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青海农牧民...本对巩固脱贫成果的影响研究_李双元.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493190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青海农牧民...本对巩固脱贫成果的影响研究_李双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青海农牧民...本对巩固脱贫成果的影响研究_李双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青海农牧民...本对巩固脱贫成果的影响研究_李双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青海社会科学年第期行为经济学视角下青海农牧民心理资本对巩固脱贫成果的影响研究?李双元马蓁摘要:增强心理资本,激发脱贫户内生动力是巩固脱贫成果、防范发生大规模返贫风险的关键。通过对青海农牧区 户脱贫户的调查,基于逻辑回归法,从行为经济学 的视角研究心理资本对脱贫户完全脱贫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青海农牧民的心理资本对其脱贫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心理资本每增加一个单位,完全脱贫概率会增加 倍。“扶持”通过心理资本对完全脱贫实现调节效应,“迁移就业”和“对口帮扶”分别通过心理资本中的“韧性”和“希望”对完全脱贫实现调节效应。可以认为是脱贫户心理资本水平的改变及扶持等 外界因素的强度影响了其价值曲线的斜率,

2、从而影响其脱贫动力。据此提出要加大产业帮扶、技能培训力度以加强 与提升脱贫户的心理资本,建立健全脱贫户心理资本预警及干?体系等政策建议。关键词:行为经济学;心理资本;持续性脱贫;调节效应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 号一、问题的提出如何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防范发生大规模返贫风险,使脱贫户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成为后扶贫时代的工作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扶志扶智思想,精准锚定了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强的问题。青海作为深度贫困 的“三区三州”之一,年实现了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个贫困村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脱贫取得显著成果,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3、得到历史性解决。但由于青海是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深度贫困地区之一,长期以来过分依赖外部力量帮扶,部分贫困户内部自我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即使脱贫也存在返贫风险。贫困户内生动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心理资本的存量不足,心理资本匮乏。而心理资本的多寡会影响贫困户的脱贫行为选择,由此,行为经济学对脱贫行为轨迹及规律的揭示使贫困研究进人新阶段。行为经济学聚焦贫困者的行为及其心理规律,为贫困 问题研究提供了崭新视角,丰富了古典经济学试图从社会福利、资源分配、效用最大化等角度解释并解决贫困 问题的研究思路。古典经济学认为人们的行为更多地由外界刺激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

4、学基金一般项目“激发青海农牧区精准扶贫扶志的内生心理动力研究”()。作者简介:李双元,经济学博士,青海大学财经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马蓁(通讯作者),清华大学经管 学院硕士研究生。DOI:1014154 j cnki qss 202206007青海社会科学丨 年第期所支配,而心理学认为人们的行为是由内生动力决定的,行为经济学为这二者理论的结合提供了参考方案。行为经济学视域下心理要素在贫困户脱贫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些作用的机制是什么?脱贫者的行为选择是如何受到心理资本影响的?心理资本在脱贫中的效力如何?当心理资本影响脱贫时,是否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其中的内在传导机制又是怎样的?

5、本文基于以上问题,尝试从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模型框架出发,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作为解释行为经济学模型在现实问题中成立的底层逻辑,进而为学科框架的延伸与拓展提供一个可行的范式。本文运用逻辑回归法构建心理资本对脱贫的影响模型,探讨贫困户脱贫行为的决定因素和运行机制。二、文献综述()行为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行为经济学敏锐地捕捉到诸多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的异象,针对古典经济学理性人假设在现实中难以适配的 问题,对理性人假设的边际发起了挑战,即所谓的边际革命,例如提出了有限理性的假设,认为人的理性可以分为过程理性和实质理性。随着认知心理学实证研究的发展,经济学家们也愈来愈多地将经济学与心理学乃至人类学、生物学等学

6、科的观点进行融合,借此,行为经济学尝试对诸如利他行为等古典经济学难以解释的 问题进行了更为可信的阐释。前景理论、禀赋效应理论、过度自信理论等为行为经济学起到了奠基作用。其中和提出的前景理论认为在面对收益时,人们的价值函数表现为凹函数,而在面临损失时,价值函数表现为凸函数。也就是说,人们在面对收益和损失时的表现是不同的,在面对收益时更多表现为风险厌恶,而在面对损失时更多表现为风险偏好,即在面对未来更有可能产生收益时,人们更加偏好确定性的收益,而在面对未来更有可能产生损失时,人们则更偏好承受更多的风险。和提出的前景理论在前人 对损失规避等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理清了损失规避和风险偏好的转换模式。相较

7、于前景理论对现实现象的数理表述,禀赋效应则更加倾向于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对风险厌恶等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最早提出禀赋效应,指的是与那些自己没有的东西相比,人们通常倾向于对自己所拥 有的东西给出更高的估价。提出 了一种解释禀赋效应的所有权效应()理论模型,即人们对事物估价的基准点会随着一个事物产权归 属的变化而变化,进而产生了禀赋效应。后继研究进一步提出,禀赋效应、损失厌恶和现状偏好等现象可能存在着相似的内在成因。上述的两种理论为学界研究贫困 问题的微观成因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框架。除上述的前景理论和所有权理论外,过度自信理论对贫困的成因以及贫困户安于贫困的原因进行了解释,等人认为人们对于未来的

8、预测通常会出现过度自信的情况,将这种过度自信现象归结为人们难以将未来和历史进行有效联系的情景构建困难。这些发现不断激励后来者对行为经济学中这些现象背后更深层的心理及思维成因加以研究。(二)行为经济学注重研究行为 与贫困间的相互作用行为经济学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研究人的经济行为和特征,成为解释贫困状态的最佳视角。行为经济学认为贫困会让人的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和判断能力的全面下降。带给贫困主体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影响相互交织,使贫困主体深陷贫困泥潭而无法跳出贫困。曹婧对非理性心理和行为进行深人剖析,以期为优化我国扶贫政策提供参考。曹子坚等人通过实地调研,探讨贫困主体能力不足的原因,提出了增强

9、教育投资信心、改造贫困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建议。方迎风提出个体的行为选择会因为贫困而受到约束并产生偏差,进而影响个体及其家庭成员的发展,形成持久性贫困、代际贫困、贫困聚集等各种贫困均衡状态,行为选择是影响贫困动态变化的重要内在驱动机制,丨专题研究贫困者行为干预是实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长效机制。侯志茹等人分析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抵触扶贫政策的守旧行为、“戴帽”后的安助行为、惧怕经营风险的安贫行为,认为通过外部意见调整、锚定效应抑制、改善风险表达等方式推进两套思维系统的平衡,可提升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曹英琪借鉴行为经济学的损失厌恶、禀赋效应、心理账户等理论分析贫困群体的心理特征及决策过程,得出

10、贫困现象与贫困主体主观致贫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了优化贫困治理的政策建议。唐任伍等人认为我国进入后精准扶贫时代贫困治理难度加大,进人了更加 复杂且长期的治理过程。方迎风等人从相对贫困的角度人手,重新测度了我国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将更多维度纳入贫困的测度体系之中。檀学文基于对相对贫困问题的梳理及研究,提出贫困治理需转向常规化和制度化、法制化。将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相关理论引人扶贫研究,对脱贫行为成因进行分析,成为目前国内学界研究相关课题的一种常用范式。(三)心理资本是影响人行为 的重要因素心理资本概念由提出至今,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管理领域,例如和提出员工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员工在组织内

11、的表现,这些积极的心理状态被统称为心理资本。王雁飞等人将目前对心理资本的研究观点分为个体的内在特质论、个体在某个特定时间点的心理状态论和这两者的综合论三类。综合论中受支持最多的是 的观点,他认为心理资本既具有可以预先干预的状态性特征,也有可以识别的内在特质的特征。的综合论观点近年来愈发受到心理学界的普遍认同,这也成为心理资本领域目前的主流研究方向。在心理资本的结构 构成方面,、等人 最 早提出心理资本的特性 构成,、和将心理资本的构成归 纳为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和軔性,并优化了心理资本调查问卷。国内学界对于心理资本的研究成果也日渐增 多,仲理峰、隋杨等人聚焦于具体组织管理情境中的心理资本研究

12、。还有一类研究聚焦于工具或方法论的演进上,柯江林等人将心理资本量表进行了本土化。在贫困领域的研究方面,王志章等人 通过建立和模型,指出心理资本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不容忽视,诸如此类定量研究目前依然占比较少,对心理资本概念的介人目前也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的阶段,研究心理资本对贫困的产生以及影响 的文献较为稀少。本文采用目前最为学界普遍认可的划分方式,将乐观、希望、軔性、自我效能感作为心理资本的四个主要特性,将心理资本及其特性引人行为 与脱贫间关系 的研究中,丰富了对脱贫者行为选择心理成因的研究,使脱贫的内在机制更加清晰。三、研究设计()研究对象与调查过程笔者在青海省黄南、果洛、玉树、海南、海北、海

13、西六个自治州和海东、西宁两市的个县市个乡镇随机分层抽取部分精准识别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进行人户个别访谈与问卷调查。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被试一次性完成问卷填写并接受调查员的访谈。在进行数据采集前,笔者从青海民族大学招募并培训了 名学生,让他们在年暑假回乡时充分发挥熟悉本乡本土的优势,完成数据采集。调查时若被调查的农牧户有一定文化水平能理解问卷则由其自己填写,若被调查的农牧户文化水平较低,则由调查员逐项解释、询问和访谈,并按照农牧户 的真实意思完成问卷的填写。本调查共采集有效问卷份,其中低保户户、占,般贫困户户、占,非贫困户户,占。以上所有被调查者自评完全脱贫的有户、占,基本脱贫的有 户、占。对所得

14、数据采用 统计软件进行管理和分析。(二)研究工具结合已有文献和青海农牧区实际情况以及扶贫扶志的现实需求,笔者自编青海农牧区青海社会科学丨 年第期精准扶贫扶志状况调查问卷,包括被试的基本信息和农牧民脱贫现状脱贫户心理资本问卷两个子问卷。农牧民脱贫现状中设计了被试脱贫状态及内外部影响因素,其中脱贫状态“是否完全脱贫”作为因变量,影响它的自变量分为外部支持力和内部驱动力两部分。外部支持力设计了 以下因素:所处地区(农牧区)、是否获得政府各类扶持(下文中该变量统称“扶持”)、对口帮扶、产业分红、异地搬迁、公益扶贫岗位。内部驱动力因素设计了受教育水平、迁移就业状况(即个人外出打工)、致富信心、脱贫意愿、

15、致富目标、参加培训意愿。脱贫户心理资本问卷将心理资本分为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钿性四个维 度,采用一级评分,得分越高,说明被试心理资本越强,问卷的系数为,效度检验的值为,符合统计学要求。(三)研究方法因本文的因变量“是否完全脱贫”是分类变量(分为“完全脱贫”或“基本脱贫”两类),因此,采用更为适合的逻辑回归作为主要研究方法。逻辑回归是典型的非线性回归模型,主要用于预测事件发生的概率,逻辑回归模型表示如下:你)其中(),是通过极大似然估计得到的一组自变量,的权重值。根据回归分析的检验条件,所采集数据的值在之间(),说明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德宾沃森系数为,接近,说明样本的独立性符合要求;残差

16、符合正态分布。样本满足回归的三个基本条件,可以进行回归分析。对脱贫户心理资本问卷中“希望”“乐观”“軔性”和“自我效能感”四个因子分别进行标准化后,再进行等权重平均,得到新的变量“心理资本”,代表被试的心理资本水平。为了研究其他变量是如何通过“心理资本”对“是否完全脱贫”产生影响,在回归分析中引人了多个内外部支持力因素:“迁移就业”“扶持”“对口帮扶”“产业分红”“异地搬迁”“公益扶贫岗位”。本文假设“心理资本”变量是预测“是否完全脱贫”的主变量,而其他变量通过“心理资本”对“是否完全脱贫”可能会产生中介效应或调节效应,于是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在满足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研究前提的基础上,对上述内外部支持力变量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逐一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保留了具有显著效应的变量,没有进入模型的变量是因为效应不显著。四、研究结果()青海农牧民“是否完全脱贫”与心理资本”的相关分析为了研究心理资本变量与“是否完全脱贫”之间是否存在回归关系,首先需要进行相关性分析,而且为了确定最终可选的回归模型,同时也需要对自变量之间 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表青海农牧民“是否完全脱贫”与“心理资本”相关性矩阵是否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