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论攻坚-法理学 主讲教师:李斌 授课时间:2019.03.29 粉笔公考官方微信 1 理论攻坚理论攻坚-法理学(讲义)法理学(讲义)第一章第一章 法理学法理学 第一节第一节 法的概述法的概述 一、法的概念 法是指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义务为基础,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二、法的特征 1.规范性。2.国家意志性。3.普遍性。4.强制性。5.程序性。6.可诉性。三、法的作用(一)法的规范作用 1.指引作用:法对个体行为的指引作用,包括确定的指引、有选择的指引。确定指引一般是规定
2、义务的规范所具有的作用,有选择的指引一般是规定权利的规范所具有的作用。2.评价作用:法作为尺度和标准对他人的行为的作用。3.预测作用:法对当事人双方之间的行为的作用。4.强制作用:法对违法犯罪者的行为的作用。5.教育作用:通过法的实施使法律对一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这种作用具体表现为示范作用和警示作用。(二)法的社会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是指维护特定人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的社会作用大体上分为两大方面: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四、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1.法与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法,法服务于经济基础。2.法与政治 法与政治同属于上层建筑,法在多大程度离不开
3、政治,政治便在多大程度离不开法。3.法与道德 法与道德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法与道德具有互补性。区别:(1)法与道德的生成方式和形态不同;2 (2)法和道德的表现形式不同;(3)法和道德的评价标准不同;(4)法和道德的调整范围不尽相同;(5)保证法和道德实施的手段不同。4.法与宗教 法与宗教在一定意义都属于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特定人群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是社会规范,都能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但是宗教同时也能控制人的精神。5.法与执政党政策 区别:(1)意志属性不同;(2)表现形式不同;(3)实施的途径和保障方式不同;(4)稳定程度、程序化程度不同。真题演练 1.(单选)法的主要内容是()。A
4、.国家意志 B.党的政策 C.权利义务 D.社会关系 2.(单选)法的评价作用对象是()。A.他人的行为 B.自己的行为 C.相互间的行为 D.违法犯罪者的行为 3.(单选)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本科学历才有资格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小王想参加国家司法考试,法学专业专科毕业后又继续读本科。这体现了法的()。A.指引作用 B.教育作用 C.评价作用 D.强制作用 4.(单选)经济基础与法的关系是()。A.法始终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B.经济基础始终与法保持一致 3 C.法决定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反作用于法 D.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5.(单选)关于法的国家强制性,表述正确的是()。A.法是
5、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国家强制性 B.法是由人的自觉性保证实施的,但也具有国家强制力 C.国家强制力是保证法实施的唯一力量 D.任何情况下法的实施都必须借助于国家强制力 6.(单选)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法律重视程序,不讲效率 法律调整外在行为,不干预人的思想观念 法律反映客观规律,不体现人的意志 A.B.C.D.7.(单选)法律实施最主要的保证是()。A.宗教信仰 B.道德评价 C.风俗习惯 D.国家强制力 8.(单选)下列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法律和道德都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均具有规范性 B.违法行为一定是违反道德的,但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都违法 C.法律由国
6、家强制力保障实施,而道德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自律得以实施 D.法律和道德可以互为促进 9.(单选)下列关于法律的说法正确的是()。A.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只有阶级统治这种职能 B.法律与政治的关系中法律起主导作用 C.法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D.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这是它同其他社会规范相区别的最主要之处 10.(判断)法的内容、产生、变更都是由统治阶级所处的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4 11.(判断)法是各阶级意志的共同体现。()第二节第二节 法律关系法律关系 一、概念 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二、主体 法律关系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权利
7、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在中国,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以下几类:1.自然人;2.法人;3.其他组织;4.国家。三、内容 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法律上的权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体可以自主决定作出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手段。法律上的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对法律关系主体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与权利相对应。四、客体 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法律关系客体包括以下几类:1.物;2.人身;3.智力成果;4.行为结果。五、形成、变更与消灭 1.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形成、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依据,没有一定的法律规范
8、就不会有相应的法律关系。2.法律事实 所谓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和消灭必须具备直接的前提条件,它是法律规范与法律关系联系的中介。依是否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作标准,可以将法律事实大体上分为两类,即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5 真题演练 1.(多选)法律关系构成的要素包括()。A.法律关系客体 B.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C.法律后果 D.法律关系主体 2.(单选)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和消灭需要两个条件,法律事实和()。A.法律关系主体 B.法律关系客体 C.正义 D.法律规范 3.(单选)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法律关系主体之
9、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二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下列关于法律权利和义务相互关系的表述中,哪种说法没有正确提示这一关系?()A.权利和义务再发了关系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 B.享有权利是为了更好的履行义务 C.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发展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D.义务的设定目的是为了保障权利的实现 4.(单选)法律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能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属于()。A.法律解释 B.法律事件 C.法律行为 D.法律部门 5.(单选)下列不属于法律行为的是()。A.张某将自己的汽车赠与李某 B.王某和赵某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 C.郑某和刘某成立一合伙企业 D.宋某的院墙倒
10、塌砸伤了周某 第三节第三节 法的效力法的效力 一、法的效力的层次 法的效力层次是指规范性法律文件之间的效力等级关系。我国法的效力层次可以概括为:6 1.上位法的效力高于下位法;2.在同一位阶的法律之间,特别法优于一般法;3.同一机关制定两法,新法优于旧法。二、法的效力范围 法的效力范围指法对什么对象、在什么时间、什么空间有效。明确法的效力范围,是法的遵守和适用的一个前提。1.对人的效力 法对人的效力,是指法律对谁有效力,适用于哪些人。包括:(1)属人主义;(2)属地主义;(3)保护主义;(4)以属地主义为主,与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2.法的空间效力 法的空间效力,指法在哪些地域有效力,适用
11、于哪些地区。一般来说,一国法律适用于该国主权范围所及的全部领域,包括领土、领水及其底土和领空。根据有关国际条约的规定,一国的法律也可以适用于本国驻外使馆、在外船舶及飞机。3.法的时间效力 法的时间效力,指法何时生效、何时终止效力以及法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有无溯及力。(1)法的生效时间;(2)法终止生效的时间;(3)法的溯及力。真题演练 1.(单选)在我国,凡是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除非有特殊规定,在我国的全部领域内发生效力。这主要体现了法()。A.在空间上的效力 B.在时间上的效力 C.对人的效力 D.对物的效力 2.(多选)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生效范围或者适用范
12、围,即()。A.对人的效力 B.对物的效力 C.时间上的效力 D.空间上的效力 7 3.(单选)按照律师法规定,申请领取律师执业证书,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是否颁发的决定,而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行政机关一般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2004年7月初,张某向省司法厅申请领取律师执业证书,司法厅的正确做法是()。A.依据律师法,在30日内作出是否颁发的决定 B.依据行政许可法,在20日内作出是否颁发的决定 C.因法律关于期限的规定不一致,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后再作决定 D.可以选择依据律师法或者行政许可法关于期限的规定作出决定 4.(单选)我国
13、对法律溯及力问题,实行的原则是()。A.法在任何情况下均溯及既往 B.法在任何情况下均不溯及既往 C.法在一般情况下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D.法在一般情况下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5.(单选)在法律对人的效力方面,我国采取的原则是()。A.属地主义和保护主义 B.属人主义和保护主义 C.以属地主义为主,与属人主义和保护主义相结合 D.以属人主义为主,与属地主义和保护主义相结合 第四节第四节 立法立法 一、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 1.立法权(1)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2)行政法规
14、:国务院。(3)地方性法规: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及其常委会。(4)部门规章: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5)地方政府规章: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6)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人大。2.立法的效力(1)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2)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3)本级地方性法规本级地方政府规章。(4)省级地方性法规设区的市的地方性法规。(5)省级地方政府规章设区的市的地方政府规章。8 3.立法裁决(1)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
15、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2)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二、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 法律部门也称部门法,是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所划定的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法律体系和法系不是一个概念。法律体系,也称为部门法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主要由 7 个法律部门构成。分别是: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
16、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三、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不同的分类。但是,在法律事件中,法的渊源最主要的分类是正式的法的渊源和非正式的法的渊源。正式的法的渊源主要为制定法,如宪法、法律、法规等即不同国家机关根据具体职权和程序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非正式的法的渊源则指不具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效力,但具有法律说服力的那些资料,如正义标准、理性原则、公共政策、道德理念、社会思潮、习惯、乡规民约、社团规章、权威性法学著作等。9 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主要为以宪法为核心的各种制定法,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等。真题演练 1.(单选)下列关于法律体系的表述中,
17、不正确的是()。A.法律体系由法律部门组成 B.宪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核心 C.中华法系也即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法律体系是一国法律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2.(单选)我国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主体,限于()。A.国务院 B.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 C.国务院及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 D.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及较大市的人民政府 3.(单选)山东省实施办法由山东省十一届人大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并通过,该办法属于()。A.法律 B.地方性法规 C.规章 D.规范性文件 4.(单选)下列关于法的效力排列正确的是()。A.宪法法律行政法规 B.法律部门规章行政法规 C.本级地方政府规章本级地方性法规 D.设区的市
18、的地方政府规章省级地方政府规章 5.(单选)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下列构成违宪或违法的行为是()。A.国家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 B.某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本自治州的自治条例 C.国务院某部发布关于认真学习贯彻的通知 D.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 6.(多选)“规章”可以由下列哪个主体来制定?()A.国务院 10 B.司法部 C.吉林省政府 D.吉林省人大 7.(单选)所谓法的渊源,是指法的具体的外部表现形态,下列不属于我国法的渊源的是()。A.宪法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我国尚未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 8.(单选)根据我国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行使国家
19、立法权。A.国务院 B.中共中央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最高人民法院 第五节第五节 法的实施法的实施 一、法的实施概述 1.法的实施,是指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2.法的实施方式,可以分为三种:法的执行;法的适用;法的遵守。二、执法(一)含义 执法,又称法的执行。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的活动。(二)特征 1.执法是以国家的名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具有国家权威性。2.执法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3.执法具有国家强制性。4.执法具有主动性和单方面性。三、司法(一)含义 司法,又称法的适用,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
20、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二)特点 1.司法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按照法定职权实施法律的专门活动,具有国家权威性。11 2.司法是司法机关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实施法律的活动,具有国家强制性。3.司法具有严格的程序性及合法性。4.司法必须有表明法的适用结果的法律文书。(三)司法与执法的区别 1.主体不同。2.内容不同。3.程序性要求不同。4.主动性不同。四、守法(一)含义 守法,又称法的遵守,是指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以法律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活动。(二)守法的构成要素 1.守法的主体:所有人都是守法的主体,所有组织都有义务守法。在当今中国,党政
21、领导干部带头守法、模范守法,是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2.守法的范围:既要遵守宪法和法律,也要遵守与宪法和法律相符合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等。3.守法的内容:行使法律权利和履行法律义务。五、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根据违法行为所违反的法律的性质,可以把法律责任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违宪责任。真题演练 1.(多选)法的实施的主要形式包括()。A.守法 B.执法 C.司法 D.立法 2.(单选)法律实施可以分为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几个环节。其中,执法的主体是()。A.国家权力机关 B.国家检察机关
22、C.国家审判机关 D.国家行政机关 12 3.(单选)()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具有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A.法的遵守 B.法的执行 C.法的适用 D.法律解释 4.(单选)某局会计李某给检察机关写举报信,反映局长范某违法挪用大笔公款行为,李某这一行为属于()。A.法的执行 B.法的遵守 C.法的适用 D.法的解释 5.(单选)下列选项属于执法活动的是()。A.李某遭王某殴打而向公安机关报警 B.检察机关根据群众检举对某人的受贿行为进行侦查 C.税务人员认为张某有偷税行为而查办该案件 D.法官出差办案途中发现两个人发生口角,依法律和事实对两人进行劝解 6.(单选)下列有关执
23、法与守法的说法正确的是()。A.执法的主体不仅包括国家机关,也包括所有的法人;守法的主体不仅包括国家机关,也包括所有的法人和自然人 B.行政机关的执法具有主动性,公民的守法具有被动性 C.执法是执法主体将法律实施于其他机关、团体或个人的活动,守法是一切机关、团体或个人实施法律的活动 D.执法须遵循程序性要求,守法无须遵循程序性要求 7.(多选)下列哪些情况会导致法律责任?()。A.保安员曲某收 5 元自行车停车费,并不给收据 B.姜某向报社写信揭露某纪录片造假,报社没有刊登 C.冯某经公共汽车售票员提醒后仍不给抱小孩的乘客让座,小孩被拥挤受伤 D.塑胶五金厂要求工人一天至少工作 15 小时,加
24、班费为每小时 1.5 元 8.(判断)法的实施仅指国家专门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将法律规范运用到具体案件中的活动,一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无此权力。()13 理论攻坚理论攻坚-法理学法理学(笔记)(笔记)【说在课前】1.本节课是法律的第一节课,在上课过程中老师会带着大家复习知识点,讲完理论之后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梳理。其次,无需考虑记笔记的问题,需要记笔记的地方老师会明确提示,没有提示的不用记笔记。2.答疑问题:(1)问卷星:https:/www.wjx.top/jq/34077033.aspx,做题或者理论知识有问题可以提交到答疑链接中,后续会有专门的法律录播课程添加。(2)课上代表性的问题
25、老师会进行解答。3.如何学:法律的学习需要记忆,但法理学也不是全都需要死记硬背,很多内容通过理解就可以掌握。1.国务院某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与某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效力没有高下之分,在发生冲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国务院直接决定如何适用 B.由国务院提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直接适用。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提交全国人常裁决【解析】1.比如山东省人大与公安部相比,公安部与国务院之间是上下级领导关系,意味着公安部可以理解为是国务院的“儿子”,而山东省人大是人大系统,与国务院之间无上下级关系,意味着人大是“外人”,当两者发生冲突时要避免护短。如果国务院认为“外人”做得对
26、,就直接用“外人”的;如果认为“儿子”做得对有护短的嫌疑,需提交全国人常裁决。【选 B】2.国务院某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与某省政府制定的地方政府规章,效力没有高下之分,在发生冲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国务院直接决定如何适用 B.由国务院提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直接适用。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提交全国人常裁决【解析】2.公安部是国务院“儿子”,山东省政府也是国务院的“儿子”,二者发生冲突时,找共同上级决定即可。【选 A】第一章第一章 法理学法理学 第一节第一节 法的概述法的概述 一、法的概念 法是指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7、14 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义务为基础,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解析】1.法的概念:概念无需死记硬背,掌握关键词即可。2.关键词:(1)国家: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2)制定:从无到有的过程,比如我国以前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2018 年 3月份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3)认可:以前就有但不是法律,统治阶级上升为法律的过程,比如之前“三个代表”思想是江泽民同志提出党内的指导思想,2004 年“三个代表”写入宪法,具有宪法效力。法在原始社会就有(错误),法在国家产生、阶级出现后才有(正确),原因:原始社会既没有国家,也没有阶级划分,因此也没
28、有法。(4)法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比如公安、军队、监狱等。国家强制力是法实施的唯一保障手段(错误)。国家强制力是法实施的最后保障手段(正确),原因:法律除了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还可以依靠百姓自觉守法、普法教育,只有不遵守法律时,国家强制力才发挥作用。(5)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物质决定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属于经济范畴,法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因此物质决定法。(6)统治阶级的意志:我国的统治阶级是人民。注意: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7)以权利和义务为基础:也是主要内容,比如宪法规定有言论自由权、选举权,也规定有服兵役的义务。(8)行为规范体系:法律调整人的行为,而不调整人的思想,比如张三长得特
29、别好看,李四就想让张三当自己的老公,但张三即将结婚,李四就躺在床上想如何破坏他的婚礼,让张三当自己的老公。二、法的特征 1.规范性。2.国家意志性。3.普遍性。4.强制性。5.程序性。6.可诉性。【解析】法的特征:理解含义即可。(1)规范性(重点):制约行为,法律提供一种行为模式,告诉人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比如刑法中规定强奸、拐卖犯法,百姓通过学习法律就可以规范自己的行为。(2)国家意志性: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一国统治阶级的意志。15 (3)普遍性(重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在立法上允许有合理的差别对待,比如拐卖罪,针对的对象是妇女、儿童,没有拐卖成年男人罪,就是立法上的区别对待。(
30、4)强制性:必须遵守法律,比如张三欠李四 10 万元,如果张三不还,李四可以起诉张三,胜诉后进入执行程序,可以拍卖张三的财产、划拨存款等。(5)程序性:尤其体现在诉讼中,比如打官司要先起诉,法院受理后进入一审程序,一审不服再提起二审,不能越过一审直接进入二审。(6)可诉性:“诉”可以理解为诉讼的意思,当人们的权益遭受侵害时,可以通过诉讼等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法的作用(一)法的规范作用 1.指引作用:法对个体行为的指引作用,包括确定的指引、有选择的指引。确定指引一般是规定义务的规范所具有的作用,有选择的指引一般是规定权利的规范所具有的作用。2.评价作用:法作为尺度和标准对他人的行为的作用
31、。3.预测作用:法对当事人双方之间的行为的作用。4.强制作用:法对违法犯罪者的行为的作用。5.教育作用:通过法的实施使法律对一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这种作用具体表现为示范作用和警示作用。【解析】1.法的作用: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一般考查法的规范作用。2.法的规范作用:考查如何区分。(1)指引作用:针对本人的行为。(2)评价作用:针对他人的行为。(3)预测作用:针对双方之间(相互)。(4)强制作用:针对违法犯罪者。(5)教育作用:针对一般人,通过典型案例对一般人起警示、示范作用。3.例子:醉驾入刑,甲、乙两人喝酒,乙觉得自己喝多了,认为自己不能开车回家,是法对乙本人行为的指引,属于指引作用
32、。甲、乙喝酒后乙要开车上路,甲表示乙的行为涉嫌违法,此时属于评价作用,是对乙行为的评价。乙不听劝阻开车上路,甲预测乙上路后遇到警察,警察看到乙会将其拦下来,属于预测作用(双方之间的行为)。乙开车上路后果然被抓,被判处拘役 6 个月,此时属于强制作用,针对违法犯罪者。乙的案例告知大家不能酒驾,乙的行为对社会大众起到的警示教育作用。(二)法的社会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是指维护特定人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的社会作用大体上分为两大方面: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解析】16 法的社会作用:(1)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通过打击犯罪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人民统治。(2
33、)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比如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法是万能的,可以调整一切社会关系(错误),原因:法具有局限性,调整的范围是有限的,比如法律不调整恋爱关系。四、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解析】共五对关系,重点掌握法和道德之间的关系。1.法与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法,法服务于经济基础。2.法与政治 法与政治同属于上层建筑,法在多大程度离不开政治,政治便在多大程度离不开法。【解析】1.法与经济:能选出谁决定谁即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因此经济基础决定法。2.法与政治:同属于上层建筑,二者之间相互离不开。(1)政治主导法(正确),原因:理论上而言,谁在政治上取得胜利,谁就是统治阶级,统
34、治阶级可以决定法的形式和内容。比如我国在 1949 年之前采用六法全书,体系和理论都很完善,现在台湾地区仍沿用六法全书,1949 年后废除六法全书,因为 1949 年之前蒋介石执政,1949 年后毛主席执政,蒋介石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毛主席代表无产阶级、贫下中农的利益,当政治上发生变化,法律也发生变化,因此是政治主导法。(2)法主导政治(错误)。3.法与道德 法与道德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法与道德具有互补性。区别:(1)法与道德的生成方式和形态不同;(2)法和道德的表现形式不同;(3)法和道德的评价标准不同;(4)法和道德的调整范围不尽相同;(5)保证法和道德实施的手段不同。【解析】1.法与道德:
35、法与道德具有互补性,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1)生成方式不同: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道德不是由国家制定的,而是自发形成、约定俗成的,比如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是在 17 历史文化中逐渐形成。(2)表现形式不同:法的表形形式:法典、法条,比如刑法 民法总则 宪法,刑法中第一条、第二条是法条。道德的表现形式:人们的言论、行为,比如甲看到老太太摔倒,甲不仅不扶还骂老太太,此时行为和言论不符合道德标准。(3)评价标准不同:法律:评价标准统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道德:评价标准不统一,比如 2008 年汶川地震,老师“范跑跑”扔下学生跑走,针对此事件网上出现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认为“范跑跑”作为人,在
36、重大灾害面前保护自己是本能,不违背道德;另一种声音认为“范跑跑”作为老师要爱护学生,扔下学生跑走违背师德,针对同一事件出现两种不同的结论,就是因为道德评价标准不统一。再如父亲看到自己的儿子与邻居家的儿子同时落水,作为父亲第一时间救自己的儿子,但有些键盘侠认为要先救邻居的儿子,是一种道德绑架。(4)调整范围不尽相同:道德的调整范围更广,比如道德可以调整恋爱关系、让座问题。(5)保证实施的手段不同:法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而道德依靠舆论和自觉,比如公交车让座问题,自觉让座没有问题,如果不让座有的老头、老太太会施加舆论压力。2.判断:(1)违反法律的行为一定是违反道德的(错误),原因:比如山东辱母
37、杀人案,当事人于欢因看到自己的母亲遭到侮辱而杀害他人,于欢杀人的行为从法律而言是违法的,从道德而言不会认为于欢是道德败坏的人,当时很多网友从道德层面同情于欢,虽然行为违法,但不违反道德。(2)违反道德的行为一定是违反法律的(错误),原因:比如不让座违背道德,但是没有法律规定必须让座。4.法与宗教 法与宗教在一定意义都属于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特定人群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是社会规范,都能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但是宗教同时也能控制人的精神。【解析】法与宗教:几乎不考,简单了解即可。(1)相同点:都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2)不同点:宗教控制人的精神,比如佛教、道教,讲因果报应、道德轮回。5.法与执
38、政党政策 区别:(1)意志属性不同;18 (2)表现形式不同;(3)实施的途径和保障方式不同;(4)稳定程度、程序化程度不同。【解析】1.法与执政党政策的区别:(1)意志属性不同:法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在我国体现为人民的意志;党的政策只能代表党的意志。(2)表现形式:法表现为法典、法条;党的政策可以表现为党的决议、宣言、声明、通知等。(3)保障方式:法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党的政策依靠党纪、党章保障实施。(4)稳定程度、程序化程度不同:重点。稳定程度:法更稳定,比如我国宪法,第四次修宪是 2004 年,到 2018 年才进行第五次修改,中间间隔 14 年,因此稳定化程度较高。程度化程度:程序性是
39、法的基本特征之一,法的程序化程度更高。2.在我国是党的政策指导法,习近平总书记说“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领导一切”,因此是党的政策指导法。【思维导图】【梳理】1.国家强制力是最后保障;法由物质决定(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反映人民的意志;法的主要内容/基础是权利义务;法是规范体系,规范的是行为。2.法提供行为模式,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体现法的规范性特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体现普遍性。当权益遭受侵害时可以通过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体现可诉性特征。19 3.法的作用包括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学了法律之后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是指引作用;对于他人行为是否合法进行衡量,是评价作用;通过法律可以
40、预测双方之间的行为,是预测作用;某人的案例敲响警钟,是教育作用;本身是违法犯罪者,是强制作用。4.自发形成的、表现的是言论和行为,是道德。违法行为一定违反道德(错误),原因:违法不一定违背道德,违背道德的不一定违法。5.道德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错误),原因:依靠舆论和自觉。6.政治主导法,党的政策指导法。真题演练 1.(单选)法的主要内容是()。A.国家意志 B.党的政策 C.权利义务 D.社会关系【解析】1.C 项正确: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选 C】2.(单选)法的评价作用对象是()。A.他人的行为 B.自己的行为 C.相互间的行为 D.违法犯罪者的行为【解析】2.A 项正确:评价他人
41、行为。B 项错误:指引作用。C 项错误:预测作用。D项错误:强制作用。【选 A】3.(单选)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本科学历才有资格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小王想参加国家司法考试,法学专业专科毕业后又继续读本科。这体现了法的()。A.指引作用 B.教育作用 C.评价作用 D.强制作用【解析】3.A 项正确:体现法律对小王本人行为的作用,是指引作用。B 项错误:通过典型案例起到示范警示。C 项错误:评价他人行为是否合法,是评价作用。【选 A】4.(单选)经济基础与法的关系是()。A.法始终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B.经济基础始终与法保持一致 C.法决定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反作用于法 20 D.经济基础决定法,
42、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解析】4.D 项正确:经济基础决定法。A、B 项错误:比如明朝在经济上有资本主义萌芽,但法律还是封建落后的。【选 D】5.(单选)关于法的国家强制性,表述正确的是()。A.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国家强制性 B.法是由人的自觉性保证实施的,但也具有国家强制力 C.国家强制力是保证法实施的唯一力量 D.任何情况下法的实施都必须借助于国家强制力【解析】5.B 项错误: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C 项错误:国家强制力是最后保障。D项错误:如果自觉守法,国家强制力不发挥作用。【选 A】【答案汇总】1-5:C/A/A/D/A 6.(单选)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法律重视程序,
43、不讲效率 法律调整外在行为,不干预人的思想观念 法律反映客观规律,不体现人的意志 A.B.C.D.【解析】6.B 项正确:错误,比如打官司,需要 100 年才能审完则不合适。正确,法律是行为规范体系。错误,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统治阶级是人民,人民是人。【选B】7.(单选)法律实施最主要的保证是()。A.宗教信仰 B.道德评价 C.风俗习惯 D.国家强制力【解析】7.D 项正确: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选 D】8.(单选)下列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法律和道德都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均具有规范性 B.违法行为一定是违反道德的,但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都违法 C.法律由国家强制
44、力保障实施,而道德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自律得以实施 21 D.法律和道德可以互为促进【解析】8.选非题。A 项正确:规范性指制约行为,法律可以制约行为,道德通过舆论和自觉保障实施。B 项错误:违法行为不一定违反道德。D 项正确: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互结合。【选 B】9.(单选)下列关于法律的说法正确的是()。A.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只有阶级统治这种职能 B.法律与政治的关系中法律起主导作用 C.法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D.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这是它同其他社会规范相区别的最主要之处【解析】9.A 项错误:包括维护阶级统治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B 项错误:政治主导法。C 项错误:法是随着国家、阶
45、级的产生而产生,原始社会没有法。【选 D】10.(判断)法的内容、产生、变更都是由统治阶级所处的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解析】10.物质决定法。【正确】11.(判断)法是各阶级意志的共同体现。()【解析】11.法只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不体现敌对势力、犯罪分子的意志。【错误】【答案汇总】6-10:B/D/B/D/正确;11:错误 第二节第二节 法律关系法律关系 一、概念 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解析】1.法律关系的本质是权利和义务关系,比如张三与李四之间存在债权债务关系,张三借李四 10 万元,李四是债权人,张三是债务人,张三有还钱的义务,李
46、四有收钱的权利。2.法律关系三要素:主体、客体、内容。二、主体 法律关系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在中国,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以下几类:1.自然人;2.法人;3.其他组织;4.国家。【解析】22 主体:法律关系的参加者。(1)自然人:活人,无论是精神病、小孩,还是植物人,都是自然人。(2)机构、组织:包括法人和其他组织。法人不是人,而是组织,可以独立承担责任,比如粉笔蓝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法人,可以独立承担责任。(3)国家: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成为主体,比如国家发行国债,相当于向百姓借钱,国家是债务人,百姓是债权人,形成债权债务的法律关系。三、内容 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
47、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法律上的权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体可以自主决定作出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手段。法律上的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对法律关系主体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与权利相对应。【解析】1.内容: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1)权利:自主决定,比如结婚是公民的权利,男性到了 22 周岁,女性到了 20 周岁,可以结婚,也可以不结婚。(2)义务:必须作出或不得作出一定的行为,比如必须纳税,不得随意侵犯他人的隐私权。2.判断:(1)在民主国家里,法律优先保障权利,而不是优先规定义务。民主和权利“捆绑”在一起,权利是主要的、第一位的,而义务是次要的、第二位的
48、。(2)履行义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享有权利(正确),原因:比如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公民虽然履行纳税的义务,但国家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更好地享受教育、医疗、养老等权利。四、客体 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法律关系客体包括以下几类:1.物;2.人身;3.智力成果;4.行为结果。【解析】客体: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1)物:各种客观的物体、实体,比如三八妇女节,张三送给李四一支口红和一部手机,口红和手机归李四所有。23 (2)人身:各种生理器官组成的整体,比如张三和李四是好朋友,李四的肾不好,张三将自己的一个肾移植给李四,肾属于生理器官。(3)智力
49、成果:主要体现在知识产权领域,比如著作、商标、专利,都凝结了人们的思维成果。(4)行为成果:也表述行为,比如张三花 58 元洗头,58 元不是为头发付钱,而是为洗头的行为、服务而付钱,客体是行为。再如张三装修房屋,付给装修师傅 10 万元,10 万元不是为房子付钱,而是为装修的服务、行为付钱。五、形成、变更与消灭 1.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形成、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依据,没有一定的法律规范就不会有相应的法律关系。2.法律事实 所谓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和消灭必须具备直接的前提条件,它是法律规范与法律关系
50、联系的中介。依是否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作标准,可以将法律事实大体上分为两类,即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解析】1.法律事实和法律规范的区分:(1)法律规范:依据,比如甲乙二人要结婚,依据的是我国的婚姻法,婚姻法称为法律规范。(2)法律事实:中介和条件,比如根据婚姻法规定到二人形成夫妻关系,中间需要到民政局登记领证,登记领证属于法律事实。(3)甲乙二人签订合同依据的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属于法律规范;甲乙存在签订合同的行为,签订合同是中介和条件,为法律事实。2.法律事实:(1)法律行为: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张三立下遗嘱,表明自己百年以后名下的所有存款都送给李四,名下所有房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