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69 经 验 区域治理 EXPERIENCE 来华留学生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的认同现状审视及提升路径探索 刘圆 上海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 摘要:当前来华留学生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一定认同,但还存在缺乏系统教育导致认知片面、受西方不良媒体影响产生认知扭曲、相关实践经验不足导致认同游移等方面问题。通过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建设,完善跨文化体验,培养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整合校内外实践育人资源等路径,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内化认同以及行为认同方面系统提升来华留学生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关键词:来华留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2、096-4595(2023)28-0069-04 作者简介:刘 圆,生于 1990 年,女,云南曲靖人,硕士,助教,辅导员,研究方向为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基金项目:2022 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上海大学“学习二十大报告”专项课题“来华留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培养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2M20DY01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2013 年提出以来,在理论和实践领域不断丰富发展,影响力持续扩大,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指导思想写入了党章和宪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 2023年 9 月向全球发布了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 白皮书,从全球挑战现状、国际社会未来发
3、展、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和实现路径以及中国的行动等方面,展现了中国愿更好与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信心1,引发国际社会积极热烈的反响。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更加注重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在来华留学教育工作中,要把培养知华、友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人才作为核心目标。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来华留学生的回信中多次鼓励各国青年携手同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对高校而言,把握来华留学生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现状,提升其认同水平,已成为当前工作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来华留学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同的价值意蕴 认同,首先是一个心理概念,之后延伸了到社会学、政治学、
4、文化学等领域。理念认同是认同主体在对某一理念有了基础认知后,对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产生情感共鸣2,进而自觉将该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教育对外开放的发展,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提升,结构持续优化。据相关统计,2018年来华留学生人数达 49.22 万人,2021 年学历生占比已提升至76%3。来华留学生群体是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构成,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可在较长时间维度上持续发挥积极影响力。(一)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看,来华留学生具备独特优势 越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紧张阶段,中外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维护世界局势稳定的作用越至关重要。
5、长期以来,留学人员被视为“民间外交官”,以自身为媒介,推动着多元文明交流互鉴、世界各国携手共进。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来华留学生有着多元背景和跨文化交流经验,在中国的学习和成长经历使其更能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中国共产党的世界情怀、新中国外交优良传统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根据教育部相关统计,来华留学生中青年占了绝大多数,特别是在学历项目中,青年比例更 70 经 验 区域治理 EXPERIENCE 高。中国政府奖学金等来华留学奖学金项目均对申请人的年龄进行了限制,例如对申请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者,要求其年龄分别不超过 25 周岁、30 周岁和40
6、 周岁4。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青年身上都寄托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来华留学生身上也同样凝聚着世界的未来。作为世界杰出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华留学生在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重大问题时,理解和认同中国价值观尤为重要,与中国青年同心同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二)从国际人才培养角度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来华留学生培养目标相契合 教育部印发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中,特别明确了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认知水平、跨文化能力和全球胜任力等方面的培养目标。提出来华留学生除
7、了要“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之外,还应当“具备包容、认知和适应文化多样性的意识、知识、态度和技能,能够在不同民族、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团结中发挥作用。”5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要求与强调“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赢”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培养来华留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在新形势下促进来华留学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培养知华友华国际人才的重要内容。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中国既是倡导者也是行动派,通过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落实“三大全球倡议”等行动,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
8、。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签约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国际组织数量已超过 180 个,各领域重大项目持续推进落实6。“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需要大量具有专业能力、熟悉中国国情和文化、具备跨文化视野和全球胜任力的复合型高端人力资源。来华留学生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中宝贵的国际人才,认同和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在本国舞台和国际舞台上持续发挥重要作用。二、当前来华留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现状 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各方面紧张局势不断上升,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日益凸显,世界进入了动荡变革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汇聚了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盼稳定的最大公约数,画出了不同文化背
9、景和发展程度国家之间的最大同心圆1,但在来华留学生群体中仍存在宣传教育程度不够、国际舆论混淆、缺乏相关实践等现实困境,影响着该群体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一)缺乏系统教育导致认知片面 高校的思想价值引领主要面向本国学生,对来华留学生的相关教育重视不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虽然已被引入到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培养中,但缺乏成体系的灌输。由于没有面向来华留学生开设专门的思政课程,该理念相关宣传教育多局限于中文、政治、经济、文化等课程,或散见于相关讲座之中,不利于形成系统性的认知。此外,来华留学生辅导员等教育管理人员,由于缺乏专业背景和跨文化经验,在引导来华留学生认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方面
10、存在储备不足、方法不多、效果不好的情况,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来华留学生对这一理念的全面把握和认同。(二)受西方媒体不良影响产生认知扭曲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多次被联合国决议采纳,也通过G20 峰会等重要国际场合呼吁,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然而,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意识形态领域竞争激烈、东西方文明冲突加剧,部分秉持狭隘国家利益观的西方媒体“妖魔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大肆抹黑和诋毁,将其宣扬为向外扩张的手段。近年来,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世界话语权构建上始终受制于西方国家的压迫。特别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西方媒体有意激化矛盾,也引发了一些发展中国家
11、的不信任7。来华留学生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和社交媒体使用习惯,容易受西方媒体误导,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产生认知扭曲。(三)相关实践经验不足导 71 经 验 区域治理 EXPERIENCE 致认同游移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常见于国家外交场合、涉外活动、政策文件之中,如果不是学习或工作涉及到相关领域的来华留学生,对该理念的了解容易停留在知识和信息获取的初级层面,难以形成更深切的认识。对理念的认知需要从实践反馈中获得强化,进而升级成为较为稳固的价值观认同。在校期间的来华留学生缺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相关实践机会,也少有将自身前途命运融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势的主动思考,对该理念的认同内化途径缺乏
12、。三、提升来华留学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同的路径探索 个体认同是由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内化认同、行为认同所形成的多维主体结构8,因此,为了增强来华留学生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推进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建设,提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知认同 认知认同是情感认同、内化认同和行为认同的基础。只有先面向来华留学生开展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宣传和教育,才能在其思想中搭建起图式,帮助其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认同。高校是我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领域,但长期以来,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教育并未像国内学生那样受到充分的重视。新时期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工作必须要考虑“培养什么人、怎样
13、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产生于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底色、丰厚的传统文化基因及复杂的国际背景中,所包含的和平观、安全观、发展观、文明观、生态观,是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的核心理论依据,应全面融入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实践中。在提升来华留学生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知认同中,要注意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在第一课堂方面,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中国概况”和中文语言类课程要作为高校学历项目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必修课,此外高校还要结合本校实际为来华留学生开设相关课程,例如上海大学面向国际本科生开设了“学术汉语”“今日中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等课程。中国国情教育类课程尤其要注意将构
14、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关键内容和课程思政重要元素,融入教学的各环节之中。在第二课堂方面,高校要根据自身优势,凝聚资源,开展有本校特色的来华留学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宣传教育活动。例如,上海大学自 2014 年起系统启动了来华留学生知华教育,根据“由近及远,从实到虚,润物无声,知行合一”的工作理念,经过多年探索,建设了“知华讲堂、知华实践、知华导师、知华导生、知华传播”“五位一体”的上海大学知华教育模式。其中,用英文讲授的“知华讲堂”至今已举办 75 期,多次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主题,不断深化全校来华留学生对该理念的认知认同。(二)完善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体验,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情感认
15、同 对某一理念的认同不仅是简单的知识性的同意、接受,更是主体与该理念在心灵深处的相通、相融和在情感上的归属9。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追求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观,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情感上获得认同的基础。高校面向来华留学生开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宣传教育,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宣传引导出发,创造“搭便车”效益,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来华留学生群体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10。此外,高校在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注重以跨文化视角开展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一方面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带来的情感伤害,另一方面将来华留学生与中国老师、同学间良好的人际互动作
16、为纽带,提升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情感认同。再次,高校除了广泛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体验活动外,也要创造机会展示来华留学生所在国家的文化,通过跨越国界、跨越文化的人文交流,使得各国来华留学生在情感上接纳彼此,建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的相互信任关系9。(三)培养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增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化认同 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作为“他者镜像”向其同胞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72 经 验 区域治理 EXPERIENCE 形象,更是通过其讲述的行为,增进学生本人对中国价值观、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化认同。作为来华留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之所,高校是来华留学生观察和理
17、解中国最重要的介质之一,除了要鼓励来华留学生借助自媒体、社交平台等传播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高校还要注重主动为来华留学生搭建讲述中国故事的平台和渠道。例如上海大学组建了来华留学生新媒体团队和国际学生大使宣传部,“上海大学留学生”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平均每年发布推文或视频内容近 300 个,目前粉丝量已突破 25000 余人。除了校内媒体外,积极与国内主流媒体和国际媒体合作,扩大影响力。例如上海大学土库曼斯坦学生克丽丝采用定格动画形式创作的短片新中国之歌,被紫光阁、共青团中央、央视频、光明日报等国内上百家主流媒体报道,美联社、每日先驱报、WBOC电视台等海外媒体也进行了报道,在全球范围内点击量过
18、亿;乌克兰学生雪莉通过学校推荐,随着新华社摄制组深入内蒙古、宁夏、陕西等地拍摄,以独特视角观察各地精准扶贫行动和成果,制作奔小康路上共圆小康系列纪录片,向世界讲述中国的小康故事。经过实践发现,通过参与讲好中国故事的活动,来华留学生“知华、友华、爱华”之情获得表达途径,更加促使其不断向中国价值观靠拢。此外,高校要注意在来华留学生群体中选树讲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的优秀典型,培养知华友华青年“意见领袖”,通过榜样引领作用,加强认同的内化。(四)整合校内外实践育人资源,落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行为认同 培养来华留学生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最终是要用来指导实践,使其成为能发挥积极作用的
19、“行动派”。“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重要的实践,既促进了共建国家的经济合作、贸易往来,更加强了人文交流和文明对话,厚植民意,培养命运相通、荣辱与共的社会心理基础9。高校要注意面向来华留学生开展职业教育、就业创业指导,引导来华留学生树立投身“一带一路”建设的远大志向,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此外,高校要利用好社会资源,积极组织来华留学生参与中外友好交流活动,例如组织来华留学生参访中国跨国公司或在华外资企业,了解国际经贸合作;鼓励来华留学生参加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官方组织开展的中外民间友好交流活动,参与志愿活动,增强来华留学生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体验到自己行动的现
20、实意义的同时不断积累国际交流经验,提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自觉。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全文)EB/OL.http:/ 杜修平,李思敏,张宇.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来华留学教育定位J.国际学生教育管理研究,2020(01):21-26.3 贾兆义.新时代来华留学教育:现状与高质量发展路径J.世界教育信息,2023,36(07):29-34.4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中国政府奖学金招生简章EB/OL.https:/www.campuschina.org/zh/scholarships/indexdp10040.ht
21、ml.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通知EB/OL.https:/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已同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一览EB/OL.https:/ 虞新胜,纪文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同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03):201-206.8 吴新平.认同视角下弘扬兵团精神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6(03):84-89.9 窦川.“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跨文化认同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9):135-138.10 张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跨文化传播与认同探微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24(06):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