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学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1中国古代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doc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3551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学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1中国古代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3学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1中国古代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3学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1中国古代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3学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1中国古代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3学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1中国古代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3学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1中国古代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3年四川南充二模)春秋以来,从贵族到平民的丧葬普遍逾礼,到了战国时,修墓道不用天子批准了,不但中型墓出现墓道,连小型平民墓也起而效尤。这种现象说明()A诸侯已经取代周天子B血缘关系被打破C中央集权制度已形成 D平民地位的提高解析:选D春秋战国以来,从贵族到平民的丧葬普遍逾礼的情形,说明由于经济上、政治上平民地位的提高,“礼”不再是贵族的专利,故选D项;春秋时期虽然周天子的地位受到冲击,但诸侯没有取代周天子,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政治上平民地位的提高,而不是血缘关系被打破,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已形成是在秦朝,排除C

2、项。2(2023年山东青岛调研)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是故天子、诸侯虽无大宗之名,而有大宗之实。”这说明()A天子是天下之大宗 B诸侯在本国是大宗C天子诸侯均行宗法 D诸侯冲击天子地位解析:选C由“是故天子、诸侯虽无大宗之名,而有大宗之实”可见均实行了宗法制,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3(2023年河北张家口调研)周王朝实行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度。通过分封,周王同姓、母弟和异姓功臣于各要冲地区建立了封国。西周的分封制()A授土授民强化了王室集权B加强了对广大地区的有效管理C使贵族政治影响边远民族D消除了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解析:选B依所学可知,分封制下,诸

3、侯国是相立独立的政治实体,诸侯国君享有世袭统治权,容易形成分裂割据势力,故A、D两项错误;据材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并结合所学可知,广建封国有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而达到巩固周王室的目的,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分封制的作用,而未涉及边远民族,故C项错误。4(2023年新疆乌鲁木齐一模)古代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的说法,到秦始皇时期,“不论是天地鬼神、山川灵怪还是日月星辰,全都作为祭祀的对象”。这反映出()A周朝礼乐制度遭到破坏B秦朝继承了古代的祭祀制度C秦始皇不遵循古代礼制D秦朝大一统君主专制的形成解析:选D材料信息“不论是天地鬼神、山川灵怪还是日月星辰,全都作

4、为祭祀的对象”说明秦始皇统一后建立了不同于分封制下的新的帝王祭祀体系,这也是秦始皇一统天下,构建专制权威的表现,故选D项;材料显示的是秦朝的祭祀制度,而不是周朝的社会状况,排除A项;秦朝改变了古代的祭祀制度,排除B项;秦始皇不遵循古代礼制,是材料的表面信息,不能反映秦始皇这种做法背后的实质问题,排除C项。5(2023年河南六市一模)宋代科举考试不断完善,竞争日趋激烈。据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统计1106年州试录取率为3%,1190年下降为1.3%,到13世纪仅为1%。这一现象说明()A考试人数逐年下降B统治基础日益受到削弱C精英教育不断强化D社会矛盾必将日趋尖锐解析:选C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科举

5、考试州的录取率不断下降,这说明了宋代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愈加严格,体现了精英教育的特征,故选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录取率的降低并不意味着考试人数下降,排除A项;录取率低不能说明录取的总人数在减少,不能体现入仕为官的人数降低,所以不能得出统治基础日益受到削弱,排除B项;“必将”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6(2023年安徽“江南十校”一模)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A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B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C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D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

6、制和察举制下官员的任免都是依据才能而非血缘,所以说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使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故选A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排除B项;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变化对中央集权的变化有主要影响,但促进社会转型夸大了其作用,排除C项;地方势力对集权的发展有影响,不能起决定作用,排除D项。7(2023年内蒙古鄂尔多斯一模)西汉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这反映了()A中央权威的加强B“大一统”局面开始形成C刺史制度的变革D皇帝权力开始走向了衰落解析

7、:选A据材料可知西汉的监督权既监察皇帝又监督政府(中央、地方),监督权的强大反映的是中央权威的加强,故选A项;“大一统”局面开始形成于秦朝,两汉是巩固时期,排除B项;汉武帝为监督郡国长官而专门设立十三州刺史,成为地方的专职监察官员,材料强调的是御史大夫,排除C项;中国古代皇权是不断加强的,材料的主旨是御史大夫的监督权,监察皇帝不能说明皇帝权力的衰落,只能说对皇权有一定制约,排除D项。8(2023年江西上饶六校联考)元代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如下:其一,长官拟定所议之事;其二,官员同堂议论;其三,长官综合所议做出裁决;其四,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这一做法()A便于实现对朝政的控制B避免了官僚

8、之间的内斗C制约了行省长官的权力D提高了行省议事的效率解析:选C行省长官不能单独决策,进而制约了行省长官的权力,与材料中“官员同堂议论”“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相符,故选C项;材料中“行省重大事务”是地方而非朝政,排除A项;“避免了官僚之间的内斗”与材料中“官员同堂议论”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官员同堂议论”也会出现争议甚至扯皮,不一定提高了行省效率,排除D项。9(2023年广东江门一模)北宋时,哲宗下诏:“初除转运判官、提举官须实历知县以上亲民人,提点刑狱以上须实历知州或通判人。”意即监司的官员必须有出任知县、知州或通判的经验。该项措施()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B强化了各机构之间的制衡

9、C能遏制地方官员贪污腐化D有助于提升监察官员素质解析:选D通过题干中“监司的官员必须有出任知县、知州或通判的经验”,可知宋朝对官员基层工作经验的重视,这有利于监察官员素质的提升,故选D项;“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宋朝重视监察官员的基层经验,没有体现各机构之间的制衡关系,排除B项;官员的腐败问题在古代中国专制体制之下得不到有效的遏制,排除C项。10(2023年福建福州质量检测)明朝在中央各部均设六科给事中,除对六部进行科抄、科参(均指监察各部事务)外,还具有侍从、规谏、封驳(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等职能。据此可知()A内阁学士形同虚设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C皇

10、帝直接掌管六部D专制皇权达到顶峰解析:选B由“侍从、规谏、封驳(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可知,这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的随意性,故选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内阁学士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明朝在中央各部均设六科给事中”与皇帝直管六部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侍从、规谏、封驳(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等职能”体现的是对皇权的制约,没有体现皇权的加强,况且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是在清朝,排除D项。11(2023年山东菏泽一模)明代皇帝用印章,在文书制度基础上还增加了行移勘合制度。据明实录记载:“以簿册合空纸之半,而编写字号,用内府关防印识之,右之半在册,左之半在纸。册付天下收之,半印纸

11、藏于内府。”明代这一做法()A加强了居权力金字塔顶端的皇权B促使中枢机构的职责不断健全C提高了中央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D致力于构建政府权力制衡机构解析:选A根据材料“明代皇帝用印章,在文书制度基础上还增加了行移勘合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管理,防止地方政府乱发文书,擅自行移,建立了行移勘合制度,故选A项;为防止地方政府乱发文书,擅自行移,建立了行移勘合制度,与健全中枢机构的职责无关,排除B项;行移勘合制度是为了防止地方政府乱发文书,擅自行移,与提高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无关,排除C项;行移勘合制度与政府权力制衡无关,排除D项。12(2023年陕西宝鸡一模)清初,以议

12、政王大臣会议决策军国大事,内阁只是作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执行机构。康熙时,设立南书房,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乾隆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体现了()A军机处成为统率六部的最高机构B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满清旧贵族被排除于国家政治之外解析:选B据材料“清初,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军国大事,内阁只是作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执行机构。康熙时,设立南书房,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乾隆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得出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故选B项;军机处始终没有成为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排除A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郡县制的普遍实行,排除C项;康熙时设立的南书房,雍正时设立的军机处都有满清旧贵族,排除

13、D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3年江西赣州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宋初承袭的是晚唐五代藩镇支郡县的政区统辖模式,藩镇之长官节度使是事实上的高层政区首脑。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太宗时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是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中央政策在地方之执行又缺乏有效监督。此后,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摘编自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材料二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

14、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摘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1)结合材料和所学

15、知识,分析说明宋、明改变前朝地方制度的相同原因。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效果如何?(13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明后来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同原因,并请说明宋、明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1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材料二“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可知,二者都存在前朝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的情况。第二小问对策,根据材料一“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可得出削弱节度使的权力,同时,收精兵,加强中央禁军。根据材料一“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可得出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根据材料二“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可得出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根据材料二“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可得出实行督抚制度。第三小问效果,根据材料一“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太宗时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可得出有效加强了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知识点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