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人事人才工作总结及十一五规划 一、xx市十五人事人才工作总结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市人事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的开展观和人才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突出创新、开展、效劳的主题,不断深化改革,努力扎实工作,各项人事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xx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先后被市委、市政府授予“xx市文明机关称号、“创一流环境、评满意机关优胜单位、争创一流业绩“有功单位。 (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人事人才工作实现新突破 人才政策持续创新。十五期间,市人事局先后制定了放开引进高层次人才、推行特聘工作证和工
2、作寄住证、安家费和津贴资助、专家淘汰制、最低收入保护价、优秀拔尖人才办理补充“三金、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等一系列有突破、可操作的政策措施。2022年,主持开展了镇江人才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研究,通过了省内专家评审,对全市人才环境建设起到警示和促进作用。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以后,陆续出台了沿江开发人才队伍建设、特殊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博士后工作站建设与管理、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加强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效劳等政策,进一步完善了人才政策体系。 开展思路不断拓展。根据开展需要,2022年,我们及时提出并较好落实了一些新的思路。在增人方案管理方面,提出了保一线、保专业、保重点,控制机关、控制后勤、控制非专业
3、和非生产岗位的“三保三控原那么,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增人方案明显减少,保证了新进人员素质。在军转安置方面,提出了结合部队表现、结合专业特长、结合工作需要的“三结合原那么,在人数多、难度大、要求高的情况下,加强协调,加大力度,连续第六年在全省率先完成安置任务,较好地做到了部队、用人单位和军转干部本人“三满意。在建立人才输出通道方面,积极探索并建立人才派遣公司,加强与上海、苏州、宁波、珠海等地的合作联系,主动向外输送各类专业人才,目前供需两旺,一方面积极支持了经济建设,另一方面缓解了就业压力。在构建人事人才大培训格局方面,提出了“整合资源、整合力量、整体推进、促进开展的思路,加快社会化培训的步伐,20
4、22年以来开发培训工程40多个,举办各类培训班20230余个,培训近4000人次,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在人才市场建设方面,积极运用市场手段,成功实行产权租赁置换,打造了一个4500平方米的新市场,拓展了开展空间。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内部机构改革、全员聘用、竞争上岗、评聘分开、搞活分配等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根本结束,职称社会评价工作全面推进,机关工勤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取得重要进展,部门工作关系进一步理顺,先后归并调整了原农工部、多管局、财贸办、体改办等20多个党政机构,撤销重组了冶金、机械、
5、电子等9个专业经济部门和行政性公司,精简压缩了行政事业编制600多名。优化调整了城管执法、港口、住房公积金、环保、国土等管理体制,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取得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 (二)以人才战略为主题,人才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效 抓引进培养,积极构建人才集聚平台。一是加大人才和国外智力的引进力度,十五以来,全市引进普通高校本科学历以上毕业生突破12022人,年增长保持在20%以上。尤其是2022年以来,高层次人才引进有了较大突破,引进硕士以上研究生到达648人。引进了60多名外国专家执行了42个国外智力工程,建立了2个省级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截止2022年底,全市人才总量到达23.8万人,其中
6、市级以上专家42023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15人,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19人,市科技骨干589人,乡村优秀科技人才819人。二是积极推进“名校在镇江合作工程,着力提升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的能力素质,先后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xx大学和上海交大等高校联合举办mpa、mba、工程硕士等高层次学历教育,800余人参加学历学位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学习;创新人才培养形式,在全省较早地开展了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技能、新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每年有近2万人次参加;充分利用国际培训资源,组织了近200人次的出国出境培训。 抓载体建设,积极构建人才创业平台
7、。在全省第一个成立了人事部与地方政府共建的镇江留学人员创业园,引进海外留学人员29名,创办企业28家,占地20230亩的留学生创业园办公综合楼和专家楼投入使用。建立了6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省级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引进博士后20多名,参与承担了45个科研工程,其中11项国家、省级科研工程,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已达2022多万元,申请专利4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2022年8月,省委、省政府表彰了23名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其中我市就有3人。清华、北大、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8所全国重点高校在镇建立了研究生实践基地,先后有20230多名研究生来镇实习考察。 抓市场开拓,积极构建人才效劳平
8、台。不断拓展效劳功能,已成功开发猎头效劳、人才招聘、人才租赁、人才测评、人才派遣、委托择业、社会化培训、职称社会化评审等8大类60多个人才效劳工程;不断完善效劳手段,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水平始终在全国保持领先;不断提升效劳质量,人才市场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体系认证。尤其是2022年以来,xx市人事局加快“大市场、大通道、大培训、大网络的“3+1工程建设,全力打造现代人才效劳业,人才市场建设再上新台阶。人才新市场成功启用,人才派遣公司成功组建,“培训超市初具规模,人才效劳能力全面提升,社会经济效益凸显。十五以来,共举办各类招聘会400多场,提供就业岗位13万多个,进场求职25万多人次。
9、协议代理人数突破1.8万人,库存各类人事档案3万多份。 (三)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公务员管理有了新进展 抓好制度建设。坚持“凡进必考,公务员招录工作组织严密、程序标准、监督到位,得到市委、市政府和社会群众的充分肯定。完善管理制度,十五期间先后出台了考核、竞争上岗、职数职位管理、轮岗、回避、新录用公务员基层锻炼试等实施方法。创新管理形式,举行了新录用公务员的宣誓仪式,组织了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布施行2023周年知识竞赛。 突出能力建设。在全市公务员中开展了以计算机应用能力、wto知识、外语听讲能力、普通话、行政许可法等为主要内容的更新知识培训,开展了公务员的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和专门业务培训。为贯彻落实
10、“苏港合作战略,2022年首次组织67名公务员赴港参加“信息化与电子政府和“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并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达成长期合作意向。2023年,与国家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合作,成功举办了首期公务员法骨干培训班,并开通了公务员卫星远程培训课程。 加强作风建设。在全省率先制定了公务员工作态度和效能问题投诉的处理方法,标准了公务员行为;在全市深入开展了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有40人被评为全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3人被评为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1人被评为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四)以维护稳定为己任,事关社会稳定的人事人才工作落实新举措 努力做好企业军转干部解困维稳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202229号
11、、苏办发电2022144号文件精神,积极做好局部企业军转干部解困和稳定工作,得到了中央督查组的充分肯定。 切实加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通过举办就业专场、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帮助特困家庭毕业生解决就业、拓展人才派遣业务、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挖掘用人需求等措施,促进了毕业生就业。 不断完善人事争议调解和仲裁工作。全市现有人事争议仲裁机构7个,专兼职仲裁员63人;调解组织154个,兼职争议调解员856人,一个专兼职结合、上下联动的人事争议调解网络在全市初步形成。 (五)以“诚信待人、公正办事为品牌,人事部门形象得到新提升 领导班子团结和谐,干部队伍凝心聚力。局党组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重
12、大决策集体讨论,分工不分家,谋事不谋人,补台不拆台,形成了一个团结协作、勇于开拓、敢于负责的集体。局党组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干部的学习教育,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全局干部风正气顺,全局形成同心同德求开展,一心一意干事业的良好气氛,建立了新型的、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切实加强制度建设,着力创立效劳品牌。在内部管理上,建立完善了重点工作督查、挂牌上岗、限时效劳、文明接待、领导信访接待日、特邀监察员、首问责任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在市县联动上,建立了“月报、季会、年评制度,形成了整体合力,促进了区域人事工作的协调开展。2022年,在全局开展了创人事人才效劳品牌讨论活动,“诚信待人、公正办事成为
13、全市人事系统的效劳品牌。 大力开展电子政务,不断提高工作效能。在对外效劳上,人事政府网站成为我们与社会沟通的网络桥梁,人才在线网站实现了人才业务的在线效劳功能,外国专家网站为引智工作创造了条件。在对内效劳上,内部网站成为处室信息交流的电子平台,办公自动化系统大大提高了公文处理效率,人事业务辅助管理系统实现了业务网上办理、联网审批。 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努力打造“阳光人事。在全市率先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我局的政务公开工作先后向国务院政务公开调研组、省政府、省纪委有关会议进行了汇报,党务公开工作向中纪委、省纪委领导进行了汇报演示。 二、xx市十一五人才规划 “十一五期
14、间,是我市实施“两率先、两步走战略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为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努力创造广纳群贤、人才辈出、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良好局面,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开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人才工作现状分析 “十五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高层次和急需人才培养、引进为重点,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切实加强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到2022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23.8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9824人,本科以上学历人才4.1
15、万人,全市人才总量占人口比例、本科以上人才比例、高级人才比例均居全省第5位。全市现有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15人,市级以上专家42023人,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19人,市科技骨干589人,乡村优秀科技人才819人。 人才政策创新持续不断,人才环境得到优化。在人才引进方面,实行了放开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专业人才、简化人才流动和就业手续、柔性流动、特聘工作证、安家费和津贴资助等政策。在人才选拔培养方面,出台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任职资格制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169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职称社会化评审等政策。在人才鼓励方面,制定了人才最低收入保护价、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和优秀拔尖人才办理补充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政策。2022年,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人才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主导文件和沿江开发人才队伍建设等8个配套文件,人才成长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人才载体建设初见成效,集聚高层次人才的功能逐步增强。先后在江奎、长江电器、恒顺、大亚、金东纸业、华晨华通等集团企业建立了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3个省级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引进博士后20多名,承担参与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工程45项。2022年,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国家人事部与地方政府共建的中国镇江留学人员创业园,引进海外留学人员29名,创办企业25家。2022年8月,我市有3名留学回国