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劳动力市场调研报告 1.唯亭镇(东片)职业中介专场 a)二楼:周一至周日7:0020:00所有摊位均为小中介以人力资源公 司的名义招聘并收取男女中介费不等,男:200-600不等,女:0-200不等,如:威力盟|男收400,女收200; b)三楼:周 三、六为企业现场招聘,时间:9:00|12:00.2.唯亭人力资源市场(跨塘) a)周一至周日所有摊位均为小中介以人力资源公司的名义招聘并收取男女 中介费不等; b)周 二、四位企业现场招聘8:30-12:00.3.园区人力资源中心 a)周一至周日上午8:30-12:00均为企业现场招聘,但其中也有企业订好 摊位,人力资源公司的招聘专员代理企业现
2、场招聘 b)周一至周日下午企业现场招聘根本停止,但求职这可以进去了解招聘通 知 招聘现状应聘临时工者增多 受经济波动的影响,局部企业开始通过硬性的裁员、撤岗来应对订单的减少,加上在职员工因加班减少,到手工资随着减少,因此离职率仍旧处于偏高状态。员工的被迫流失和自离使得劳动力资源更加紧缺,也使得“招工难情形更加严峻,但由于订单数量的飘忽不稳定,局部企业也开始采取灵活用工方式,对临时工需求增加,如:ds、联建、长城、绿点 企业现状 目前整个企业订单情况出现两极分化状态:欧美资企业订单急剧减少,而与之相对的是局部台资企业订单却稳中有升,效劳业性行业对人才也相对的需求 各企业需求 东和大金明基材料群策
3、紫翔 2030506520230 诚研科技帝艾期得尔夫搂氏安德鲁 205052023020230 总结:与其花钱招人不如节省本钱用来留人,提供贴心的员工关心菜单,在蓝 领中留下良好的口碑 第二篇:劳动力市场调研报告XX市2023年劳动力市场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1、了解2023年春节后XX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 2、对合肥相关制造型企业招工政策及相关福利待遇进行摸底; 3、为公司2023年度员工招聘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查地点: XX市劳动局职业介绍中心、XX市经开区人才市场 三、调查时间: 2023年2月8日上午9:0011:00 四、调查对象: XX市相关制造型企业(约20家) 五、调
4、查方式: 直接观察法、口头询问法 六、调查主要内容: 1、XX市劳动力供给情况; 2、相关制造业企业福利待遇、招工条件、上班性质(休息机制、工作日及工作时间)等; 七、调查情况(以咨询了解的15家制造型企业作为抽样对象): 1、2023年春节后XX市制造业企业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 2、抽样企业普通员工1800元/月,最高薪资3600元/月,以20222500元/月居多; 3、抽样企业中实行12小时对倒公司8家(其中作四休二,即2天白班、2天夜班、2天休息较多);8小时三班倒公司5家(其中1家公司实行四班三运转);另有两家公司日工作时间为92023小时; 4、抽样企业五险一金办理情况:9家
5、公司为员工办理齐全的五险一金(试用期后),2家企业采取员工自愿办理形式(可现金支付);4家企业无五险一金; 5、抽样企业福利情况: 普遍提供:免费工作餐、免费住宿、班车接送; 其他福利:带薪年休假、优秀员工旅游、节假日福利(三八节、中秋节礼品、慰问金)、外租房补贴、年终奖、高温补贴、定期评比优秀员工及十佳员工(发放奖金、奖 品)、年货、结婚礼金、车票报销、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等; 附:15家抽样企业名单 1、合肥伊利乳业股份 2、合肥得润电子器件 3、翰博高新材料(合肥) 4、安徽尊贵电器集团 5、阿普拉(合肥)塑料制品 6、合肥彩虹蓝光科技 7、安徽国风塑业 8、合肥华美机电配套 9、安徽佳通轮
6、胎 2023、合肥忆恒机械 11、合肥长城制冷科技 12、海尔(合肥) 13、合肥宝兰格制冷 14、合肥美菱 15、安徽欣意 第三篇:劳动力市场调研报告调查问卷分析 一、调查目的: 1、进一步了解2023年XX省劳动力市场的开展状况; 2、对河南劳动力市场相关的信息和制度及相关福利待遇进行摸底; 二、调查地点: XX省XX市区、XX省人才市场 三、调查时间: 2023年4月 四、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法、直接观察法、口头询问法、网络资源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河南劳动力市场现存的优势及缺乏有以下几点: 优势: 1、总的来说,XX省的劳动力用工量在持续增加。 XX省全省经济形势向好的持续开展,一定
7、程度上促进了企业持续增长,加之的中原经济区建设,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全省产业集聚区加快开展,创造出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强了吸纳就业的能力,预期用工需求增加强劲。 2、总的来说,XX省劳动力供给数量充足。 缺乏: 1、市场机制的作用仍然较小 目前在我省城镇劳动就业中,劳动力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还没有起到根本性作用。从劳动力增量上看,每年新增劳动力就业总量中的很大比重仍是以行政方式配置的,真正通过劳动力市场配置的就业人员所占比重偏低,相当多的职工或受多种限制不能进入市场,或依赖企业不愿进入市场。 2、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的功能不能满足实现劳动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需要。 XX省长期以来二元经济结构
8、对形成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大市场有很大程度上的制约。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积压,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不便于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效劳体系的建设,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就业效劳网络。 。 总体来说,虽然经济开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但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全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稳定和扩大就业的任务依然繁重。 第四篇:中国劳动力市场调研报告中国劳动力市场我之见解中国劳动力市场之我见 政府在劳动力市场开展和完善中的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固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却令人担忧,一
9、方面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而另一方面,我国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技能水平不高,这将严重制约我国未来经济的开展.在未来的2023年内,中国依然要面对这一现实问题。 一、我国就业与劳动力市场现状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是。一方面,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随着国民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和结构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大量的劳动力被释放出来。据估计,2022年底,包括登记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新下岗职工,机构改革中分流,农转非等几项指标在内的我国未处于就业状态的劳动力数量约为2800万3000万人,此外,农村约有 1.3亿1.5亿剩余劳动力,这大大加重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另一方面,
10、劳动力有效供给缺乏。中国经济面临的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结构性失衡还表现在低素质或未开发的低质量人力资源大为过剩,而经过科学开发,具备现代文化素质和先进劳动技能的高质量人力资源又相对缺乏,这反映在就业市场上就是存在大量低质量的劳动力剩余,他们又无法填补许多要求较高技术和技能的工作岗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适度失业人口的存在,有利于鼓励人们努力工作,努力学习,提高其自身的文化和技术素质,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国民经济的开展,而且也会造成失业者及其家庭的生活困难,增加社会诸多不稳定因素。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制约因素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产业之间兴衰更
11、替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市场要求劳动力在部门之间移动以到达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结构均衡,但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的调整滞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力不能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就业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以至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机制受很多因素影响。 第一,我国劳动力素质总体低下,造成素质低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文化教育水平低。我国高等教育开展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兴旺国家,甚至还远远落后于开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掌握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的高等专门人才,是一个国家在经济竞争中最有效的资源。高等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开展的桎梏。此外,我国教育的地区 性差异也很大,地区与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教育水平都存在差异,
12、不利于从总体上提高我国国民素质。 第二,劳动力市场存在流动性障碍。由于户籍管理制度,就业管理制度及地域经济开展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劳动力市场流动。举例而言,北京,上海,天津等都市有着户口准人就业的限制,西部比东部劳动力流动性较差。劳动力市场处于城乡,地区及部门之间相互分割的状态,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和开展。 第三,劳动力市场缺乏竞争性就业机制。受地方保护主义的限制,跨地区就业的比重相当小;毕业生就业仍处于由国家安置就业向通过市场,实行竞争就业的过渡阶段;在人才的分配上也主要是面向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国有小企业难以获得搞技术人才。此外,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尚未有效形成,
13、工资分配制度处于方案管理和市场调节并存的阶段,企业间,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工资分配仍不能完全反映劳动力价值和供求关系。 三、推动劳动力就业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建议 所谓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的场所,表达了劳动力需求与相互作用的关系,一般将劳动力市场定义为配置劳动力并且协调就业决策的市场。作为就业指导的政府,为形成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应为全体劳动者建立一套完整的、合理的、公平的就业保障体系。 (一)重视劳动力的教育 经济开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教育,教育影响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教育程度,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教育程度是解决劳动力结构性就业的根底。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开展
14、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经济部门的生产设备不断更新,生产工艺经常变革,因而对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教育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可见,劳动力结构性就业问题的解决与劳动者的教育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事实说明,一个国家的教育越兴旺,社会成员所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的结构性就业问题就越容易解决。因此,政府应大力开展教育,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知识文化水平,从而提高了技术水平和劳动适应能力,解决了需要较高技术和工作能力岗位的空缺。 (二)就业指导 政府应提供一整套就业信息指导,尽快建立起有权威性的全国统一劳动力供需信息的搜寻与整理系统及其管理制度。切实抓好劳动力供需信息搜寻的网络建设,并通过对全国城乡 广泛的劳动力资源的调查与需求预测,及时掌握其供求状况。同时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交流、传播与咨询工作,发挥信息的引导作用,为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提供良好的信息效劳。此外,还应做好劳动力市场价格指导和失业预警监测,从而为劳动者求业提供了一个便利的渠道,有助于劳动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