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5年度高等教育行业报告摘 要1 高等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最高阶段,随着知识经济的日益增长,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和挑战,宏观政策的影响为高等教育需求带来了美好的发展前景。2 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都有所突破,高等教育改革逐步深化。高等教育总供给呈现结构性不断成长和发展,进入大众化阶段,同时具有区域特性与不平衡性。受经济、人口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高等教育需求不断增加,供求矛盾逐步显现。3 我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正经历着重大变化。由国家完全的财政拨款到鼓励民间资本的积极参与,同时,高等
2、教育办学模式的变化带动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融资体制的变革步伐。国外高等教育投融资经验对我国有一定借鉴意义。4 2005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新的改进,未来民办教育将向更优化的趋势发展。同时,职业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全球视角来看,我国高等教育虽然与世界先进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但也向着普遍的国际化和大众化趋势发展。5 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为高等教育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同时高等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也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银行在提供信贷的时候必须谨慎挑选项目,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范风险。第一章 高等教育产业发展外部环境分析第一节 宏观经济发展与政策
3、环境变化我国已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中央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伴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阻碍经济发展的一些体制性障碍将逐步得以消除,为宏观经济运行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体制保证;出口需求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伴随着一系列刺激消费需求政策的出台和到位,消费需求扩张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又一个强劲动力。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初步核算,200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82321亿元,比上年增长9.9%。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交通和通讯工具的现代化使得空间范围缩小,科学技术的发展使
4、时间的节奏加快,不仅科技发明创造层出不穷,而且从科学原理的发现到实际应用,再到形成新技术力量和生产能力的时间正在缩短,新产品、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在不断涌现。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在更新,社会的机构体制正在变革。在这种社会中,人们需要培养适应变革的能力,需要具有未来意识,需要具有设想和理解未来的能力,这便要求教育必须面向未来,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当代各国都已逐渐转变传统看法,将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走在经济、社会发展之前,改革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一切领域,以求与当前和未来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教育部长周济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强调2006年的主要任务:一是继续把农村教育摆
5、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下大力气加快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大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力度,促进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二是切实把中央8号、16号文件和中央有关工作会议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到实处,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全面推动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四是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继续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切实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五是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开放的步伐,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六是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更好地解决教育难点问题。进一步落实对贫困
6、家庭学生的资助和扶持政策,切实加强校园安全工作,高度重视并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力度,切实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全国教育行业“十一五”规划中,高等教育的初步思路为: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30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其中在学研究生约140万人。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和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得到较大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取得阶段性进展。第二节 入世对我国教育产业的影响一、世界贸易组织对教育服务的规定及我国适用情况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体系中,服务贸易总协定是其核心组成部分,其中包含教育服务,教育服务在项目上又分为初等、中等、高等、成人及其他教育服务5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
7、定,除了由各国政府彻底资助的教学活动之外,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于教育贸易服务范畴。“服务贸易”主要有4种提供方式,就教育而言分别是:跨境交付,主要是提供远程教育课程与服务;境外消费,主要指一方国家公民到另一国去留学、进修;商业存在,主要指一方国家的教育机构到另一国去开设学校,从事教学、科研与文化交流活动;自然人流动,主要指一国公民到另一国从事专业教学工作。我国加入WTO对教育服务的承诺是部分承诺,具体内容是:在项目上不包括军事、警察、政治和党校等特殊领域的教育和义务教育,即以上领域不对外开放。除上述特殊领域和义务教育外,我方在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服务等5个项目
8、上作出承诺,许可外方为我提供教育服务。在教育服务提供方式上,对跨境交付的教育服务未作承诺;对境外教育消费未做任何限制;允许商业存在,即允许中外合作办学,但不一定给予国民待遇;对自然人流动,承诺具有一定资格的境外个人教育服务提供者应中国学校或教育机构聘用或邀请,可以来中国提供教育服务。因此,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所作出的教育服务承诺将使我国教育面临许多新的情况。二、入世对我国教育行业的影响A.(一)入世对教育行业带来的机遇中国入世顺应了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改革开放潮流,必将给我国教育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教育改革开放进程,构建终身教育体
9、系。通过合理地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如品牌、课程体系、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管理模式、评估体系等和借助国外的教育经验,将有效增加我国的教育资源供给,提高教育发展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通过加强教育的双向交流,我们可以更多、更好的学到其它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经验。我们将会更多地走出去,外国也将会更多地走进来。通过双边交流,必将对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产生重大影响,进而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是人类文明与发展的共同需求。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注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双边交流加强,通过取长补短,我们就可以为我国的思想观念转变和体制改革,寻求到一条更适合自
10、己的发展之路。外国教育资源的进入,客观上可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需求,特别是国外大企业参与培训市场,将会促进中国教育与培训市场的发展与成熟,利于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入世后政府的行政职能要进一步调整,政府对学校的管理会更多地体现服务功能,调整和完善拨款机制、质量认证机制、评估机制,积极发展和培育有关中介机构。我国的办学体制也将进一步面向市场,办学主体更加多元化,通过有序竞争,不断提高教育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尽管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教育供需矛盾依然非常突出,特别是高等教育、优质教育的供求矛盾更为突出。加入W
11、TO,教育市场必将进一步开放,允许WTO协定签署国参与我国的教育市场竞争,引来人才和资金开发我国教育市场。其结果必将缓解我国教育的投入不足和高质量、高层次教育机会不足的矛盾,也将丰富我国的教育市场,推动我国的教育产业,提升我国的教育资源总量。特别是许多境外人士看好我国的优质教育、高层次即高等教育市场,他们获准进入我国,必将对此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培育我国教育市场,推动我国教育竞争,也必然带来更多的益处。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入世后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产业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培养出具有全球化视野、把握国际经济、政治和科技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劳动力资源也需在国
12、内外市场上重新配置,而这种人才靠我们关起门来培养是难以做到的。而且,通过对国际教育市场的开发和竞争,也会有力提高我国教育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无论规模、数量都有很大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已经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结构,教育法规体系建设也进一步完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教育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具备了一定的与国际教育市场竞争的实力。B.(二)入世对教育行业带来的挑战入世给我们的最大挑战首先是教育主权问题。教育仍属于国家主权范畴,涉及国家基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入世后教育领域将在许多方面实践承诺,开放教育市
13、场,遵守国际规则,加强国际交流,从而对我国的教育主权形成冲击。这种情形下,如何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保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教育主权不受消极影响,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应对的严峻课题。加入WTO,开放教育市场,意味着我国教育将面临着教育国际化、现代化的考验。我们的办学观念再也不能因循守旧、办学体制再也不能墨守陈规,办学模式再也不能刻板俗套、教育资源再也不能零乱分散、教育管理再也不能沿习旧制、教育目标必须更加重视素质教育。所有这些,只有同国际接轨,才能确保我国教育顺应世界潮流,同步向前发展。教育资源如何进一步筹措、提升、配置和使用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尽管我国教育事业近年来蓬勃发展,成就显著。
14、但是,由于人口包袱沉重,综合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教育供求矛盾仍然相当突出,同世界许多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全国不少地方还未实现“普九”或标准不高,另外,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状还有待进一步改变,优质教育还有待更快发展。教育作为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产业迫切需要适度超前发展,教育资源总量需要尽快提升。但是,财力有限,投入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何才能筹措到更多的教育投入,还有我们的办学规模、办学效益,同现代化的大教育,也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另一个挑战就是,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运行规则如何重新制订,以适应教
15、育国际化的要求。加入WTO,不仅意味着我国教育运行规则要逐步适应国际惯用的一般要求,而且要按照国际质量标准来检验我们的教育质量,使我们的教育目标同开展国际竞争对人才的需求相吻合。我国传统的教育即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重传承轻创新、重知识轻能力、重守业轻创业、重单干轻合作、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等倾向,而开展国际竞争则要求把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上。要适应国际化的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必然会对我国传统的教育运行规则提出严峻的挑战。入世后人才流动全球化,会要求中国的学校更具有国际化色彩;人才标准国际化,会触及现行的学校培养规格、课程标准和质量要求;人才需求将呈激增的趋势,会给中国教育
16、带来极大压力;人才需求将出现结构性失衡,会对现行的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构成挑战。三、入世对我国高等教育教育行业的影响C.(一)促使中国高等教育根本改变办学模式和办学思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计划经济的影响没有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完全消除,相反一直在顽固地阻碍着高等教育发展。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仍然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办学,基本上依靠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划拨经费。高等院校靠国家拨款作为自己的主要的经费来源,产生的问题就是办学机制的惰性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制于政府主管部门。这种情况已经存在许多年,改
17、革开放之后,高等教育界以及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人士,已经普遍地认识到并采取了许多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时至今日,收效并不大,高等学校的发展受到了较多的抑制。中国加入WTO之后,政府部门将进一步与企业脱钩,政府部门对经济的管理将会真正以宏观调控的方式来进行。政府部门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通过税收的方式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经济来源,而全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办学经费,必须通过多渠道来筹措。在众多的筹措渠道中,最主要的还是依靠学校自身。学校只有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学校在国内和国际的知名度,广泛吸引生源,赢得社会各界对学校办学的经费支持,这才是高等院校今后
18、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D.(二)促使中国高等教育不E.断深化改革长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相对滞后于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进入90年代以来,有关高等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可令人遗憾的是,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停留在过去旧有的大框架内,没有实质性的突破。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高等教育没有与世界高等教育接轨,没有积极参与世界教育市场的竞争。中国加入WTO之后,社会各个领域,包括高等教育领域,不可避免地要增加与世界同行业、同领域之间接触的机会。入世将促使中国高等教育加入国际高等教育竞争的行列,促使中国的高等教育面向整个世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视角,不能只停留在国内的小圈子里,而要进入世
19、界高等教育的大舞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参照系也不能局限国内,应该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看齐,以发达国家先进的高等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参照系。只有将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世界高等教育新时代的发展水平相联系,将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高等教育接轨,在这种大环境、大背景下,研究和拟定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才会真正的收到成效,才会跟上时代的步伐。中国加入WTO,必将增进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和联系,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将会变被动为主动,甩开步伐主动挺进。因此,中国高等教育与的改革将会随着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真正进入实质性的阶段。F.(三)促使中国高等教育形成高效益的教
20、育产业中国加入WTO,将会增强人们的经济观念和市场观念,中国的高等教育必然要以较快的速度进入市场,高等教育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终将形成高效益的产业。尽管高等教育产业带有特殊性,与其他经济类的产业有着根本的区别,但是高等教育走向市场化,向市场经济靠拢却是重要的发展趋势。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高等教育过分重视了社会功能,轻视甚至完全忽视了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这种行为给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极大地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在新的时代里,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我们应当珍惜这个机会,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产业,并且要将高等教育产业发展成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只有正确处理了
21、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才能形成我国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的新格局。我国高等教育只有在新的时代才能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才能为高等教育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和物质基础,才能有力地促进高等教育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G.(四)促使中国高等教育加速朝现代化的方向迈进中国加入WTO,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高等教育现代化,一直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但是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始终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现代化的指标也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不仅是指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与我国过去的高等教育进行纵向的比较,更重要的
22、是指,中国的高等教育要与同时代的国际先进水平进行横向的比较。对于中国高等教育而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压力,就在于将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指标提高了,衡量我国高等教育是否现代化,不能光有我们自己的标准,而且还要有一个国际标准。否则,尽管向前发展了,但如果赶不发达国家的水平,仍然不能算是真正实现了现代化。除了压力之外,中国加入WTO还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环境和社会公众现代化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期望值也随之上升。因为中国要想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一显身手,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人才培养的问题。没有大量的高级知识型人才,中国的社
23、会和经济发展就不可能有强劲的动力,而中国高等教育正是以培养新时代的高级知识人才为己任的。实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就能促进实现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全面现代化。第二章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现状与分析第一节 高等教育发展基本状况一、近年高等教育发展概况H.(一)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情况1 20012005年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统计单位:万人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数268.28320.50382.17447.34505研究生招生人数16.5220.2626.8932.6337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719.07903.361108.561333.50
24、1562研究生在校人数39.3350.1065.1381.9998数据来源:20012004年数据来自各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5年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 20012005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增长情况1 20012005年研究生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增长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12005年,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都以很高的比例增加,年增长速度超过10%,5年时间招生人数和在校人数几乎增长了一倍,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I.(二)高等学校的数量和教职工、专任教师情况1 20012004年全国高等学校个数、教职工、专
25、任教师情况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全国高等学校数量(所)1911200321102236全国高等学校教职工(万人)138.82147.17160.61176.57全国高等学校专职教师(万人)61.9970.7380.9894.45数据来源:20012004各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 20012004全国高等学校数量情况1 图4 20012004全国高等学校教职工、专职教师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12004年全国高等学校的数量和所拥有教职工、专职教师的人数都有很大程度的增长,并且每年的增量都超过前一年,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正在快速扩大。J.(三)基本建设投资完成情况1 20
26、01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建设投资完成情况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投资合计(万元)3526291474542875108448896537竣工建筑面积(平方米)17585029220648703547642339097161资料来源:20022005各年教育统计年鉴从上表可以看出,2001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建设投资增长迅速,特别是2003年的增长速度最为显著,同时,竣工建筑面积也跟随投资总额的增加而增长。二、2005年高等教育发展变化K.(一)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增长迅速“十五”期间,在财政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国家加大了科技研发投入的力度;而且,在减免农村
27、税费的情况下,国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教育投入,高等教育有了长足发展。2005年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2005全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05万人,在校生1562万人,毕业生307万人。高等继续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十五”期间,高等学校向社会输送了1000余万毕业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2005年高校毕业生为338万,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到20.7%;预计2006年高校毕业生为413万,比2005年增加75万,增幅达到22.19%。面对就业形势严峻和毕业生人数大幅
28、增加的双重挑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7月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竞争,学生就业是长期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政府和高校共同努力来解决。国内的高水平大学有很好的品牌和人才培养方式,学生毕业时适应能力、实践能力较强,就业不存在明显的问题。而一些地方性大学、民办大学、高职高专的学生就业问题比较明显。还有些学生的就业期望比较高,选择观望等待,找最好的位置。高等教育收取学费后,高校必须为学生提供很好的服务。
29、无论是研究型还是教学型大学,目的都是培养人才。学生受社会欢迎的程度和就业状况,能体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一定要高度重视。2006年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计划初步安排530万人,其中本科260万人。未来几年随着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会更加严峻。L.(二)高等教育改革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体制进一步完善。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进一步推进。综合性、多科性高校增加,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单科性院校过多的局面,加强了学科的优势互补,进一步优化了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招生、考试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学校内部人事
30、制度、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进展明显激发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高校的活力。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新的进展。1999年至2004年全国新建大学生公寓约7200万平方米,新建学生食堂1200万平方米,是新中国头50年建设面积总和的近3倍,有力保障了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规模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在计划安排上,坚持规模增长与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和就业状况等相挂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高等教育必要的办学质量和规格。加大了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力度,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明显扩大,人才培养结构得到调整。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招生规模超过
31、本科,对于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将发挥重大作用。高等学校大力加强了教学工作,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在高校中凝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高等教育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贡献力度不断加大。高校已经成为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十五”前四年,全国高校累计获得科技经费991.8亿元,承担各类课题61.9万项,发表
32、论文146.3万篇,其中国际三大检索论文176147篇。2004年度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份额分别占到全国的68%、58%、59%,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填补了该奖项六年的空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不断推进,高校科技产业产值超过800亿元。高校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推动理论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较好地发挥了现代化建设“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M.(三)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报考人数为127.5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9%,研究生教育的需求量扩大。200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初
33、步安排40万人,其中博士5.6万人。在2005年,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学位管理方面:学位审核的公示、异议、校核、专家参阅机制收到效果,对学位点六年一度的定期评估开始实行,各省学位委员会开始建立自律机制和对重点学科的积极的财政支持,体育、艺术、风景园林等三个新的专业学位种类开始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即将实施。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对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控制实现软着陆,研究生创新计划受到更大关注;在重点学科建设方面:二期“211”工程融入了新的力量;二期“985”工程做出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的中期部署,等等。我国2006年研究生教育的大体思路可归纳为:解决一个问题,即与创新型国家相适应
34、的研究生教育;转变两个观念,即研究生教育的和谐发展观和学位管理的渐进自主观;改革三项机制,即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资助机制改革、研究生院遴选机制改革;建立四个体系,即新的学科目录体系、多层次的重点学科体系、分学科的学位标准体系、和谐的医学学位体系;开展好五项工作,即重点学科评审、研究生院评估与评选、十一五“211”工程启动、学位审核改革、研究生创新计划等等。2006年,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既承担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又承担着与即将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相协调的学科发展工作。这两项宏大的任务需要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
35、研究生教育方面应该促进六方面的和谐发展:不同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国防教育体系、党的教育体系)的和谐发展;不同管理系统(研究生院式的管理与地方学位委员会管理)的和谐发展;不同地域(东部、中部、西部)的和谐发展;不同培养层次(博士、硕士)的和谐发展;不同学位类型(学术型、专业型)的和谐发展;不同学科领域的和谐发展。N.(四)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对外开放作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成为提高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我国与17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机构和区域组织有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与一些国家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多边组织建立了高层工作磋商机制。截至2005年,我
36、国已与2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标准获得了国际社会公认;我国高等学校与世界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间的强强合作,以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研合作为重点,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了我国高等学校师资队伍以及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提升了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以及学术管理水平,增强了我国高等学校解决科研疑难和关键技术问题、培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能力。在加速汉语走向国际进程中,我国高等学校发挥核心骨干作用,积极参与境外孔子学院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已有32所挂牌。我国高等教育机构赴境外办学和举办中国教育展,增进了世界各国
37、对我国高等教育成就的了解,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在2006年,我国高等学校要进一步以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水平合作科研为着眼点,鼓励和支持师生积极参与对外交流活动,提高国际交往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要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服务意识,把握并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更加积极努力地做好我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各项重点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不断开创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新局面。第二节 高等教育2006年发展趋势一、职业教育是发展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2005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从而2006年职业院校的教
38、学改革将得到深化,“订单”培养的方式会继续推广。职业院校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建立和完善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开展半工半读的试点。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所改革,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将得到加强,同时强化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充分利用东部和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广泛开展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将创新,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新路子。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公办职业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将深化,公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得到增强。行业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作用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办学得到促进,民办职业
39、教育得到鼓励和支持发展,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进一步完善。二、高校改革继续深化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继续完善,创造更加宽松与和谐的学术环境。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继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将得到深入推进,学生食堂和公寓的建设、改革和管理为重点推进对象。学校自律和监督机制将继续完善,大力推行校务公开,拓宽民主参与管理的渠道。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继续深化,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改革将稳步推进,高校招生分省命题的管理和指导将得到加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将会深入推进。严格规范教学秩序,名师、教授讲授本科课程的要求进一步落实。教学改革立项和试点工作将开展,
40、来适应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要。实验教学和实践环节将加强,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力度将加大,学生实践能力将得到着重培养。精品课程建设将扎实推进,精品课程学科布局进一步完善,尽快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网络共享平台。大学英语教学和考试改革会继续推进。“人才强校”的理念全面推进,高校培养和集聚人才的能力得到增强。学科带头人加创新团队的组织新模式继续完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将得到深入实施。高校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和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力度将得到加大。高校和国外高水平大学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将得到很大支持与发展,联合开展科研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规模会扩大。三、民办高教与对外交流增强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继续得以贯
41、彻,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落实,探索发展民办教育的多种途径。政府对独立学院发展的支持和指导将加强,引导独立学院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质量,稳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提高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能力。教育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创新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新机制,建立和完善地区性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扩大和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高层次工作磋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将得到巩固和深化,国内外重点高校间在更深层次上开展高水平合作将得到鼓励与支持。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培养层次会继续提高,研究生派出规模将扩大。公民自费出国留学的工作将更加切实有效,来华留学事业会得到大力发展。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
42、区的教育合作交流将继续扩大,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联系也会增多。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和城乡区域教育将协调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节奏进一步协调。2006年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的安排和管理工作会加强,推动高等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将更加完善,现代远程教育将获得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也会进一步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将得到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将继续加强和普及,下一代互联网等重大项目建设将实施。教育信息化国家标准体系得到完善和推广,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调动和整合,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迅速提高。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和虚拟实验室等应用工程建设将加强,高校学生就业服务、
43、学历学位证书查询、招生与学籍管理等应用系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第三节 高等教育发展其他相关状况一、我国网络教育技术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由东南大学作为项目牵头执行单位、总投入经费达1.24亿元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网络教育关键技术及示范工程”项目,于2005年12月顺利通过验收。专家认为,此项研究成果将使我国网络教育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该项目是“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由教育部牵头实施的唯一的一个。于2002年开始组织实施,项目总投入达12430万元。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等41所大学、科研机构和公司的800多人组成了联合攻关队伍。该项目成果还实施了大学、中学、职业培训和医学临床教学等一批不同
44、层次的网络教育重点应用示范工程,建立了应用示范点142个,在线学习人数达到60万。二、普通高校加强对学生的管理2005年3月,教育部部长周济签署21号部长令,颁发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新规定适用于对接受普通等学历教育的研究生、本科和专科(高职)学生的管理。对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学生、港澳台侨学生、留学生的管理参照实行。新规定自2005年9月1日施行。在此之前的10年时间里,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是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0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1995年颁发的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10年间,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发生了深刻变革和巨大发展,对教育观
45、念、体制、制度等产生了深刻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根据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按照新时期国家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管理经验,经过多年起草、修改、论证,将原来的两个规定合并修改为新规定。它的主要变化体现在:第一,新规定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强化高校育人功能,强化了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品质规范在高校学生成人成才中的作用,强调了爱国主义思想和公德意识。第二,新规定固化教学改革经验,鼓励和引导高校建立并实施学分制、主辅修制、跨校修读制等新的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管理制
46、度。第三,确立了依法治校、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新规则。明确了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增加了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专章,明确了学生所享有的6项受教育权利和应当履行的6项义务,为学校和学生增强法律意识,为正确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明确了行为准则。对学生处理和违纪处分标准更加明确清晰。取消了法律依据不明确或者行为特征不确定的处分规定,代之以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或者行为特征比较清楚的、易于判断的法律标准、纪律标准、学业标准、疾病标准。这些规定将有助于减少学校处分行为的随意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取消了与目前国家基本法律不一致的特殊规定。第四,扩大了高校依法办学的自主权。给予高校以教学管理自主权为核心的多项自主权,给予
47、高校根据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办学特色创新管理制度、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活力和激情的管理空间。第五,新规定针对当前突出问题,强化了相关管理。对作弊、学费缴纳、网络使用、从事非法商业活动、住宿管理、转学、学历证书颁发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规定。共6章、69条的新规定集中体现了“德育”、“人本”、“规范”的精神和核心理念。它在合理继承的基础上,突出地体现了科学化、法制化、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现代学生管理的总体趋势,是我国高校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学生管理的依据,也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创新的新起点。三、高等学校教学质量需要提高2005年,高等教育在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发展中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
48、何确保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大众化高等教育应该有着新的质量观。现在的质量观应当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即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教育部年初发布2005年1号文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为此,要建设精品课程、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并不断加强高校教学评估工作。质量始终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一所高校如果失去质量就会失去社会的信任。大学应该为社会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大学的目标是根据社会多元的需求更多地塑造各行各业的优秀者和领导者。他们应该有社会责任感,有理想、有追求,有丰富的知识和健康的人格。因此,高校要致力于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