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CHT7001-1999海岸带地形图测绘规范.pdf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3426260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PDF 页数:39 大小:4.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CHT7001-1999海岸带地形图测绘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CHT7001-1999海岸带地形图测绘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CHT7001-1999海岸带地形图测绘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CHT7001-1999海岸带地形图测绘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CHT7001-1999海岸带地形图测绘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CHT7001-1999海岸带地形图测绘规范.pdf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CH/T7001-1999前言本标准是以测绘海岸带地形图的若干技术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为基础,吸取了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测绘单位测绘海岸带地形图的一些好的经验,参考了陆地和海洋测绘的有关标准制定而成。考虑到海岸带地形图主要用于经济建设和测绘工作应积极采用适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要求,且兼顾目前大多数测绘单位的技术状况,本标准保留了规定中适用的条文,并补充了具体的作业方法和要求,增加了行之有效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对规定中不完全适用的条文作了适当的修改。海岸带中的干出滩部分,是地形测量的困难区域。在这一区域进行地形测量至今还没有一个好的手段。本标准是沿用陆地和海洋的测量方法制定的,不一

2、定完全适合本区域的作业要求。希望各有关单位在使用本标准时,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如发现有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或有什么好的施测方法,请随时向国家测绘局或标准起草单位提出,以便修订时予以考虑或采纳。本标准的附录A、BC、D为标准的附录,附录E、F为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测绘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佐文、张卫红、肖国雄、马聪丽,林玉华,刘法孔、郑文兰。37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1:5000、1:10000、1:25000CH/T7001-1999海岸带地形图测绘规范Specifica

3、tions for surveying and mapping of1 5 000 1 10 000 1 25 000 topographic maps of coastal zone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海岸带地形图的规格、精度、作业的基本方法和要求。本标准适用于1:5000、1:10000、1:25000海岸带地形图的测图作业。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12327一1990海道测量规范CH2001一199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

4、T13989一199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4268一199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修测规范GB5791-1993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GB12317一1990海图图式GB14912一1994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GB/T15660一19951:5000、1:10000、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GB12342一1990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图式CH100219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1一1991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3总则3.1测绘海岸带地形图的目的和任务测绘海岸带地形图的基

5、本目的,是为水产养殖、盐田开发、围海造田、海岸防护、河口整治、港湾建设等综合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地形图。海岸带测量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海岸地形、水下地形测量和浅海底质调查,以获取该地区的地物、地貌和浅海底质等资料。3.2海岸带的测绘范围海岸带是指位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处,陆地和海洋各种动力、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交汇地带。其范围是从海水运动对于海岸作用的最上界限(约为海岸线以上5km)至海水运动对于海底冲淤变化影响的最下界限(约为水深20m)。为了满足各有关部门的用图需要和减少重复测绘,海岸带的测绘范围规定为:一般情况下,陆地部国家测绘局1999-10-18批准2000-01-01

6、实施376CH/T7001-1999分测至海岸线以上2km,浅海部分测至理论深度基准面下15m。但遇深水陡岸时,应向外海适当延伸,使浅海部分的宽度不少于5 n mile;干出滩较宽的地段,在确保干出滩能完整表示的前提下,浅海部分可只测15 n mile。3.3地形图的规格3.3.1地形图的投影、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海岸带地形图采用高斯一克吕格正形投影,大于或等于1:10000的地形图按3分带,小于1:10000的地形图按6分带。平面坐标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起算面,大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远离大陆的岛屿,原则上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困难时可采用当地多年的平均海面;干出滩和浅海的深

7、度基准面一般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如有特殊需要,也可采用其他基准面。但无论采用何种基准面,都应在图廓外注出所采用的基准面与理论深度基准面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的差值。为了完整显示干出滩和便于测图,在测绘干出滩和浅海的地形图时,可采用理论深度基准面作为深度基准,最后出图时再统一化算成1985国家高程基准。3.3.2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按GB/T13989一1992的规定执行。在实际测图中,为了作业方便,可根据海岸线的自然形状分幅施测,最后出图时按GB/T139891992的规定进行分幅和编号。如图幅的面积很小,其宽度不超过图幅的1/6时,可附于相邻图幅,作为邻幅的破图廓图处理3.3.3地形类别

8、地形类别按图幅范围内大部分的地面倾斜角和高差划分,规定见表1。当地面倾斜角与高差发生矛盾时,以地面倾斜角为准。表1地形类别差/m地形类别地面倾斜角()15-000测图1:10000测图:25000测图平地220254006003.3.4基本等高(深)距基本等高(深)距依据地形类别划分,规定见表2。表2基本等高距基本等高距m地类别平地丘陵地山地测图比例尺1:50001.0(0.5)2.55.01:100001.0(0.5)2.55.01:250005.0(2.5)5.010.0根据用图需要,基本等高(深)距可选用括号内的数值,其高程精度按括号外基本等高(深)距的精度要求执行。在一幅图内,一般只采

9、用一种基本等高(深)距。当基本等高(深)距不能显示地貌特征时,可加测半距等高(深)线。3.3.5地形图的符号和注记地形图的符号和注记规格,海岸线以上分别按GB5791一1993和GB12342一1990的规定执行,海377CH/T7001-1999岸线以下和助航标志按GB12317一1990的规定执行。图上所有名称注记一律采用国务院正式公布、实施的简化汉字,不用繁体字。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名,图上应注出标准译音的汉字。所有地名,均以各级地名管理部门颁布的为准。3.4测图的精度3.4.1地形图的精度须符合以下规定:a)图上地物点对附近图根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大于图上0.5mm:山地不大

10、于图上0.75mm.b)图上高程注记点和等高线插求点对附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超过表3的规定。表3高程注记点和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中误差(Ha)比例尺项目1:5000、1:100001¥25000地形高程注记点等高线插求点高程注记点等高线插求点平地1/31/21/41/3丘陵地2/31/22/31/3山地注:1.表中:H4一等高距:2.1:25000测图,山地等高线的数目应与倾斜变换点间的高差相适应3.4.2控制测量的精度须达到下列要求:a)高级地形控制点对附近三角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1:5000、1:10000测图不大于图上0.05mm;1:25000测图不大于图上0.03mm。图根点

11、对附近三角点或高级地形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大于图上0.1mm。b)高级地形控制点对附近水准点的高程中误差和图根点对附近三角点或高级地形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1:5000、1:10000测图不大于1/10基本等高距;1:25000测图,平地、丘陵地、山地分别不大于平地基本等高距的0.08、0.10、0.12。3.4.3水深点的精度须满足下列要求:a)在水下地形测量中,测点对附近图根点的位置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1.0mm:b)在水下地形测量中,深度测量中误差应不超过表4的规定。表4深度测量中误差m水深范围中误差010土0.210-300.330500.53.4.4对于大面积的密林等特殊困难地区

12、,图上地物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和高程注记点、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可按3.4.1的规定放宽到1.52.0倍。3.4.5本规范以中误差作为衡量精度的标准,中误差的2倍为最大限差3.4.6在满足本规范成图精度的前提下,可采用本规范未列入的其他作业方法。3.5对平面、高程控制点的要求3.5.1已有三角点的密度不足时,陆地应布设一定数量的高级地形控制点做为图根控制的基础。基础控制点的密度,1:5000、1:10000测图每幅图内应不少于1点,1:25000测图每幅图内不少于2点。海域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在确保成图精度的前提下,也可不按上述要求进行加密。3.5.2四等以上水准路线的间距,在平地不超过20

13、km,丘陵地、山地可根据情况适当放宽。3.6对已有成果资料的利用378CH/T7001-19993.6.1各测绘部门所做的控制点,精度符合国家等级的,按国家大地点等级使用。否则,按相应等级的地形控制点使用。3.6.2进行海岸带测量时,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图、海图和有关的资料。对上述资料的利用,必须对其质量或可靠性进行全面分析,并按下列原则使用:a)若现有地形图的基本要素不足或现势性较差时,应先修测后使用。b)海图应选用等大比例尺或大于成图比例尺的,必要时应进行投影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的转换。)对有关资料若有疑点,必须经过实地检核,确保无误后才使用。4技术设计技术设计分项目设计和专业设计。项目设计

14、是指具有完整的测绘工序内容的综合性设计:专业设计是在项目设计基础上按工种进行的技术设计,是指导作业的主要技术依据。4.1项目设计项目设计的主要内容为:a)确定测区范围、测图比例尺和划分图幅;b)确定各工种的作业方法及其技术要求;c)编写项目设计书:d)绘制有关附图附表。4.2专业设计4.2.1资料收集和分析在设计之前,应收集测区的下列资料:a)最新出版的地形图和海图;b)平面及高程控制成果资料及其说明:c)潮汐资料:d)其他与测量有关的资料。对上述资料的可靠性及精度情况应进行全面分析,并作出采用与否的结论。4.2.2实地踏勘实地踏勘是技术设计的重要环节。为此,踏勘前应根据现有资料的情况对需要勘

15、察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研究,并拟订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实地勘察的主要内容为:)调查调区的行政区划、通讯,交通和自然地理等情况;b)勘察已有三角点(含小三角点、军控点等)和水准点保存的情况:c)勘察现有地形图的变化情况:d)调查了解干出滩的范围、性质、坡度、礁石、干沟、植被,养殖和水工建筑等情况;e)勘察资料不足的港、湾,河口及易变地段的情况;)勘察岸台,检查台、比对点的位置和附近验潮站的控制情况,测试测区电磁场对无线电定位仪的干扰情况。4.2.3技术设计4.2.3.1控制测量)在适当比例尺的地形图或海图上标出已知网(点)、水准路线及验潮站。b)根据已有控制点的情况、作业区的地理情况、作业单位的实

16、力和用户的要求,提出高级地形控制点与图根点的加密方案、密度、限差和各级要求以及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估算新设计网(点)的精度。)当受客观条件限制,使平面控制的角度、边长、总长和高程控制的边长,总长达不到规范的规定时,应提出保证精度的措施和要求379CH/T7001-1999d)设计待测网(点)时,应充分利用旧点,并尽量把测区内的助航标志、显著物标一并列入计划。4.2.3.2海岸、干出滩地形测图)根据水深测量的范围和测图比例尺,按照自由分幅和分幅最少的原则设计图幅。b)根据任务要求和踏勘的情况,确定对原有地形图进行修测或重测的范围、方法和要求。c)根据干出滩的大小,确定其测绘的方法和要求。)对测区各

17、地图要素的测绘及表示方法做出明确的规定。4.2.3.3水下地形测量)根据各种比例尺测图的不同要求和海区的不同情况,确定测深线的布设方法、间隔和测深点的密度以及底质的探测要求。b)确定岸台、检查台、比对点,验潮站的位置和水位改正方案,预先估算测区定位精度,)确定定位和测深仪器的检验与测定方法。)对易变地段、河口或有特殊需要的港、湾,确定合理的施测方案。4.2.4编写技术设计书技术设计书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任务概述说明任务来源、测区范围、地理位置、行政隶属、成图比例尺、任务量和采用的技术依据。b)测区的自然地理概况说明测区的海拔高程、相对高差、地形类别、困难类别和居民地、道路、水系、植被等要素的

18、分布与主要特征,所在海区的潮汐类型和干出滩的性质等情况。c)对已有资料的分析、评价和利用说明已有资料的完成情况、质量情况和对资料利用的可能性及利用方案。d)设计方案成图规格和成图精度:说明投影方式、平面和高程基准、成图的平面和高程精度。根据项目设计要求和地形类别,说明成图方法和图幅等高距。平面和高程控制点的布设方案以及有关的技术要求。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的施测方法、技术要求、限差规定和精度估算。各地图要素的测绘及表示方法,图廓内外注记整饰的要求,采用新技术、使用新设备的有关规定和精度估算。)建议和措施说明为完成设计区域的工作任务而必须采取的措施和作业的建议。)附图和附表4.2.5报批专业设计书经生产单位主管业务负责人审核签字后报批,经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或任务下达单位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5平面控制测量5.1高级地形控制点平面位置测量5.1.1一般规定5.1.1.1高级地形控制点分5级和10级两种。测量时应尽量按5级进行加密:当5级点的密度不足时,才用10级点作进一步加密。5.1.1.25级高级地形控制点以三角点或精密导线点为基础,采用逐级或越级加密的方法加密。5.1.1.3高级地形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一般采用小三角测量和导线测量的方法测定,也可采用GPS测量的方法施测。5.1.1.3.1小三角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的规定。3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知识点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