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3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22.doc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3554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3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2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3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3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2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3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3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2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3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3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2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3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3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2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3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3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2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三)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时间:30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3江苏百校大联考)许多宋代思想家倾向于以超越时空阈限的纯理念模式对历史作符合形而上意义的理本阐释。河南程氏遗书载:“凡读史,不徒要记事迹,须要识治乱安危、兴废存亡之理。”朱熹更是反对“今人读书未多,义理未至融会处”“便去看史书”。这些主张反映出()A理学确立官方哲学地位B重史传统利于儒学创新C程朱理学思想渗入史学D传统史学趋向经世致用C由材料“纯理念模式”“理本”“读史须要识其治乱安危、兴废存亡之理”可知正确选项是C项;此段材料,无法证明理学的政治地

2、位,故A项错误;B、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2(2023南通二模)在外来印度文化哲学与本土道教文化哲学挑战下,儒学家通过诠释伦理与天道的连接,使心性为核心的传统儒学获得了新的生命,从而构建起不同于佛老的新儒学的理论形态。“新儒学”兴起于()A先秦B西汉C两宋D明清C根据材料中“印度文化”“本土道教文化”哲学挑战,“伦理与天道连接”可以判断是理学的形成,理学形成的背景就是佛道思想的挑战,理学的核心主张是“天理”,即“伦理与天道”的连接,故选C项。3(2023无锡一模)宋元至明清,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变化如下表。这突出反映了()时期宋元明清形象特点神通广大,追求个人享乐,爱憎不鲜明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

3、A.佛教融入中国,影响艺术形象塑造B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重视物质享受C市民阶层扩大,个性解放要求增强D儒家思想发展,封建伦理纲常加强D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物质享受逐步受到个人重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个性解放,而另一方面,封建伦理纲常中对个人欲望的束缚和对“良知”的追求都影响艺术形象的塑造,所以从宋元到明清,孙悟空的形象从追求个人享受转变为诚心向佛,故选D项。4(2023苏州二模)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

4、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这些做法()A推动中外文明融合B增加理学思辨色彩C扩大儒道思想影响D冲击传统道德观念B根据题干中“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可知,理学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完成了哲学化、思辨化的过程,故B项正确;理学并不是中外文明融合的结果,故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儒家思想的影响问题,故排除C项;题干中的现象有利于维护传统道德观念,故排除D项。5(2023苏州一模)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而规范的美。宋明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当时()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B理学已渗入日常生活C商品经济繁荣

5、发展D天理观念已深入人心B宋明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因此家具设计体现理学这一特征,说明儒学思想社会化趋向,故选B项;材料和君主专制无关,故排除A项;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应该体现在追求物质享受,与题意相反,故排除C项;材料与天理观念无关,故排除D项。6李贽在容与堂本水浒传回评中有“各有家数、各有身份”和“同而不同处有辩”等说法,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指出:“只是贪他三十六个人,便有三十六样出身,三十六样面子,三十六样性格。”“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价()A继承和发展了李贽的观点B完全背离了李贽的思路C推动了小说创作蓬

6、勃发展D为小说创作提供了素材A根据“各有家数、各有身份”“三十六个人,便有三十六样出身,三十六样面子,三十六样性格”可推断A项正确,B项错误;C、D两项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7朱熹认为穷理离不开格物,他要格的物主要是天理、人伦、圣言等。朱熹的着眼点是()A注重实学,经世致用B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D加强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D注重实学,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顾炎武的观点,故A项错误;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是明代的王阳明,故B项错误;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是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他要格的物主要是天理、人伦、圣言等”并结合所学朱熹格物致知的目的可知是明道德之

7、善,故D项正确。8(2023扬州考前调研)思想家陈亮曾言:“为士者耻言文章行义,而曰尽心知性;居官者耻言政事书判,而曰学道爱人,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作者批评的是()A道学空谈心性无益于世B士人耻于修养世风日下C阳明心学尽废天下之实D官者以实践理学为风尚A材料中“耻言文章行义耻言政事书判”体现了理学的空谈义理,故A项正确;士人耻于修养世风日下过于片面,故B项错误;阳明心学尽废天下之实也是过于片面,故C项错误;官者以实践理学为风尚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9(2023徐州考前模拟检测)王阳明曰:“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

8、者备而祸全”。这说明王阳明()A重视道德修养B强调格物致知C倡导知行合一 D主张人性本恶A材料“殃”“罪”“恶”“辱”体现了重视道德修养,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格物致知,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知和行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关于人本性的探讨,故D项错误。10(2023常州一中期初)中国古代某学者评论道:“不顾人情,视斯民饮食男女之欲,为人生所不能无的,都以为毫无价值而不足恤。”此评论针对的是A“人之性恶” B“三纲五常”C“清心寡欲” D“存天理,灭人欲”D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作者反对不顾人情,过分压制人的自然欲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学者的评论主要针对的是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

9、张,故D项正确;C项是表面现象;A、B两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11“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该观点的提出者还认为()A“性相近,习相远”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C“存天理,灭人欲”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材料“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是王阳明的主张,而“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的主张,故D项正确,A项错误;“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是二程的主张,故B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主张,故C项错误。12李贽的思想特别朴实,接地气,说出人世诸多真相,可谓“

10、童言无忌”,而著名的“童心说”正是他提出的。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下列关于李贽这种思想的解读,正确的是()A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B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C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D体现了发展独立个性的愿望D“夫童心者,真心也”强调个人真心,否定权威,与传统儒家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主要指发展工商业或者民主权利等,故B项错误;统治阶级对李贽是进行打压的,故C项错误;强调个人真心,否定权威体现出发展独立个性的愿望,故D项正确。13(2023苏州三模)明末思想家颜元指责“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也”

11、。下列观点与颜元一致的是()A“存天理,灭人欲”B“心外无佛,即心是佛”C“天下为主,君为客”D“为学从切实处下手,自不落空”D由题干中“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可知,颜元反对当时空谈的学术风气,从反面说明他主张学问要与现实结合,“为学从切实处下手,自不落空”体现的是经世致用思想,故D项正确。14(2023江苏百校联考)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图一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A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B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C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D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C由材料“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可知

12、政府由君、臣构成,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黄宗羲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关系,而非君臣关系,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由材料中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可知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的弊端而非对百姓的教化,故D项错误。15(2023扬州一模)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夫为政之患,闻古人之效而悦之,不察其精意,不揆其时会,欲姑试之,而不合,则又为之法以制之,于是法乱弊滋,而古道遂终绝于天下。”对材料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A制度应适应时代发展B不能随意地因革制度C重视古制的内在价值D每代制度都自成系统D根据材料“不察

13、其精意,不揆其时会,欲姑试之,而不合,则又为之法以制之,于是法乱弊滋,而古道遂终绝于天下”可知,王夫之认为制度应适应时代发展,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不察其精意,不揆其时会,欲姑试之,而不合,则又为之法以制之,于是法乱弊滋,而古道遂终绝于天下”说明不能随意地因革制度,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不察其精意,不揆其时会,欲姑试之,而不合,则又为之法以制之,于是法乱弊滋,而古道遂终绝于天下”说明要重视古制的内在价值,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每代制度都自成系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15分)16(2023扬州一模)“新民本思想”是明清之际形成的一种政治理念和社会思潮,是传统

14、民本思想的革新形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旧民本是时代呼唤君主集权政治的产物,新民本则是在时代试图解构君主专制制度之际应运而生的。所以旧民本中包含着浓厚的尊君思想,而新民本思想中则包含着强烈的限君意识。如果说,“一盘散沙”式的小农社会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君主集权来实行国家权力的整合,那么,手工商业时代到来之际那只“看不见的手”便开始排斥君主专制制度。新民本思想家在罪君和限君的同时,却无法摆脱旧的传统思想的羁绊,最终选择了有限的君主制度,而未能顺利驶向近代民主的广阔海域。冯天瑜、谢贵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材料二新民本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约束君主权力。他们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确立宰相与君

15、主的同事关系,在行政上拥有与君主“同议可否”的权力。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是治理国家的机构。学校参与治理天下的主要功能是对君主进行监督与制约。王夫之则提出将中央的权力一级级分解:“天子之令不行于郡,州牧刺史之令不行于县,郡守之令不行于民,此之谓一统。”摘编自谢贵安明清文化史探研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旧民本”思想的主要主张。根据材料一,概括材料中旧民本思想与新民本思想的主要差异。(7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民本思想家约束君主权力的主要措施。(3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民本思想”。(5分)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古代中国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紧扣设问中的“春秋战国时期”和“民本”的关键词,联系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来组织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知识点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