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_李宽.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348692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_李宽.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_李宽.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_李宽.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年第21卷第24期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2022(21)24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李宽贾永芳王寅【内容摘要】为了解蒙古族大学生民族认同、自尊、心理弹性和国家认同的关系,运用民族认同问卷、心理弹性量表简版、自尊量表和国家认同量表对 351 名蒙汉大学生调研,采用 SPSS20 0 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检验和 t 检验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在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上的得分较高并显著高于中点值;蒙古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和自尊呈显著性正相关,民族认同与心理弹性和自尊呈显著性正相关,而国家认同与心理弹性无显

2、著性相关。【关键词】大学生;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心理弹性【基金项目】本文为内蒙古教育厅项目(编号:NJSY21319)、内蒙古工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编号:2022245)、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研究基地项目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李宽(1985),男,内蒙古包头人,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贾永芳,王寅;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一、引言民族多元化和多样化,以及经济、信息和文化全球化等因素给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带来多层次和多方位的挑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的表现形式1。研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

3、系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稳定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认同指公民对个人所属国家在情感和心理上的认同、归属和认可程度,国家认同具有鲜明的政治性2。民族认同指个体对自身所属群体(族群)的积极评价、归属感和群体活动的参与程度3。积极心理品质是影响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生活中积极体验有利于增进个体对其他群体的认同4。积极心理品质体验更多的积极情绪,积极的情绪体验推动多元文化态度的形成,从而增进国家认同。心理弹性和自尊属于积极心理品质5。心理弹性也被称为心理韧性和抗逆力,指个体成功对抗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心理弹性是心理健康重要的保护因子,可提升个体的生活适应能力6。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积极评价

4、,自尊与心理健康存在正相关,自尊与国家认同存在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关系7。通过干预可提升心理弹性和自尊,因此研究心理弹性和自尊可提升国家认同的可操作性。大学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容易受到境外敌对势力的影响8。蒙古族大学生不仅要面对新环境中的生活适应、学习压力和人际调试等显性压力,还要面对角色转化、确认价值观和融入主流文化等隐性压力,由此可能产生逆境和内心冲突,而逆境和内心冲突可能影响蒙古族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和自尊以及生活满意度,从而影响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然而,以往并未关注蒙古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自尊和心理弹性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社会认同理论强调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会影响个体的知觉、

5、情绪和行为,个体可通过整合策略形成多元认同,而不是单一认同模式,具有多元认同的个体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认同理论也认为成熟的民族认同对个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其为个体提供更多的安全感,增加对外群体的接触,并且成熟的民族认同与积极的民族间认同态度存在正相关9。综上所述,本研究假设民族认同、心理弹性和自尊与国家认同呈显著性正相关。然而,以往对于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研究大多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分析为主,而以心理学视角下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并且以往研究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研究较少10 11。本研究为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也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参考。二、研究方法

6、(一)研究对象。采用方便取样法,调研内蒙古某高校大学生 375 人,去除无效问卷,回收问卷 351 份。年龄平均数为20.87,标准差为 1.64。有效样本中,男 127 人,占 36.2%,女224 人,占 63.8%;蒙古族 176 人,占 50.1%,汉族 162 人,46.2%,其他民族 13 人,占 3.7%。(二)研究工具。心理弹性量表简版共 10 题,本文采用YU 等人中文版的研究,大学生版由陈维等人编制。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民族认同问卷,采用史文慧改编自 Phin-ney 的问卷,原问卷共 14 题,改编后共 11 题,采用五级评分;自尊量表,该量表共 10 题,由 ose

7、nberg 编制,采用四级评分。根据田录梅等建议去掉第 8 题,得分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总分为 36 分;国家认同量表,改编至李春玲和刘森林的问卷,共 6 题,采用五级评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三)统计方法。采用 SPSS20 0 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 t 检验等方法,了解各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 Harman 单因素检验,得到 6 个因子特征根大于 1,最大因子的解释变异量为 24.78%,低于 40%的临界值,说明该数据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6212022年第21卷第24期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24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三、结

8、果与分析(一)整体分析。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平均数为 4.6,与选项中点值“3”进行单样本 t 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t=128.95,df=350,p 0.05)说明大学生国家认同高于平均数,具有较高的国家认同水平。其中汉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得分的平均数为 4.74,蒙古族大学生得分的平均数为 4.48,均大于中值点 3 分,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1)。蒙古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得分平均数为 4.29,显著大于平均数,说明蒙古族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蒙古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得分(M=4.48 SD=0.75)显著高于其在民族认同(M=4.29,SD=0.59)上的得分(t=0.19 SD

9、=0.84,p 0.01)。(二)统计学变量在民族认同、心理弹性、自尊和国家认同间的差异分析。通过单因素 t 检验发现,蒙古族与汉族学生在民族认同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而蒙古族学生在心理弹性(33.58 6.54)、自尊(26.08 4.24)和国家认同(26.08 4.24)得分上显著低于汉族大学生在心理弹性(35.64 6.54)、自尊(27.35 4.80)和国家认同(4.73 0.56)上的得分(t=2.06,t=1.27,t=0.26,P 0.05),但蒙古族大学生在民族认同得分上与汉族大学生在民族认同得分上并未有显著差异(t=0.05,P 0.05)。但蒙汉大学生在民

10、族认同、心理弹性、自尊和国家认同得分均高于平均数。(三)蒙古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弹性、自尊和国家认同的相关分析。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民族认同(4.29 0.60)与国家认同(4.48 0.75)、心理弹性(33.58 6.54)和自尊(26.08 4.24)呈显著性正相关,以上四个变量两两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详见表 1。表 1蒙古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弹性、自尊与国家认同的相关性(r 值)变量MSD12341 民族认同4.290.6012 心理弹性 33.586.540.283 自尊26.084.240.310.444 国家认同4.480.750.250.150.19*1注:*代表 P 0.0

11、5;代表 P 0.001通过表 1 得知,蒙古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心理弹性、自尊和国家认同呈显著性正相关;心理弹性与自尊、民族认同呈显著性正相关,而与国家认同无显著性相关;自尊与民族认同、心理弹性和国家认同呈显著性正相关;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和自尊呈显著性正相关,而与心理弹性无显著性相关。四、讨论通过描述性统计发现,蒙古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都具有中等以上的国家认同分值,并且蒙古族大学生在国家认同得分上显著高于其在民族认同上的得分,说明蒙古族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国家认同,从相关分析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呈正相关。该结论也进一步验证了国家认同是更高层次的民族认同,该结论也部分解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蒙古

12、族和汉族大学生的接触和良好互动也是国家认同得分高的重要原因,群际接触理论认为,不同种族间良好的社会人际互动和情感体验是提升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条件。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呈显著正相关表明蒙古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的高度认同与高国家认同有关,该结论也证明了认同共生相关理论的合理性,即个体可通过调试策略整合多元认同,并且多元认同并不以压力或牺牲个别认同为代价。该结论并未验证西方学者提出的国家认同与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的族群认同之间是对立冲突的相关理论。可能与中西方文化及国家制度有关,西方国家奉行个人利益至上,社会阶层分化严重,民族矛盾问题非常突出,如美国的“弗洛伊德案”。而我国奉行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将少数民

13、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党的初心和使命,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确立了工作目标与方向,也为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根本遵循12。蒙古族大学生在心理弹性、自尊和国家认同方面显著低于汉族大学生,可能与大学生环境适应有关,蒙古族大学生不仅要面临大学校园新的学习、人际和生活环境,而且还需面对新的语言环境、风俗习惯和校园文化等。大多数蒙古族大学生步入高校前主要生活在以蒙古族为主的社区和校园环境中,陌生环境对其消极自我评价和能力具有重

14、要影响。然而,蒙汉大学生在心理弹性、自尊和国家认同得分均高于平均分,说明蒙汉大学生均具有较高的心理弹性、自尊和国家认同。蒙古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和自尊呈显著性正相关。说明对本族群有高积极认同的大学生也可能对国家有高的积极认同,对自我有高积极评价的个体也可能有较高的国家认同。该研究也进一步验证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并不是对立矛盾的关系,而可以兼容并存,二者之间的正相关也可能与个人的自尊有重要关系,即有较高民族认同的个体有较高的自尊水平和自我评价,而良好的自我评价是个体对外在环境认识的重要条件13。本研究虽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蒙古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相关结论,对提升蒙古族大学生的民族认

15、同和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取样少,采用横断调研的方法使结论的推广具有局限性。【参考文献】1 虎有泽,云中 国家认同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J 贵州民族研究,2018,39(11):1 6 2 张金洪,蒲瑶 大凉山彝族青少年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实证研究 J 贵州民族研究,2016,37(6):5 10 3 赵科,杨丽宏 民族认同、民族文化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对少数民族学生幸福感的影响J 民族教育研究,2019,30(5):147 152 4 吕催芳 大学场域与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 基于学校生活满意度和多元文化理念的中介作用分析J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1,2:81 97721产业与科

16、技论坛2022年第21卷第24期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2022(21)24再论历史唯物主义 以感性为维度裴云飞【内容摘要】马克思创建了“感性活动”的新概念,他从历史的“生存”必然性出发结合经济学知识探索了“自然分工”与“私有财产”的历史关系,发现了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一定的历史制度内,被压迫的、具有共同劳动特点的、处于分工基础上的一些人,为了克服感性冲突的这个目的,运用由他们结合而形成的社会存在,以现实的物质力量(或生产力)而在实践中把握一系列必然性,去改变矛盾的体制关系从而将社会带入下一个发展环节”,这应该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感性展现。在具有鲜明无产阶级立场上的“历史唯物主义”中,抽象的“人权”变成了普遍的“人民”,从而才能形成目前为止人类自我认识的最高境界 历史是人民的历史,历史是由人民所创造出来的。【关键词】感性活动;生产力;生产关系;私有财产;历史唯物主义【作者单位】裴云飞,河南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税务学院马克思在改造黑格尔“劳动”辩证法的基础上,建构了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对象性劳动”观,并且马克思凭借此“劳动存在论”推开了历史唯物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