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628965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3年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3年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3年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3年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3年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关于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调研报告 5月7日,区政协主席吴坚,区委副书记聂忠智,区政协副主席邹芝桦在大屯乡及大屯土司庄园文管所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通过实地观察、听取汇报、走访了解等方式,深入到大屯土司庄园、大屯乡三官寨、龙场营镇卧牛村、xx县清池镇彭家民居及马鞍山赵氏民宅等地,就彝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根本情况 (一)大屯土司庄园。大屯土司庄园是全国仅存较为完整的彝族土司庄园之一。庄园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同治年间,相传是彝族土司余象仪所建,后经余达父扩建成如今规模。该建筑布局层层抬高,气势宏伟壮观。其雕刻的各类图纹具有鲜明的彝族文化艺术特征,是研究

2、民族、民俗学的珍贵实物资料。庄园在维修改造工程竣工后,更显气势恢宏、庄严肃穆、虎威逼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和观光价值。在有效保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充分发挥其文化、社会、生态等功能,促进彝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科学开展。 (二)三官寨。大屯乡三官寨是xx市唯一获得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彝族村寨,历史上系大屯土司庄园十八寨之一。三官寨寨名彝语谓“协阔迪,据通雍佘民宗谱记载,是庄园先祖张翔由原居住地卧泥(现龙场营镇卧牛村)迁三官时而得名。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张翔改土归流,为报亩入册,长子辖区取名长官寨,次子辖区取名二官寨,三子辖区取名

3、三官寨,故而得名沿用至今。三官寨历史悠久,彝汉文化共同开展,在“双文明建设中作出了奉献。现仍保存着原始、自然和浓厚的宗教信仰、婚丧习俗、彝族歌舞及语言文字,具有神秘古朴、彝族传统文化典型的特色。尤其是三官寨的迎宾歌、祝福歌,从古代流传至今的撒麻舞、衣角舞,形成三官寨独特的歌舞文化。三官寨民族民间文化极具不断挖掘、研究的价值。 (三)赵氏民宅和彭家民居。赵氏民宅位于xx县马鞍山,建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20xx年6月被立为XX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余平方米。民宅原有石围墙及附属厨房、牲畜圈、花园等已毁,现存主体四合院建筑。在xx县清池镇的彭家民居,虽规模

4、不及赵氏民宅,但花窗图案保存尚为完好。二者都融木雕、石雕、彩绘为一体,均是建筑学和工艺学等方面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是民族性格和厚重历史的载体。 (四)卧牛村。龙场营镇卧牛村,历史上系大屯土司庄园十八寨之一,原名卧泥村。同治年间,大屯土司余达父(原名佘假设瑔)为了方便储存粮食,在卧牛村修建一座土司粮仓,该粮仓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与月亮湖、万卷书香一道构成卧牛村厚重的历史,有较高的开发价值。然而,现土司粮仓、月亮湖与万卷书香尚未明确管理主体,且没有文物等相关部门的保护,附近村民的人为破坏严重。 二、存在的问题 (一)同化现象严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代传媒、网络等新兴文化快速兴起,文化

5、交往的范围更大、领域更宽、频率更快,不同文化形态的接触、交融和对话更加频繁,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不可防止,原有的生存样貌难以保持。如大屯乡三官寨,是xx市唯一获得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彝族村寨,但其彝族服饰、饮食、习惯、文字、语言等根底文化正在消逝,有的村民只懂语言,不识文字,有的甚至只懂极少数本族语言,这是彝民族母语走向消亡的危险的迹象。 (二)保护意识淡薄。由于相关领导对彝族文化保护工作重视不够,农民群众对保护彝族文化重要性的意识不高,无论是有形的文化遗产还是无形的文化遗产,都尚未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尤其是彝族古老建筑,如龙场营镇卧牛村土司粮仓及万卷书箱,常年闲置,既没有明确的管

6、理主体,又没有文物等相关部门的保护,加上附近村民的人为破坏,损毁严重。 (三)建设投入缺乏。一方面是物质性的彝族文化建设与保护存在着较严重的缺失,特别是对彝族地区古老建筑、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居等的维护与修缮,投入资金不够,如xx县赵氏民宅和彭家民居,虽已列入文物保护之列,但由于保护和建设投入力度不够,受到人为破坏和风雨侵蚀严重;另一方面是非物质彝族文化的抢救与整理存在着较严重的缺失,对于彝族流传于民间的神话、诗词、歌赋和文物的抢救、整理、收集及传承等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缺少配合的抢救措施与建设机制。如大屯土司庄园大量文物流散民间,亟待收集;大屯乡流传数百年的彝族民间艺术失传,民间文化有待整理传

7、承。 (四)创新理念不高。创新与改造力度不够是彝族文化最突出的薄弱点,彝族歌舞、彝语普及、民艺传承等方面,在形式和内容数十年不变,在继承的根底上缺乏创新,在保护、传承与开展中,有待于通过创新来解决继承传统与向前开展的问题,自我更新、自我创造、自我开展的方向不明确、思路不开阔、效果不明显。如大屯乡三官寨歌舞及艺术文化创新力度不够,彝语普及方法单一等。 (五)开发利用缺乏。一方面是彝族人民利用彝族文化资源来开展自己、壮大自己、提升自己的意识不强,“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动作不大、视野不宽。彝族的自然景观、古老建筑、文化艺术、歌舞习俗等彝族文化有很强的可塑性,但在创新包装方面还比较守旧,没有最大限度地激

8、发其生机与活力,向外推荐价值不大、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是在开发和利用彝族文化资源中,只重视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对彝族人文资源的重视不高、开发范围不宽、领域不广、层度不深、力度不够,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结合利用。 三、几点建议 为了使彝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根据本次调研所掌握的根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支持力度。各级各相关部门对保护彝族文化的大力支持是彝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的根本保证。一是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进行保护,实现民族文化资源科学开展;二是要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民族民间的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做到有章可循、有

9、法可依,使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得到法律保障;三是要增加经费支持,对传承人进行培养,对从事民间艺术的艺人给予适当的生活支持与鼓励,使彝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得到资金保障;四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把散落在民间的文物进行及时收集、补救、管理,并纳入文物保护之列,使彝族文化遗产得到有力保护。 (二)重视节日习俗。彝族节日是传承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彝族文化的集中表达。彝族有独特的节日和习俗,囊括了彝族的精神内涵和特殊魅力,要对年轻的彝族一代进行潜移默化、深刻而深远的影响,让他们在彝族传统节日的熏陶下成长,形成对本民族的认同感,而不是在现代化的潮流中,受着网络、传媒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迷失了本民族的方向,坚持不了

10、本族文化的开展之路。在吸收外界和现代的优秀文化时要清楚:继承自我是根本,吸收他人是开展。只有两者有机结合,彝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才会更有生命力。 (三)加强教育开展。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彝族母语积淀着厚重的彝族历史和文化,承载着彝族群体的聪明和智慧,彰显着彝族群体光辉的生命,净化着彝族群体多彩的灵魂。可是彝族孩子们都在接受着汉文化传统和主流社会的科学知识,远离了本民族和传统文化,彝族文化怎样传承。因此,要做好彝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必须加强教育开展。一是彝族聚居地的学校需要新的尝试,三官小学双语教学模式需进一步创新和推广,在学校实行汉、彝双语教学,让年轻一代认识本族历史、学习本族文化、了

11、解本族艺术,明白自己的责任与角色;二是组织彝族艺人编写彝文教材,对彝族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进行记载,形成教材,开设彝族文化专业特色班,培养真正的彝族人才,传承剪纸、歌舞等民间艺术;三是采取彝族文化保护与传承进家庭的形式,在彝族家庭里实施彝族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使彝族节日、习俗、歌舞、历史等传统文化在学校与家庭之间相互渗透。对积极弘扬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家庭给予荣誉称号或授予牌匾,提高传承本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彝族老少人人参与到彝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大业中来,推动彝族文化事业的开展和进步。 (四)开发旅游产业。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能促使自然生态保护与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同步协调开展,推动

12、旅游产业的开发与地方经济、彝族文化资源同步开展。一是加快彝族地区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进程。目前,彝族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包括旅游文化商品、旅游纪念品等相关的产业)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有较大的开掘、开发的潜力和空间。因此,有方案地合理开发,保存彝民族外乡文化的延续性,辅之旅游名胜和旅游产品文化,弥补一直相对落后的旅游礼品和旅游纪念品开发的缺乏,是当前开发旅游资源的重点。二是挖掘彝族民俗文化资源,增加民俗民艺的旅游内容和工程,让旅游者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又能体验到浓郁的彝族文化,享受到独特的彝族风情。 此次调研充分表达了区委领导和支持政协工作的创新方式,区委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亲自参与到政协工作中来,对彝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情况进行调研,在指导区政协工作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大开展、大繁荣建设开展纲要顺利开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同时,对保护与传承彝族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加快了全区文化大开展、大繁荣的进程。 第7页 共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