋体主体的顶边到底边的两个不同部位的高度,并求其平均值。4 6G B/T 1 4 4 6 1 一 9 36.2 基布的测试方法6.2.1 取样方法 从制造柔性集装袋的基材中或袋体上取试样,如发生争议,则以后一种方法为准。6.2.2 抗拉强度及伸长试验 试验在温度 2 3 士2 C、相对湿度为(5 0 士5)%的状态下放置 l h后试验。从试样的纵、横方向上取宽6 0 m m,长2 2 0 m m的试片五块,再精确到5 0 m m宽,如遇到最后一根丝,超过半根则留下,否则应除去,在中心划上1 0 0 m m的标线,在标线外各约2 5 m m的位置,装在抗拉强度试验机的夹具上。以约2 0 0 m

7、m/m i n 的速度拉伸,直到试片断裂为止,测出此时的最大负荷和这时的标线间距。伸长率可根据公式(1)计算,并用纵横各自 五片算术平均值表示。伸长率(%)L 一 1 0 01 0 0X 1 0 0.(1)式中:L表示最大负荷的标线间距。6.2.3 耐寒试验 从试料的纵、横方向上取宽2 0 m m、长1 0 0 m m试样各二块,并将其放人一3 5 的恒温箱内,2 h 之后,将试样对着长度方向对折1 8 0 0,查看基布材料,若无裂痕或损伤,则视为正常。6.2.4 耐热试验 从试样的纵、横方向取宽2 0 m m、长2 2 0 m m的试样各二块,将其表面重叠起来,在上面加9.8 N的负荷,放人

8、 8 0 的烘箱内1 h,取出后立即将二块试片分开,若表面无粘着、无裂痕,则视为正常。6.3 纵向筋吊带、吊绳的测试方法6.3.1 试验的一般条件 试验必须在温度2 3 士2 C,相对湿度为(5 0 士5)%的状态下进行,试样必须在试验前1 h 放置在上述环境下,试样至少在三件以上。6.3.2 抗拉强度试验 将试样装在夹具间为2 2 0 m m的抗拉强度试验机上,以约1 0 0 m m/m i n 速度拉伸,测出试样断裂时的抗拉强度。6.3.3 伸长试验 将试样装在抗拉强度试验机上,施加2 0 0 N的涨紧负荷,使夹具间 距为2 2 0 m m,并划出2 0 0 m m间距的标线,以约1 0

9、0 m m/m i n的速度拉伸,当负荷达到抗拉强度(F)的3 0%时,测出标线的间距,伸长率可由公式(2)推算:伸长率(%)L 一 2 0 02 0 0X 1 0 0二。.,。.。.。二,.。.。(2)式中:L表示负荷达到抗拉强度(F)的3 0%时标线间距。64 连接部测试方法6.4.,试验的一般条件 试验必须在温度2 3 士2 C、相对湿度为(5 0 士5)写的状态下进行。试样必须在试验前1 h 放置在上述条件下。6.4.2 连接部的抗拉强度测试 从缝制试样上取缝向宽6 0 m m,垂直缝向长3 0 0 m m,耳部宽2 5 m m的试样五块(在剪取耳部及试片中央部分时,要注意不可切断缝线

10、,也不可出现伤痕),再精确到5 0 m m宽,如遇最后一根超过半根则留之,否则应除去(试片如图4),然后将试样装在夹具上,夹具间的距离为 2 0 0 m m、拉伸速度为2 0 0 m m/m i n,测出断裂强度,精确到0.9 8 N(0.1 k g f),并取五次试验的平均值。G s/r 1 4 4 6 1 一 9 3胜线一拉仲方向 图 46.5 整袋测试方法 将内容物(运输小包装)按集装袋堆码方法,填入试样1 和试样2 中,填至该袋额定载重。然后将试样2 整齐地加在试样1 上面。平稳提升试样1 至2 m高度,然后按正常机械操作速度将试样1 平稳落地。如此往复3 0 次后,观察试样1 的各个

11、部位:筋带、吊绳、捆扎处、袋底缝口、基布等处,若无撕裂、无散包等异状,则判该试样通过此项试验。7 检测规则71 出厂检验7.1.1 本标准技术要求中5.3 所列各项目其中有一项不合格,则该批集装袋判为不合格。7.1.2 本标准技术要求中5.1,5.2,5.4.3,5.6 所列各项目 按表5 规定的批量和相应的抽样数进行检验,其中有一项不合格,则该批集装袋判为不合格。表 5批量第一批第二批抽样数合格判定数不合格判定数抽样数合格判定数不合格判定数小于 2 0 05035 产34大于 2 0 0803834了.2 型式检验7.2.1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一般应进行型式试验。a.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

12、试制定型鉴定;b.正式生产后,如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c.正常生产时,定期或积累一定产量后,应周期性进行一次检验;d.产品长期停产后,恢复生产时;e.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f.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的要求时。7.2.2 型式检验项目按本标准第 5 章测试方法规定执行,试样数量应能满足所需试验项目的试验要求。8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8.1 产品标志 每只成品柔性集装袋主侧面上应印 刷下列标志 a.产品名称;b.集装袋额定载重,c.使用单位标志;c s/T 1 4 4 6 1 一 9 3 d.集装袋制造厂名;e.集装袋出厂日 期和使用期限。8.2 每只集装袋的底部应印有装袋堆码方法图。8.3 袋体印刷图案清晰,位置准确。8.4 集装袋运输和包装由供需方商定。85 集装袋应仓库贮存,仓库应通风良好。附加说明:本标准由中国包装总公司提出。本标准由铁道部运输局、铁道部标准所、常州铁路包装材料厂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锦、邹林、徐春海、杨乃元、高从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