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212021年版年版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前言 社会历史现象扑朔迷离、纷繁复杂。社会发展是否有规律可循?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如何看待杰出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这一系列历史之谜在思想史上长期困扰着人们。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为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01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02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03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一 社会存
2、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和前提。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有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唯心史观的缺陷 至多考察了人的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
3、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不懂得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也不懂得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
4、观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人类
5、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二)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存在 自然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 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离开一定的自然条件,人们就不可能进行生活和生产。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存在社会存在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
6、理位置相联系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解问题。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二)社会存在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们要从自己做起,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形成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指出: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人类社会的存在与
7、发展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二)社会存在 人口是一个包含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移、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范畴,是由人类社会的一切有生命的个人构成的总和。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人口因素要受社会生产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在现代社会,人口的质量(智力、体力等)、职业构成、受教育程度和技术熟练程度等,都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社会存在社会存在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七普)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这次普查摸
8、清了我国人口总量及其变动趋势,也查清了人口结构和分布的最新变化,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人口这一最大国情提供了最基础的信息。根据此次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为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与2000年至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相比,下降0.0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尽管我国人口总数仍在增长,但增长速度不断下降。社会存在社会存在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
9、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社会存在社会存在 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马克思致路德维希库格曼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三)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根据主体划分 个体意识 群体意识 根据不同层次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 道德 艺
10、术 宗教 哲学.非意识形态 自然科学 语言学 形式逻辑.社会意识社会意识 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政治的关系、制度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法律思想是人们关于法的关系、制度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政治法律思想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是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社会意识社会意识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依靠社会舆论以及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道德是一定生产方式的产物,是对经济基础比较直接的反映。道德具有历史性,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永恒不变的道德是不存在的。道德具有继承性,
11、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社会意识社会意识 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它靠形象来表现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情感、愿望和意志,按照审美的规则来把握和再现生动的社会生活,并通过美的感染力来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社会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反映,本质上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从产生根源看,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和缺乏科学知识,以及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无
12、知和恐惧,产生了各种形式的宗教观念。阶级压迫是宗教产生的又一重要根源。宗教最初是被压迫者对现实苦难的叹息和抗议,而后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其统治被压迫者的思想工具。社会意识社会意识 从历史和现实看,宗教将会长期存在,并与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相交织,对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当代中国,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高度警惕和坚决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实施宗教渗透。社会意识社会意识 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3、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不同,哲学具有思辨的特点,是一种以更为间接和抽象的方式反映社会存在的意识形式。哲学作为观念文化中的基础部分,对社会和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社会意识社会意识 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加强,但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重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新变化,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决反对和抵制非意识形
14、态化思潮。社会意识社会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治国理政方针 非意识形态化的思潮往往以马恩关于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判断为幌子,来否定意识形态问题,认为马克思是批判意识形态的,在马克思那里找不到建设意识形态的根据。但是,批判揭露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并不意味着彻底拒斥意识形态存在的现实性和合理性,马克思也特别强调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革命意识。巩固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始终不渝地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15、义思想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意识社会意识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能动性。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世界的反映。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16、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在物质生产及交往活动中产生纯粹动物式的意识,是被意识到了的本能。经过漫长的生产和交往的发展,伴随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产生了人类最初的思想家。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变化和发展,但不管怎样变化和发展,其根源总是深藏于经济事实当中。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始社会只有朴素的公有观念,不知私有为何物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原始社会的瓦解,私有观念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思想意识才得以产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并非消极被动地受制于社会存在,它既依赖于社会存在,又有其相对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