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中考复习专题之诗词赏析.docx

上传人:13****k 文档编号:488585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中考复习专题之诗词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23年中考复习专题之诗词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23年中考复习专题之诗词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23年中考复习专题之诗词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23年中考复习专题之诗词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2023年中考复习专题之诗词赏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中考复习专题之诗词赏析2023年中考复习专题之诗词赏析1.观沧海 作者 朝代一、课文默写:二、教参解读: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剩余权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通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乐府诗原来是能够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进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络。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特别质朴。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屹立,是静态,互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

2、又回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雄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假设字看出来的。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大方,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三、精讲:【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绚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名句赏析】“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日月的运转好似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那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似发源于沧海,日月星辰的运转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假设日月星辰的母亲。这是诗人丰富而奇特

3、的想象。诗人制造出如此一个雄伟的意境,也最能表达本人博大的胸襟。【艺术手法】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风光和本人的雄心壮志交融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壮的气概,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意思又特别委婉。2.次北固山下 作者 朝代一、课文默写:二、教参解读:古时交通不兴旺,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而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确实是写乡愁的。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已暗含旅途奔波之

4、意。颔联写船上所见风光,“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敞;“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况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于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三、精讲:【思想内容】这首诗既写了作者客旅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敞博大胸襟。【名句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当残夜还未衰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

5、意。新惹事物总是在旧事物还未消亡之时涌现(任何事物不是尽善尽美)。时序交替,光阴匆匆不可待。黑暗、困难是临时的,前途是光明的,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3.钱塘湖春行 作者 朝代一、课文默写:二、教参解读: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丽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场衔泥筑巢,如此的景象给人们带

6、来了活力勃郁的感受。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风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特别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温馨,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受。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缺乏,是由于看缺乏,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沉醉在这美妙的湖光山色之中了。三、精讲:【思想内容】这首歌咏西湖的诗,从总体着眼描绘出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名句赏析】“乱花渐欲诱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诗人看到路畔野花似开未开,但看势头不久就会开得五彩绚丽,使人眼花缭乱;已是绿草如茵,但草地还不够深,骑马走过,马蹄刚刚被它埋没起来。西

7、湖之春,四处都是活力勃勃。4.天净沙 秋思 作者 朝代一、课文默写:二、教参解读: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伤。本词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衬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气氛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到达了高度的统一。这篇作品在规划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合在一起,就会出现如此一个境地: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

8、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预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单独慢慢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在作了如此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提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马上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能够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三、精讲:【思想内容】描画了秋天黄昏的风光,衬托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家乡、傍惶悲苦的情怀。【名句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组自然景物意象中,一共列出九种景物,“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都是色彩灰暗、气氛苍凉的,它们对游子的悲苦心清起到衬托作用。而 “小桥流水人家,印画出宁

9、静幽丽、安逸温馨的村落人家风光,它们从反面衬出游子思乡的愁绪。这句话渲染了悲凉气氛,衬托了游子的思乡之情。5.木兰诗 作者 朝代一、课文默写:二、教参解读: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参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参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惊奇,引出一咨询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因而“叹息,是由于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因而决定代父参军。第三段,写木兰预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

10、比,写木兰紧张地购置战马和乘马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大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迫,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气氛。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假设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大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寒冷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

11、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剧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那么是有幸生存、成功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绩之大,天子恩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本人的家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家乡,所以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机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欢,一副天然的女

12、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参军十二年未被觉察的神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一般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仁慈又坚强英勇,淳厚质朴又机敏爽朗,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终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参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不断深受人们喜欢。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

13、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尽管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咨询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绘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幽默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6.望岳 作者 朝代一、课文默写:二、教参解读: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不断在山东、河北一带遨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确实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概和奇妙秀丽的风光,也透露了诗人早

14、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之意。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明白泰山是个什么模样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衬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屹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这是由于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

15、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能够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静,黄昏时能够望见归巢的鸟儿慢慢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了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入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三、精讲:【思想内容】这首诗从整体上勾画了泰山的雄伟景象,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名句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考试真题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