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学年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十六选修部分第十六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版22.doc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35725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学年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十六选修部分第十六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版2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3学年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十六选修部分第十六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版2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3学年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十六选修部分第十六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版2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3学年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十六选修部分第十六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版2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3学年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十六选修部分第十六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版2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3学年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十六选修部分第十六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版2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质量检测(十六)(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秦国于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建立县制,至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商鞅“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这一进程体现了()A秦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B国家对中央政权的改造C贵族力量逐步得到强化D秦国首先设置县级政区解析:选A。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秦国设立县制后不断推广县制,加速了贵族政治的衰落,促进封建官僚政治的兴起,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2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其影响是()A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B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C促进

2、了经济重心南移D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解析:选D。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制度使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使用权,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故选D项。3唐代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唐代后期进士及第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入宋以后,南方士人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在王安石变法中,参与变法的也大都是江南人士。这些现象反映了()A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程朱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C江南政治实力比重增强D科举制促进社会结构变动解析:选A。唐前期政治人物多是北方人,而唐后期及宋南方人增多,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文化的发展,故选A项;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才逐渐发展为官

3、方哲学,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南方文化的发展,其背后原因是经济的发展,没有强调政治实力比重增强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没体现社会结构变动,排除D项。41902年,清政府官员铁良检阅安徽武备练军,见其“兵士多系举人、廪贡、秀才之优秀分子”。1905年12月22日大公报报道,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由上述现象可知()A社会变动引发了价值观念变化B维新变法解放了知识分子的思想C西学传播开启了军队近代化D科举制废除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解析:选A。1902年清政府的士兵还有很多“优秀分子”,到了1905年“优秀分子”已经很少,说明科举制让部分知识分子对清政府绝望,开始倾向革命,

4、故A项正确。5在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上书要求设立制度局,“将旧制新政斟酌其宜,草定章程”,然后交由有关部门实行。这一要求遭到群臣反对,有军机大臣扬言:“开制度局,是废我军机也,我宁忤旨而已,必不可开。”此事最终不了了之。这反映了()A维新变法运动顺利发展B变法遭到守旧势力反对C军机处权力被彻底废除D机构重叠加剧财政负担解析:选B。据材料“维新派上书要求设立制度局此事最终不了了之”可知,维新变法运动阻力重重,故A项错误;据材料“维新派上书要求设立制度局这一要求遭到群臣反对”可知,维新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反对,故B项正确;据材料“开制度局,是废我军机也,我宁忤旨而已,必不可开。此事最终不了了之”可知

5、,军机处的权力并未废除,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增设新机构引起守旧势力的不满,而不是强调机构重叠,故D项错误。6下表反映的是1898年15月中国社会各界的若干变法方案及措施。据此判断当时()1月兵部尚书荣禄请参酌中外兵制设立武备特科康有为请大誓臣工开制度局革旧图新以存国祚折严复拟上皇帝书2月清政府官员伍廷芳奏请变通成法折黄思永奏请发行昭信股票3月御史陈其璋奏请统筹全局向英国借款刚毅奏请裁冗员薪水各局杂支整顿保甲等5月张謇农工商标本急策A变法呼声高涨B发展资本主义成为共识C改革措施密集推行D维新派放弃政治变革要求解析:选A。本题考查戊戌变法。据题干“1898年15月中国社会各界的若干变法方案

6、及措施”及表格信息可知,当时中国社会各界不断提出了各种变法方案及措施,逐步推进变法的呼声高涨,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7(2023北京海淀区期中)华夏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材料一从远古到西周时期 在秦人的历史记忆中,其母系先祖女修、女华出自炎黄世系,秦人为炎黄的姻族。秦人长期活动在西周的西部边疆,因善于养马,西周赐予封邑,收为附庸。直到西周末,秦人仍然是西部边陲的“游牧部落”。 春秋时期 秦襄公因护卫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人由此进入诸侯国之列。此后,秦人一再东迁,势力扩大到关中地区,成为西北地区一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然而在整个春秋时期,中原诸国一直将秦人视为夷狄并加以歧视。秦人为此深

7、感自卑。“秦国僻陋戎夷,犹惧为诸侯笑。”战国时期 战国初期,秦孝公即位后,中原诸夏视秦人为夷狄。“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狄)遇之。”秦孝公深感耻辱,表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孝公迁都至咸阳,完成了其活动中心由陇右到关中腹地的重大转移。战国晚期,由于秦国实力不断壮大,取代周室、吞灭群雄的战略意图越来越明显,秦国与关东六国逐渐形成紧张对抗的关系。六国人士深感岌岌可危,对秦国充满仇恨和畏惧。但是,秦人身上的“戎狄”标签,在战国晚期已经淡化,甚至消失。秦国发动的兼并战争,在六国人士心目中不是异族入侵,而是强者对弱者的征服战争。秦与六国之间已经不存在夷夏之别,秦人已经完全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 摘编

8、自彭丰文从边缘到中心:秦人认同华夏民族的心理历程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1912年1月,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如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1月底,孙中山又在致蒙古王公电文中说:“汉蒙本属同种,人权原自天赋,自宜结合团体,共谋幸福今全国同胞见及于此,群起解除专制,并非仇满,实欲合全国人民,无分汉、满、蒙、回、藏,相与共享人类之自由。”同年,他发表演说指出,辛亥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何则?”满族统治其他各族,“种族不平等,自然政治也不能平等,是以有革命。要之,异族政治不平等,其结果惟革命,同族间政治不平

9、等,其结果亦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今者五族一家,于平等地位同心协力,共策国家之进行,使中国进于世界第一文明大国”。 摘编自陈其泰20世纪初民族观的历史演变 (1)商鞅变法是秦发展中的大事。若将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补充到材料一表格中,应位于序号( )和序号( )之间,说明理由。(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人活动空间发展变化的特点。概述秦人融入华夏民族的历程及历史意义。(3)依据材料二概述孙中山的民族观,谈谈你的认识。解析:本题考查先秦时期华夏认同、商鞅变法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知识。第(1)问由材料“孝公迁都至咸阳”和“战国晚期,由于秦国实力不断壮大”分别提供了商鞅

10、变法的背景和结果,故“商鞅变法”应该补充在序号之间。 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信息,从秦人活动空间变化、秦人融入华夏民族历程归纳;第二小问历程及历史意义,据材料一“秦国发动的兼并战争,在六国人士心目中不是异族入侵,而是强者对弱者的征服战争。秦与六国之间已经不存在夷夏之别,秦人已经完全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民族观,据材料二信息,从各民族组成统一的共和国,各民族平等与团结,各民族共同推进国家的进步等层次归纳。第二小问认识,结合材料中孙中山的民族观念,从民族观的形成、内容和对中国革命及历史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答案:(1)序号:。理由:商鞅变法发生在秦孝公时期;商鞅

11、变法增强秦国的国力。(2)特点:空间变化由边缘到中心,逐渐进入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由西方向东方,逐渐进入关中和中原地区;活动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历程:从秦人自认为属于华夏到为中原华夏诸国所接受和认同。历史意义: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3)民族观:主张中国是由各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共和国;各民族平等与团结;各民族共同推动国家的进步。认识:略。(言之成理即可)8一百多年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了戊戌变法,却昙花一现,归于失败,然戊戌变法却引起了人们的持续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戊戌春季的瓜分更刺激了变法派和光绪帝。从戊戌四月二十三日到八月初,康有为辅助光绪推

12、行了百日的维新,在这百天之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其中最要紧的有二件事:第一,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第二,调整行政机构,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康广仁曾说:伯兄(指康有为)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街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张元济编戊戌六君子遗集第六册 材料三历史研究时期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主要观点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变法主张没有得到贯彻,光绪皇帝处处受到慈禧太后的制约,手中无权,如果光绪有权,变法定会成功。(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20世

13、纪四五十年代,革命史观流行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和封建势力划不清界限;不反对帝国主义。(李嘉所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历史反思)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阶级斗争史观流行 改良运动的产生,总是对抗革命、企图缓和社会矛盾,本质上是反动的。(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戊戌变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客观因素:政治结构不平衡;社会结构不利于变法;文化氛围不成熟。主观因素:即变法者指导思想和具体策略的不完善;变法者操作艺术和采取行为的不成熟与缺乏灵活性。(摘编自张喜云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关于戊戌变法研究综述)(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与光绪帝急于变法的原因,据此判定变法的性质。(2)据材料一、二,概括维新变法的措施与

14、不足之处。(3)史学界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不同的观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不同观点形成的原因。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一“戊戌春季的瓜分更刺激了变法派和光绪帝”指出;第二小问性质,结合第一小问可得其性质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2)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光绪推行了百日的维新,在这百天之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调整行政机构,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概括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措施;第二小问不足之处,据材料二“同志太孤盈街塞巷,而上又无权”分析说明。(3)结合材料三“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1)原因:

15、民族危机加深。性质: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2)措施:政治改革,裁汰冗员;经济改革,成立农工商总局;考试制度改革,废除八股文。不足:贪多求全;急于求成;力量薄弱。(3)原因:时代变迁;史学理论发展;史料占有与挖掘;研究者自身素养。9铁路建设引领了日本近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868年,日本推翻了幕府政权,开始明治维新。明治政府面临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交通条件落后,严重影响日本近代化的进程。京滨铁路(从东京到横滨)于1870年4月动工,聘请英国人莫莱尔为总工程师,于1872年10月全线竣工。此后铁路就在这个岛国迅速延伸。随着铁路的大量修建,火车成为国内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推动了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1872年6月,铁路运输部门率先采用国际上通行的24小时制。列车要准点出发,旅客必须掌握乘车时间,以免误车。铁路将客车编成列车,进行大量运送,并采用共乘方式,这就产生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由于铁路开通,许多旅客沐浴着大城市的新气象,接触新事物”,“有些人忽然成了时髦的通人,其发型、服装,完全模仿洋式,风度当然更不用说,甚至连每天的饮食、平常的娱乐也发生了变化。”摘编自门辉引领日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知识点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