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zy_lltx_jy0101.doc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2843601 上传时间:2024-01-05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zy_lltx_jy010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zy_lltx_jy010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zy_lltx_jy010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zy_lltx_jy010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zy_lltx_jy010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zy_lltx_jy010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医疗卫生招聘中医专业课 中医基础中医基础理论考点一概述一、中医基础理论(一)概念:专门研究中医学基础知识的一门科学。(二)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三)形成时期代表典籍意义殷商发明酒、汤液,开始应用“毒药”治病战国五十二病方现知中国最古的汉医方书战国一秦汉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难经对脉学有较详细的论述和创见,提出“独诊寸口”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著,创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四)发展时期代表人物贡献晋王叔和著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隋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唐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南宋陈言(

2、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三因学说”金元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火热论张从正(张子和)攻邪派,攻邪已病,汗、吐、下三法以攻邪李杲(李东垣)补土派,重在温补脾胃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明张介宾(张景岳)温补派,“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赵献可“命门学说”,命门是人身之主吴有性(吴又可)创立了传染病病因学的“戾气学说”清叶桂(叶天士)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阐明了温热病发生发展规律吴瑭(吴鞠通)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薛雪(薛生白)阐述了湿热病王清任改正了古医籍中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发展了瘀血理论金元时期滋阴学派的代表人物是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震亨E.张

3、介宾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金元时期滋阴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朱震亨,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A.五十二病方B.神农本草经C.本草经集注D.新修本草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二、整体观念(一)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1)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精气神一体观。(2)病理上的整体性:脏腑之间在病理上相互影响。(3)诊治上的整体性:诊察疾病时整体观察、综合判断。(4)养生上的整体性:形神共养以维护健康、形神共调。(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1)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季节气候;昼夜;地域环境等(2)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季节气候时令性流行病;昼夜病情白天

4、较轻,傍晚加重,夜间最重;地域环境地方性疾病。(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1)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影响人们的心神机能及疾病谱的构成。(2)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对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有较大影响。(3)与疾病防治的关系:尽量避免不利的社会因素对人的精神刺激。三、辨证论治(一)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分类内容病指疾病,是致病之邪气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病理变化的整个过程,具有过程规律性症症状与体征的全称,其中症状具有主观感觉性,体征具有客观检测性证证候,是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病理概括,具有阶段本质性(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理论

5、与思维方法。(三)病治异同分类概念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以采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四)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诊治原则是“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考点二精气、阴阳、五行一、精气学说(一)概念分类概念气指存在于宇宙之中不断运动且无形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精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精是指体内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等;狭义之精是指具有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二)主要内容(1)

6、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机:气的运动,包括升、降、出、入、聚、散等几种运动形式;气化: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包括气与形、形与形、气与气之间的转化及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三)气一元论的主要内容气是物质,气最基本的特性是物质性;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气的运动是万物变化的根源,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二、阴阳学说(一)概念阴阳是指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事物之间相互对立的两种基本属性。“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

7、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二)阴阳属性1.分类分类概念阴静止、内守、下降、寒冷、有形、晦暗、抑制、凝聚、沉降、衰退阳运动、外向、上升、温热、无形、明亮、兴奋、弥散、升举、亢进2.规定性与相对性(1)阴阳的规定性:指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和不可反称性。(2)阴阳的相对性:指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无限可分性);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阴阳属性随比较对象而变(上午阳中之阳,下午阳中之阴;夜晚:上半夜阴中之阴,下半夜阴中之阳)。(三)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2)阴阳互根:互根是相互依存、互为根本;互藏是一方包含着另一方。(3)阴阳交感: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基础,是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的动力。(4)阴阳消长

8、:彼此消长、保持动态平衡,基于阴阳对立制约;皆消皆长,基于阴阳互根。(5)阴阳转化。(四)在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组织结构:分类阳阴部位背腹心、肺肝、脾、肾功能六腑(主传)五脏(主藏)三阳经三阴经经络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阴阳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推动和维持着人的生命活动。(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包括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4)用于疾病的诊断:分析四诊资料;概括疾病证候,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5)用于疾病的防治:指导养生,春夏养阳

9、、秋冬养阴;确定治则治法,恢复阴阳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归纳药物属性。分类阳阴四气温热寒凉五味辛、甘、淡酸、苦、咸升降浮沉升浮沉降三、五行学说(一)五行特性五行特性本义引申义木曲直屈;伸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炎上热;上升炎热,光明,升腾土稼穡春种;秋收承载,生化,受纳金从革顺从;变革肃杀,沉降,收敛,变革水润下滋润;向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二)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自然界五行人体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五脉五华变动五藏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泪弦爪握魂徵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汗洪面忧神宫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涎缓唇哕意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涕

10、浮毛咳魄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唾沉发栗志(三)基本内容(1)相生与相克:相生:木、火、土、金、水,“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2)制化与胜复: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变化与发展的关系;胜复:五行中一行亢盛,引起其所不胜一行的报复性制约,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稳定的关系。(3)相乘与相侮:五行相乘(过克)相克太过致病(顺序同相克)五行相侮(反克)反向克制致病(顺序反相克)(4)母子相及(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母病及子,母虚累子;子病及母,包

11、括子盗母气和子病犯母。耳的五行属性是A.木B.火C.土D.金E.水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耳的五行属性是水。“肝火犯肺”是A.母病及子B.子病犯母C.相克D.相生E.相侮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肝火犯肺”是相侮。五行相侮(反克)反向克制致病(顺序反相克)下列属于五行相乘的脏病传变是A.肝病及脾B.肺病及肾C.肺病及心D.心病及肝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肝病及脾属于五行相乘的脏病传变。五行相乘(过克)相克太过致病(顺序同相克)。考点三藏象一、藏象与藏象学说(一)概念项目内容藏象指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藏藏于体内的脏腑与脏腑之气及其运动,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象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以五脏为中心

12、的五个生理系统与外界事物与现象相类比所获得的比象(二)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及特点分类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内容肝、心、牌、肺、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态中实中空中空阴阳阴阳阴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受盛和传化水谷贮藏精气特点藏而不泻,满而不实泻而不藏实而不满藏而不泻知识拓展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

13、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二、五脏(一)心五脏生理功能心心主血脉心主血:心生血、心行血心主脉: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搏动;维持脉道通利心主神明心具有统率全身生理活动,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作用3.生理特性(1)心主通明: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2)心火宜降。4.系统联系脏藏志窍液体华季节心神喜舌汗脉面夏5.心包心包即心包络,亦称“膻中”,是心脏外面的包膜,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在经络学说中,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为表里,故心包络属脏。古代医家认为,心为人身之君主,不得受邪,若外邪侵心,则心包络当先受病,故心包有“代心受邪”之功用。(二)肺五脏生理功能肺肺主气,司呼吸(气之主)主呼吸之气肺主一身

14、之气的生成,“肺者,气之本。”肺主一身之气的运行,调节全身的气机主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通过肺的宣发肃降疏通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治疗津液输布失常的痰饮、水肿,可用“宣肺利水”(如“开鬼门”、提壶揭盖法)和“降气利水”法治疗朝百脉、主治节(高度概括)4.生理特性(1)肺为华盖:位置最高,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宣发卫气于体表,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2)肺为娇脏:不容异物,不耐邪气之侵。(3)肺气宣降:肺气向上向外宣发布散与向下向内清肃通降的相反相成的运动;宣发肃降运动协调,共同维持肺司呼吸、主行水等功能。(4)肺喜润恶燥:肺气通于秋,燥为秋令主气,内应于肺。脏藏志窍液

15、体华季节心神喜舌汗脉面夏肺魄忧鼻涕皮毛秋(三)脾五脏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运化食物: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其精微的作用运化水液:吸收、传输水精,调节水液代谢。脾气充实则正气充足、不受邪侵;脾气不健则易病;脾失健运则气血不足、水湿痰饮,甚则水肿主统血统摄、控制血液在脉内运行,不溢出脉外3.生理特性(1)脾气宜升:脾主升清,胃肠道吸收的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等脏,化生气血,营养濡润全身,脾不升清则头目眩晕、精神疲惫、腹胀满闷、便溏泄泻;脾主升举内脏,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脾不升举则内脏下垂。(2)脾喜燥而恶湿。脏藏志窍液体华季节心神喜舌汗脉面夏肺魄忧鼻涕皮毛秋脾意思口涎肉唇长夏(四)肝五脏生理功能肝

16、1.主疏泄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生理功能。其中心环节是调畅气机。其派生的功能活动有调畅精神情志,协调脾升胃降,促进胆汁分泌,维持血液运行、津液输布,调节排精行经等2.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3.生理特性(1)肝为刚脏: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2)肝主升发:升生阳气以启迪诸脏,生发阳气以调畅气机。(3)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属木,肝气以疏通、畅达为顺,不宜抑制、郁结。脏藏志窍液体华季节心神喜舌汗脉面夏肺魄忧鼻涕皮毛秋脾意思口涎肉唇长夏肝魂怒目泪筋爪春(五)肾五脏 生理功能 肾 1.肾藏精:(1)主生长发育、生殖(天癸);(2)为脏腑之本;(3)

17、主生髓化血;(4)主抵御外邪 2.肾主水: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有促进作用;生尿和排尿 3.肾主纳气:保持吸气的深度(肾不纳气:呼吸浅表或呼多吸少,动则喘甚) 4.生理特性(1)肾主蛰藏。肾气封藏则精气盈满,生机旺盛;封藏失职则滑精、喘息、遗尿、大便滑脱不禁、带下、崩漏、滑胎。(2)肾水宜升。(3)肾恶燥。脏藏志窍液体华季节心神喜舌汗脉面夏肺魄忧鼻涕皮毛秋脾意思口涎肉唇长夏肝魂怒目泪筋爪春肾志恐耳及二阴唾骨发冬骨、脉:既为五体,又属奇恒之腑脾的生理特性是A.以降为和B.喜条达C.主升、主动D.以升为健E.喜润恶燥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脾气宜升,以升为健。肺的门户是A.鼻B.喉C.腠理D.汗孔E.咽正

18、确答案B答案解析肺的门户是喉。开窍于二阴的脏为A.肝B.肾C.脾D.肺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肾开窍于二阴。与膀胱的贮尿、排尿功能最相关的是A.肺气肃降B.肝气疏泄C.脾气升清D.肾阳气化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肾阳气化与膀胱的贮尿、排尿功能最相关。三、六腑六腑生理功能胆(1)贮藏和排泄胆汁:肝之余气凝聚而成(2)胆主决断:对事物进行判断、做出决定的功能既为六腑,又属奇恒之腑胃“胃脘”“太仓”“水谷之海”(1)主受纳腐熟水谷;(2)胃主通降;(3)胃喜润而恶燥小肠“主液”(1)主受盛化物“受盛之官”(2)泌别清浊利小便以实大便小肠大肠(1)传化糟粕(2)大肠主津(大长今)膀胱贮尿和排尿;膀胱的开合有度有赖

19、于肾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调节三焦(孤府)“决渎之官”(1)通行诸气(元气运行的通路)(2)运行津液:津液运行的通路(肺脾肾)(3)三焦分为上、中、下焦三个部位“上焦如雾”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中焦如沤”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下焦如渎”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四、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内容脑“脑为髓之海”(1)主宰生命活动:“脑为元神之府”(2)主司精神意识(3)主司感觉运动女子胞(1)主持月经:月经的产生,是脏腑经脉气血及天癸作用于胞宫的结果。(2)孕育胎儿:胞宫是女性孕育胎儿的器官。五、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脏关系心与肺血液运行,心主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呼吸吐纳,宗气贯心脉而司呼吸心

20、与脾血液生成,心主血,脾主运化,传输水谷精微灌注心脉为血;脾失健运或统血无权则血虚而心失所养;血液运行,心主血,脾统血,使血行脉中而不逸出;心脾虚损则血瘀或出血心与肝(1)心主行血,肝藏血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2)心藏神,主宰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维护情志的舒畅心与肾水火既济,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水不济火则阴虚火旺;精神互用,心主血,血能养神;肾藏精,化气生神;君相安位,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各安其位肺与脾气的生成,肺吸入自然之清气,脾化生水谷之精气,脾气虚影响肺(母病及子),肺气虚累及脾(子病犯母),最终导致肺脾两虚。津液代谢,肺气宣降以行水,脾气运化,

21、散精于肺;脾失健运,津液停聚,影响肺气宣降;肺失宣降,水道不通,水湿困脾肺与肝气机升降,肝主疏泄,以升发为宜;肺主肃降,以降为顺。肝郁化火,耗伤肺阴,则咳嗽、胸痛、咯血。肺阴不足,失于清肃,可见咳嗽气短、胸闷引痛等症状肺与肾津液代谢,肺宣发肃降,调通水道,将水下达于肾;肾主水,肾阳气化,将津液回归于肺;呼吸运动,肺主气,为气之主;肾主纳气,为气之根;肺气久虚或肾气不足则气短喘促。阴阳互资,肺与肾母子相生,阴液互资肝与脾疏泄与运化互用,肝主疏泄,肝失疏泄则脾失健运,抑郁、胸闷太息、纳呆腹胀、肠鸣泄泻(肝脾不调);脾气健运,则肝得以濡养、利于疏泄。藏血与统血协同。肝主藏血,主疏泄,促进血行;脾主统

22、血,使血行脉中而不逸出。脾虚生湿化热,郁蒸肝胆,则黄疸;肝不藏血与脾不统血并见,则出血(藏统失司)肝与肾“肝肾同源”、“乙癸同源”(1)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2)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肾主封藏(3)阴阳互滋互制脾与肾先天后天互促互助以及水液代谢的相关性(1)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2)津液代谢,脾主运化水液,肾主水(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项目内容生理六腑传化水谷,“六腑以通为用”“腑病以通为补”病理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则大肠传导不利,大便秘结;大肠燥结,大便不行,则影响胃之和降,出现嗳气、恶心、呕吐等症(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关系心与小肠心阳之温煦,心血之濡养,有助于小肠化物;心经实火

23、移热于小肠,则尿少、尿赤涩刺痛、尿血。小肠化物,泌别清浊,化血以养其心脉;小肠有热,循经脉上熏于心,则心烦、舌赤糜烂;小肠虚寒,化物失职,则心血不足肺与大肠肺气清肃下降,布散津液,促进大肠的传导,利于糟粕排出;肺气壅塞,则肠燥便秘。大肠传导正常,糟粕下行,有利于肺气肃降;大肠实热,腑气阻滞,则胸满咳喘脾与胃一纳一运,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失健运,则胃气失和,纳少脘痞、腹胀泄泻。一升一降,相反相成,脾虚气陷,则胃失和降而上逆;胃失和降,则脾气不升。一燥一湿,阴阳相济,湿困脾运,则胃纳不振;胃阴不足,则脾失健运肝与胆同司疏泄,肝气疏泄正常,促进胆汁分泌排泄;胆汁排泄无阻,有利于肝气疏泄。共主勇怯

24、,胆主决断,决断来自肝之谋虑;肝胆气滞、胆郁痰扰,则失眠多梦或惊恐胆怯肾与膀胱共主小便;肾气虚弱,则尿少、癃闭或尿失禁;膀胱湿热,或膀胱失约,则小便色质或排出异常以“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及阴阳互滋互制”为主要关系的两脏是A.肝与肾B.心与肺C.脾与胃D.心与肾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以“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及阴阳互滋互制”为主要关系的两脏是肝与肾。中医学中与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关系密切的脏腑为A.肺与肾B.肺与脾C.心与肺D.肾与膀胱E.肺与肝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与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关系密切的脏腑为肺与肾。与血液运行和精神情志活动关系密切的脏腑为A.心与肝B.肝与胆C.肺与肝D.心与脾E.心与肺正确答案A答

25、案解析与血液运行和精神情志活动关系密切的脏腑为心与肝。考点四精气血津液一、精项目具体内容概念广义之精:气、血、津液等一切精微物质;狭义之精:专指生殖之精生成人体之精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与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相融合而生成分类先天之精、后天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功能繁衍生命、濡养作用、化血作用、化气作用、化神作用、抗邪作用二、气项目内容概念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的、运动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生成物质基础先天之精气(元气);水谷之精气(营气、卫气);自然界的清气相关脏腑肾,生气之根(先天精气,藏之于肾);脾胃,生气之源(水谷精气,依赖脾胃);肺,生气之主(自然界清气

26、,吸收于肺)功能推动作用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推动脏腑经络生理活动;推动精、血、津液生成和运行输布温煦作用温煦机体,维持正常体温;温煦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温煦精、血、津液固摄作用统摄血液,防止其逸出脉外;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防止其过多排出及无故流失;固摄精液防御作用抵御外邪入侵,驱邪外出中介作用(四)运动(气机)项目内容基本形式升、降、出、入功能协调平衡运动规律在上者宜降(心肺);在下者宜升(肝肾);脾胃居中,为升降转输的枢纽气机失常气滞,气机受阻较甚;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气脱,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气闭,气不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五)分

27、类分类概念及分布元气肾之先天之精所化生,根于命门,通过三焦流行于全身;推动和调节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功能;元气不足,则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低下及未老先衰宗气水谷精气与自然之清气聚于胸中(膻中)。走息道,司呼吸;贯心脉,行气血;下丹田,资先天营气(荣气,营阴)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中精华部分所化生;化生血液(营血),营养全身卫气行于脉外,具有保卫作用的气,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中剽悍滑利部分所化生;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节腠理三、血项目内容概念血府:“脉为血之府”。离经之血:不在脉中运行而逸出脉外之血。瘀血:离经之血若不能及时排出或

28、消散变为瘀血生成(1)物质基础:水谷之精;肾精、髓。(2)相关脏腑:脾、胃、心、肺、肾、肝生理功能(1)濡养作用:“血主濡之”。(2)化神作用: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运行形式循环不已,流布全身影响因素气的功能,推动、固摄与温煦;脉的作用,脉道完好无损、通畅无阻;血液质量,清浊、黏稠;病邪,阳邪入侵或内生火热则出血,阴邪侵袭或寒从中生则瘀血相关脏腑心,主血脉;肺,朝百脉,主治节;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藏血;脾,主统血四、津液(一)概念: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来源于水谷精微。分类津液质地较清稀较浓稠布散皮肤、肌肉、孔窍,渗入血脉灌注于骨节、脏腑、脑作用滋润濡养项目具体内容生成取之于外:源

29、于饮食水谷成之于内:脾,运化;胃,受纳腐熟及“游溢精气”;小肠,泌别清浊;大肠,主津输布(1)脾:主运化水液,将津液上输于肺或直接向四周布散至全身(2)肺:主宣发,输布津液于上部和肌表;主肃降,输布津液至下部及肾和膀胱,调通水道。(3)肾:主水,肾气对人体整个水液输布代谢具有推动和调控作用;肾脏本身也是参与津液输布的一个重要环节。(4)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促进津液输布通畅。(5)三焦:水液和诸气运行的通路排泄津液主要通过尿液、汗液、呼气、粪便等途径排出体外生理功能(1)充养血脉:津液在营气的作用下,共同渗注于脉中,化生为血液(2)滋润濡养五、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关系内容气与血的关系

30、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虚则血虚,血虚证常配补气药气能行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能摄血气不摄血则出血,用补气摄血的方法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气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如气失去依附,则浮散无根而发生气脱血能养气血虚者,可进一步引起气虚;血脱者,气亦随脱气与津液的关系气对津液的影响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液对气的影响津能化气,伤津则耗气;津能载气,气随津脱津液与血之间的关系津血同源:津生血;血化津,脉中血液可以渗出脉外化为津液所谓“治痰先治气”“治湿兼理脾”,体现的是A.气能生津B.津能生气C.气能行津D.津能载气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治痰先治气”“治湿兼理脾”,体现的是气能行津。“吐下之余,定无完

31、气”的理论基础是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生气E.津能载气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津能载气。治疗大出血时,用益气固脱之法,其理论依据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血能生气D.血能载气E.气能摄血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治疗大出血时,用益气固脱之法,其理论依据是气能摄血。考点五经络一、经络(一)概念: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路径。经脉络脉“经为主干”“络为分支”纵行为主纵横交错多深而不见,行于分肉之间浮而常见,行于体表较浅部位较粗大较细小(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经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十二经

32、别,从十二经脉别行而离入出合、深入体腔的重要分支;十二经筋,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2)络脉:十五别络,络脉中较大者,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各有一支,加脾之大络;孙络,最细小的脉络,“溢奇邪、通荣卫”;浮络,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浮而常见”。(三)经络的生理功能(1)沟通联系作用:脏腑与体表肢节;脏腑与官窍;脏腑与脏腑;经脉之间。(2)运输渗灌气血作用。(3)感应传导作用。(4)调节平衡作用。二、十二正经(一)名称命名原则:上为手,下为足:手,分布于上肢;足,分布于下肢。内为阴,外为阳:阴,分布于肢体内侧

33、面,隶属于一脏,包括太阴、厥阴、少阴;阳,分布于肢体外侧面,隶属于一腑,包括阳明、少阳、太阳。脏属阴,腑属阳:六阴经属于脏,并冠以所属脏之名;六阳经属于腑,并冠以所属腑之名。【口诀】上下分手足,内外分阴阳(二)分布部位前缘中线后缘上肢内侧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下肢内侧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上肢外侧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下肢外侧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口诀】前中后:阳阳少太阴太厥少注:下肢阴经内踝尖上8为界,上脾经在前 、肝经在中,下肝经在前 、脾经在中。(三)走向规律(1)手三阴:胸上肢内侧手。(2)手三阳:手上肢外侧头。(3)足三阳:头下肢外侧足。(

34、4)足三阴:足下肢内侧腹胸。(四)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食指端)手阳明大肠经(鼻翼旁)足阳明胃经(足大趾端)足太阴脾经(心中)手少阴心经(小指端)手太阳小肠经(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端)足少阴肾经(胸中)手厥阴心包经(无名指端)手少阳三焦经(目外眦)足少阳胆经(足大趾)足厥阴肝经(肺中)手太阴肺经。【刘楝口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包焦胆肝循三、奇经八脉项目具体内容特点分布不如正经规律,多为“别道奇行”,与脏腑没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没有表里关系功能(1)密切十二经脉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环分布上的不足,对十二经脉的联系起到分类组合及统领的作用。(2)调节十二经脉气血。(3)与奇恒之腑及肾

35、脏等关系密切(三)循行及功能项目内容督脉(1)调节阳经气血,故称“阳脉之海”(2)与脑、髓和肾的功能有关任脉(1)调节阴经气血,故称“阴脉之海”(2)主胞胎冲脉(1)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2)冲为血海,与女子月经及生殖功能有关带脉(1)约束纵行诸经;(2)主司妇女的带下跷脉(1)主司下肢运动;(2)司眼睑开合维脉(1)阴维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2)阳维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一)经别项目内容含义从十二正经别行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头部的重要支脉分布特点离、入、出、合生理功能加强十二正经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36、加强十二正经与头面部联系;扩大十二正经的主治范围;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二)别络项目内容含义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十二正经、任、督、脾之大络,或加胃之大络)分布特点别出自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阴经络阳,阳经络阴生理功能加强十二正经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统一联系,统率其他络脉;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三)经筋项目内容含义十二正经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和关节的体系分布特点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布散于胸背,终于头身,呈向心性循行生理功能连缀四肢百骸,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保护周身各部分的脏器组织(四)皮部项目内容含义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生理功能对外界的刺激

37、具有调节作用;依赖于布散于体表的卫气,抗御外邪督脉的基本功能是A.反映脑、髓与肾的功能B.调节阴经气血C.主肢节运动D.主妇女带下E.调节十二经气血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督脉的基本功能是反映脑、髓与肾的功能。人体最细小的络脉是A.十五别络B.浮络C.孙络D.脾之大络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人体最细小的络脉是孙络。下列关于十二经络循行走向错误的是A.手三阴经从胸走手B.手三阳经从头走手C.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D.足三阳经从头走足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考点六病因与发病一、病因和病因学说(一)概念项目内容病因又称致病因素,是指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学说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二)病因学说的沿革沿革渊源内容“六气病源”说医和(秦) ,病因学说的创始阴、阳、风、雨、晦、明阴阳分类说内经阴邪、阳邪“三部”分类说内经伤脏、伤上、伤下病因三分法张仲景(东汉)“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三因论葛洪(晋)内疾、外发、它犯三因学说陈言(宋)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二、六淫(一)形成(1)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太过或不足;非其时而有其气;气候变化过于剧烈急剧。(2)正气不足,抵抗力弱。(二)共同致病特点(1)外感性;(2)季节性;(3)地域性;(4)相兼性;(5)转化性【刘楝口诀】相继转外地(三)六淫病邪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邪六淫性质致病特点风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研资料 > 公开课真题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