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2年第5期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定位及“三教”改革实践探索程炳武 陈 磊 贾浩静 孟晨迪(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1)【摘 要】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是一门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培养人文精神、训练语文技能、服务职业提升、增强母语自信的基础性课程。高职院校应将语文课程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打造结构化教学团队,提升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增强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核心素养和教学能力;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出适应学生特点、适应时代和职业需求的富媒体教材(教学内容);要加强语文技能训练、服务专业技能培养,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打造语文智慧课堂。【关键词】语文课程定位语
2、文技能“三教”改革在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并未像专业课程那样受到足够重视。准确把握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定位、推进语文课程“三教”改革、提升课程教学质量迫在眉睫。1准确把握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定位虽然目前语文学科的本体研究未臻成熟1,但语文课程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属性,是被绝大多数语文教育研究者、语文教学工作者认可,并在中小学付诸实践的。职业院校语文课程也应高扬人文性、坚守工具性,但因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在职业院校(尤其在高职院校)如果照搬普通教育模式开展语文教学,职教教师和职教研究者是存疑的。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
3、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中等职业学校应将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数学、外语(英语等)、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等一起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2。而在高等职业院校,语文并未被硬性规定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而是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2。事实上,有些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就未将语文课程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有些高职院校将广义的“语文”课程替换成了狭义的“应用文写作”课程,以便和技能培养相契合。高职院校语文课程面临尴尬处境。准确把握职业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定位既必要也迫切。有研究者指出,大学语文是一门关乎听说读写之人文能力的大学程度的语文教育教学课程3。这
4、延续了关于语文的经典性解释,与中小学语文相衔接。小学语文是小学程度的听说读写之人文能力的培养课程,中学语文是中学程度的听说读写之人文能力的培养课程。按照现行制度,中职教育属于高中阶段教育,语文应作为必修课以便和普通高中一致。高职教育并未硬性规定将语文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难道听说读写人文能力的培养就可有可无吗?显然不是。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2030号),高职院校学生应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4。如何定位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我们认为,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是一门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培养人文精神、训练语文技能、服务职业提升、增强母语自信的基
5、础性课程,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定位,要体现服务职业技能培养的职业性和时代性要求。1.1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兼具人文性、工具性定位语文课程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属性。语文教学既要训练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也要涵养人文情怀。语文课程内容包含古今中外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各类文学作品和公文、计划、总结、申请书、求职信等各类应用文体,展现出仁爱、DOI:10.19494/ki.issn1674-859x.2022.05.022123 教学实践与课程改革民本、爱国、崇德、忠信、孝悌、正义、大同、俭省、中和等丰富的人文思想和清晰晓畅、精准到位的语言文字表达技巧。开展语文教学必须在螺旋式听说读写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审美教育
6、,使学生深刻领悟课文承载的深邃人文内涵。这一教学理念无论是在普通教育还是在职业教育中均应坚守。1.2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应体现职业性、时代性要求职业教育应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应该同时具备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如果说专业课程肩负着传授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使命,那么语文这门课程就承担了培养学生习得这些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应具备的语文技能(主要围绕“听说读写”)的任务,同时在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培养方面发挥着课程思政的独特作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遵循学校、行业企业乃至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多方参与的原则,目的是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流程纳入培养方案,体现时代性
7、要求。语文教学也应体现时代性要求,要培养学生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新流程等与所学专业相适应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2高职院校语文课程“三教”改革实践探索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职业教育必须加快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语文课程要和专业课程同频共振,推进“三教”改革,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做出课程贡献。笔者所在团队在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做了语文课程“三教”改革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2.1教师教师是运用教材实施教学的主体,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职教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成效。国家关于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8、主要是围绕专业课教师来提的,聚焦“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5。然而相比中职教育(2013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标准还在研制中,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不同地方标准不尽相同。高职院校教师建设任重道远而又十分迫切。教师如何打造语文等公共基础课程,更是在探索之中。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教师函20216号)明确要求,在加强专业课教师建设的同时“兼顾公共基础课程教师队伍建设”6,并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的通知明确了“公共基础课教学能力提升”6的内容,但主要针对的是中职
9、教育。对于高职阶段语文等公共基础课程教师的建设,我们的探索是致力打造结构化教学团队,注重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第一,打造结构化教学团队。以教研室为单元,致力打造结构化教学团队。目前团队由5名教师构成,职称结构上有1名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2名助教,年龄结构上有50岁、40岁、30岁和20岁各年龄段,体现老中青结合和“师带徒”特点,全部是中文类专业毕业。教授、副教授具有较深厚的语文教学理论、较丰富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核心素养和语文教学能力。有1名成员是教研室负责人,既富有较强的改革创新精神,也有较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保证了语文“课堂革命”的顺利推进。还有1名“90后”教师,年轻有为、思维
10、敏捷,更容易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在教案设计、教学方法安排上受到学生欢迎。此外,我们还邀请了1名专业课教师参与语文课程实践教学,共同组成评价小组,为专基协同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提升提供师资保障。第二,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打造有吸引力的语文课堂,信息技术是一个有效推力,与其强制性要求学生将带到教室的手机放入手机袋中,不如师生利用手机开展丰富有趣的互动教学。团队成员已连续6年参加各级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赛或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推动以赛促教、促学、促改,致力打造线上线下有效衔接的“智慧课堂”,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2.2教材国家关于“改进教学内容与教材”的要求主要是围绕专业课程教材来提的,要求“注重吸收行业发
11、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教材”7等。对于语文等基础性课程教材如何改革并没有提出特别明确具体的要求。中职院校语文课使用的是国家统编教124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2年第5期材,与普通高中一致。高职院校语文课有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显示,高职公共基础课语文类教材共有16种,其中应用文写作类教材7种,是将“语文”与“应用文”分开的。2021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8,对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做出规定。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使用的并非国家规划教材,有的是省规划教材,有的是学校教师团队按规定编制出
12、版的校本教材。我们的探索是,将现行实施的两门教材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重组为三个模块化课程体系。第一模块是着力夯实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选取了体现儒道核心思想的5篇课文,分别是季氏将伐颛臾人皆有不忍之心五代史伶官传序上善若水秋水。第二模块是着力培养学生语文技能,选取了符合高职院校需要的应用文体,分别是常用公文、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策划书、演讲稿、求职信等。第三模块是在语文技能综合训练中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在旅游类专业,为促进“导游基础知识”“导游词创作与讲解”等专业课程教学,我们结合地方人文丛书马鞍山诗词鉴赏(黄山书社,2012年10月版),重组选取了能体现区域文旅特色的4首唐诗和2首宋词,分别
13、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月夜美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文旅古迹)、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文旅古迹)、刘禹锡望夫山(文旅古迹)、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乡村生态)、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城市风光)。第一、二模块重点体现“人文性、工具性”性质,第三模块重点体现“职业性、时代性”要求。为配合纸质教材,我们在“云班课”上传、制作了音频、视频、动画、电子文档等富媒体教学内容,丰富了教材形态。2.3教法教法是教师运用教材组织课堂教学、展示教学魅力的教学形态构成。我们利用“云班课”,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共研教学目标、共建班课资源、共施教学评价。在具体教学安排上,团队成员根据兴趣和擅长,分别承担第一、二、三模块教学
14、任务,既分工也合作,形成教学合力。第一,打造“智慧课堂”。课前,充分利用“云班课”开展学情诊断,精准把握学情,共同确定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学语文、用语文,将知识性内容全部制作成线上富媒体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中,充分利用“云班课”、触摸式电子屏幕等,开展线下授课,学生探究、互动答疑,着力解决重难点,并融入思政元素,涵养学生人文情怀、提升语文技能。课后,完成线上作业、课后答疑,并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开展智能性评价(学情提醒、挂科预警、测试分析等),为后续教学诊断与改进提供有效依据。第二,融入课程思政。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不仅可行而且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优势9
15、。中国古典诗文历来注重“文以载道”,儒家、道家的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顺自然等人文思想是进行课程思政的重要思想来源。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有爱情守望、友情珍重、亲情美好,有对宇宙永恒的咏叹、生命意识的觉醒、人生短暂的伤感,更有渴求用世的忠诚大爱和报国志行等。团队成员在每篇诗文和应用文体教学中春风化雨式融入上述思政元素,引导学生以情动人、修己安人、坚定执着、积极用世、优雅表达、精益求精。第三,服务专业教学。团队注重挖掘中国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学语文、用语文。本课程在旅游类专业改革时,注重服务学生需要掌握的旅游专业技能导游词创作(涉及语文书面表达能力训练)和导
16、游解说(涉及语文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实现技能的迁移”10。在课堂布置“导游词创作”作业,并到实践教学景区开展“模拟导游讲解”实践教学。目的是将语文课上理解到的“情感的注入对阅读与表达效果的丰富作用”,迁移至“情感注入能有效提升导游词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创作出带有情感温度的导游词而不是冷冰冰的说明性导游词;将“认真把握中华传统读书法(吟诵)和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方言)的当代价值”,迁移至“吟诵、方言解说对导游解说魅力的展示作用”,引导学生在导游解说中适当运用吟诵和方言解说,以增强导游解说技巧和魅力。同时,为了契合专业教学需要,我们在“导游词125 教学实践与课程改革创作”和“模拟导游解说”评价时邀请了专业课教师一同评价,实现专基协同。实践证明,这项改革实施极大增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助推了其专业技能的提升。3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建议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不仅要开足开齐,而且要与专业课程同频共振,推进“三教”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共同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做出贡献。3.1保证课程学时安排毋庸讳言,因专业课和大量的实训课程安排,高职院校中语文等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