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民失地生活现状调研报告 黎家坪镇是XX省XX县区北部的一个大镇,也是一个工业重镇。近年来,该镇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地方经济得到了迅猛开展,城镇面积大幅增加。全镇现有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12023个,年产值202300万元以上的企业16个,年产值过亿的企业3个,XX县区面积由1995年的1.9平方公里拉大到现在的4.5平方公里。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城镇周边的局部农村土地在建设潮中被征用成为了XX县区、工厂或学校,通过调查,截止202223年底该镇共有1880余名村民因土地被征用成为了无地农民或少地农民。失地农民过去那种以种田为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他们的生
2、活现状如何。在组工干部下基层活动中,笔者深入到黎家坪镇的黎家坪村、石子岭村及江边湾三个村,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和入户走访等方式进行了调研。 一、失地农民根本情况 为了解失地农民的根本情况,调研组在黎家坪村、石子岭村和江边湾村各抽取20户共60户失地农民代表从失地情况、人员结构、就业情况、家庭收支及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统计分折如下: 1、失地率较高。调查的60户失地农民中,有19户现为完全无地户,占总数的31.67%。被调查人员中失地前人均拥有耕地0.66亩,失地后人均拥有耕地0.27亩,人均失地0.39亩,失地率为59.1%。 2、失地农民年龄结构偏大,失地农民中的劳动力文
3、化水平偏低。被调查的60户失地农民中,共有人员232人,其中劳动力176人,占人员总数的75.86%。人员年龄结构情况为20岁以下的有56人,占总数的24.14%;20-30岁的有36人,占总数的15.52%;30-40岁的有36人,占总数的15.52%;40岁以上的有20234人,占总数的44.83%。劳动力的文化结构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12023人,占总数的61.36%;具有高中文化的52人,占总数的29.54%;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有16人,占总数的9.1%。 3、在家闲赋的劳动力较多。被调查的176名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生产的有32人,占总数的18.18%;经商的有36人,占总数的20.
4、45%;务工的有64人,占总数的36.36%;闲赋在家的有44人,占总数的25%。 4、失地农民家庭收支情况 收入情况。随着社会经济开展及物价水平的提高,失地农民现在的收入水平较征地前有了大幅提高,收入来源主要靠务工或经商收入,种、养殖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很小。调查的60户失地农民中,征地前年收入户均12066.7元,202223年年收入户均22666.67元(不含征地补偿款),较征地前年收入户均增加2023599.97元。202223年的收入来源结构为种植业收入户均812.33元,占总数的3.59%;养殖业收入户均506.67元,占总数的2.24%;务工收入户均7880元,占总数的34.76%
5、;经商收入户均7400元,占总数的32.65%;房屋土地出租收入户均3600元,占总数的15.88%;其它收入户均2466.7元,占总数的2023.88%。 开支情况。失地农民用于生活性消费(含学费)开支占总开支的比重较征地前增加了12.28%。失地农户征地前年支出额户均9866.7元,其中生活性消费支出5733.3元,占总数的58.11%;生产性消费(含学费)支出4133.3元,占总数的41.89%。202223年年支出额户均17000元,其中生活性消费(含学费)支出11967元,占总数的70.39%;生产性消费支出5033元,占总数的29.61%。 5、除农村合作医疗外,失地农民的其它社会
6、保障参保率较低。被调查的232人中,购置了养老保险的有20人,占总数的8.62%;享受农村低保的8人,占总数的3.45%;购置了失业保险的4人,占总数的1.72%;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有224人,占总数的96.55%。 二、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 调研组以召开座谈会和入户走访的方式调查失地农民的家庭生活状况,调查发现,因人员从业情况不同及家庭因素原因失地农民的家庭生活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大致可归纳为家庭经济富裕型、家庭经济一般型和家庭经济贫困型三类情况。 1、家庭经济富裕型。这局部失地农民主要经商,通过经商发家致富。他们有一定的经营头脑和原始资本,以城镇化建设为机遇弃耕从商,在XX县区从事开商店、搞餐
7、饮、跑运输等生意活动实现了生产生活的转型,有些失地农民甚至在未失地前就已经涉足经商行业,他们每年都能赚到一笔较为丰厚的经营收入,家庭经济较为富裕,这局部农户约占失地农户总数的20%。 2、家庭经济一般型。这局部失地农民主要依靠务工和从事小买小卖之类来获取收益。失地后局部有知识、有技术、有闯劲的年轻人走上务工之路,他们在本地或沿XX县区的工矿企业务工,年龄稍大的人那么在城镇从事卖蔬菜、水果,开办小作坊之类的小本生意,虽然收入不是很高,但每月也有一份较为固定的收入,根本能确保全家每月生活所需,日子过得比较安稳,这局部人员约占失地农民总数的57%。 3、家庭经济贫困型。这局部人员往往是年龄偏大、学历
8、偏低的失地农民,由于再就业困难他们大多主要在家耕种剩余的田地或无所事事,收入来源不稳定且收入水平较低,加之局部家庭里有上学的和生病的,经济负担重,家庭经济比较贫困,这局部人员约占失地农民总数的23%。 三、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失地农民群体目前的生产生活较为平静安稳,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可无视的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和关注。 1、就业难,失业现象严重。调查发现失地农民就业难问题较为突出,失地农民闲赋率高达25%。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方面因失地农民普遍文化水平低,年龄结构偏大,加之过去以种地为生,无技能或技能单一,就业缺乏竞争力,在招工用工市场化的情况下,难以找到适宜的工作岗位;另
9、一方面局部年轻失地农民对就业期望较高,希望找份轻闲干净、工资待遇高的工作,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粗活、重活往往怕吃苦、嫌工资低而不愿干,处于金融危机特殊时期工作更难找,他们索性在家当起了“啃老族;再一方面因失地农民缺乏经营管理能力和原始资本,加之信息闭塞怕担风险,创业之路困难从从,自主就业难实现。 2、生活本钱提高,局部失地农民生活困难。调查发现失地农民的家庭经济支出中用于生活性消费(含学费)开支占总开支的比重较征地前增加了12.28%。失地前,农民依靠自己种田种地搞养殖,为家庭提供了日常生活根本所需的粮食、蔬菜和局部肉食,失地后生活城市化了,这些本属自给自足局部,得全部花钱到市场购置,这就直接造成
10、了失地农民家庭生活费开支的硬性增加。另一方面,局部失地农民的小孩在上高中、大学,加之失地失房后还得重新建房装修,需花费一大笔资金,导致失地农民家庭经济压力骤然大增。那些失业或就业不充分的失地农民,由于经济收入低或不稳定,以至于入不敷出,失地后家庭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甚至变得非常困难。 3、安置措施单一,社会保障力度小。调查发现,所有失地农民在征地时均属于货币补偿安置,一次性领取了征地安置补偿费而无其他社会保障措施。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最根本的生产资料,具有承载功能、养育功能和资源功能,为农民的就业、生活和养老提供保障。而现行的这种一次性货币补偿安置方式,只考虑了失地农民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没有考虑失地农民的就业、生活和养老等长远社会保障问题。失地农民领取安置补偿费后,由于对安置补偿费的使用缺乏长远规划,很少有人将这笔钱用于购置养老保险,而是根本上都用在家庭生活花费上,不出几年也就用完了,加之就业困难,导致局部失地农民成为了务农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他们对往后的生活深感忧虑,成为了影响社会和谐开展的不稳定因素隐患。 第6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